詠寶劍
我有一寶劍,出自昆吾溪。
照人如照水,切玉如切泥。
鍔邊霜凜凜,匣上風悽悽。
寄語張公子,何當來見攜?
此詩也題作《寶劍》。
熱情於詠俠唱嘆的吳均十分鍾愛寶劍。
據史料載,吳均似乎並未去過邊塞,他有殺敵立功的雄心,卻出身貧寒,仕途坎坷,終生不得志。
但他仍熱情地寫着邊塞詩,用寶劍寄託着自己爲國建功的壯志。
昆吾,山名,出赤銅,用以做刀,古人稱之爲利刃。
開篇先以寶劍的“祖籍”示人,既然出自盛產利刃的昆吾溪,可見“我”所佩之劍即使不是名劍,至少也是一件罕有的利器了。
三、四句更是極言其珍。
《晉書·張華傳》:初,吳之未滅,斗牛之間常有紫氣。
張華聞豫章雷煥妙達緯象,邀他一起登樓仰觀。
煥說,是豫章豐城的寶劍精氣貫天所至。
華令煥掘得一石函,中有雙寶劍,並有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
煥以一劍送張華,留一劍自佩。
後張華被誅,失劍所在。
煥卒,子華爲州從事,攜劍行經延平津,劍忽從腰間躍去墮水。
“使人沒水取之,不見劍,但見兩龍,各長數丈,蟠縈有文章。
沒者懼而反。
須臾,光彩照水,波浪驚沸,於是失劍。
”雷華認爲兩劍由此重新相合。
詩中“照水”應用此典。
《山海經·中山經》:昆吾山上“多赤銅”。
郭璞注:“此山出名銅,色赤如火,以之作刃,切玉如割泥也。
”這兩句對仗工整,連用多典,使那切玉如泥的寶劍躍然讀者眼前。
五、六句緊承前文,進一步描寫寶劍光彩。
這兩句是說,劍刃邊如同寒霜凜凜,(抽劍出匣時,)劍匣上風聲淒厲。
這兩句摻入了一些人的主觀感覺色彩,更顯劍之魄力。
好一把寶劍!莫說是光彩照人,鋒利無比,就算只是看一眼,便覺得劍刃如同九月素霜,凜凜然使人心生畏懼,拔劍在手,鏗然發聲,好似陰風悲鳴, 讓人不由得心下淒涼!
末尾兩句復用張華典,好似與前人對話。
寄語張華公子,什麼時候把你的神龍寶劍拿出來比試一下,看看誰的鋒利?
前所引《晉書》中對龍泉、太阿兩把寶劍的光彩照人已經誇讚至極,如今吳均忽然開言要請張華“見攜”,顯然有自信勝之。
龍泉、太阿,是人盡皆知的絕世寶劍,而在吳均看來,尚自不如自己的劍,一比之下,這把劍鋒芒盡現,不由人不歎服。
英雄求主,懷寶待沽。
作者詠寶劍,並不是單純地炫富,而是以劍喻才,這樣一把寶劍不去上陣殺敵,這樣一個人纔不能得到重用,豈不是浪費了嗎?
昆吾:傳說中的名山,出赤銅,可鑄寶劍。
鍔邊:指劍刃。
張公子:指晉代人張華。
他曾派雷煥找夜光沖天的寶劍,雷煥在豐城縣挖到“龍泉”“太阿”兩把寶劍。
何當:何時。
暂无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4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