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一切佛語心品之一
一切佛語心品之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南海濱楞伽山頂
種種寶華以爲莊嚴
與大比丘僧,及大菩薩衆俱
從彼種種異佛剎來
是諸菩薩摩訶薩
無量三昧自在之力
神通遊戲
大慧菩薩摩訶薩而爲上首
一切諸佛手灌其頂
自心現境界
善解其義
種種衆生
種種心色
無量度門
隨類普現,於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究竟通達
爾時大慧菩薩與摩帝菩薩,俱遊一切諸佛剎土,承佛神力
從坐而起
偏袒右肩
右膝着地
合掌恭敬,以偈贊佛
世間離生滅猶如虛空華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遠離於心識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遠離於斷常世間恆如夢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知人法無我煩惱及爾焰常清淨無相而興大悲心
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遠離覺所覺
若有若無有是二悉俱離牟尼寂靜觀是則遠離生
是名爲不取今世後世淨
爾時大慧菩薩偈贊佛已
自說姓名
我名爲大慧通達於大乘今以百八義仰諮尊中上
世間解之士聞彼所說偈觀察一切衆告諸佛子言
汝等諸佛子今皆恣所問我當爲汝說自覺之境界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承佛所聽,頂禮佛足,合掌恭敬,以偈問曰
云何淨其念云何念增長云何見癡惑云何惑增長
何故剎土化相及諸外道云何無受次何故名無受
何故名佛子解脫至何所誰縛誰解脫何等禪境界
云何有三乘唯願爲解說緣起何所生云何作所作
云何俱異說云何爲增長云何無色定及以滅正受
云何爲想滅何因從定覺云何所作生進去及持身
云何現分別云何生諸地破三有者誰何處身云何
往生何所至云何最勝子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
云何三昧心最勝爲我說云何名爲藏云何意及識
云何生與滅云何見己還云何爲種姓非種及心量
云何建立相及與非我義云何無衆生云何世俗說
云何爲斷見及常見不生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違
云何當來世種種諸異部云何空何因云何剎那壞
云何胎藏生云何世不動何因如幻夢及揵闥婆城
世間熱時焰及與水月光何因說覺支及與菩提分
云何國土亂云何作有見云何不生滅世如虛空華
云何覺世間云何說離字離妄想者誰云何虛空譬
如實有幾種幾波羅蜜心何因度諸地誰至無所受
何等二無我云何爾焰淨諸智有幾種幾戒衆生性
誰生諸寶性摩尼真珠等誰生諸語言衆生種種性
明處及伎術誰之所顯示伽陀有幾種長頌及短句
成爲有幾種云何名爲論云何生飲食及生諸愛慾
云何名爲王轉輪及小王云何守護國諸天有幾種
云何名爲地星宿及日月解脫修行者是各有幾種
弟子有幾種云何阿闍梨佛復有幾種復有幾種生
魔及諸異學彼各有幾種自性及與心彼復各幾種
云何施設量唯願最勝說云何空風雲云何念聰明
云何爲林樹云何爲蔓草云何象馬鹿云何而捕取
云何爲卑陋何因而卑陋云何六節攝云何一闡提
男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云何修行退云何修行生
禪師以何法建立何等人衆生生諸趣何相何像類
云何爲財富何因致財富云何爲釋種何因有釋種
云何甘蔗種無上尊願說云何長苦仙彼云何教授
如來云何於一切時剎現種種名色類最勝子圍繞
云何不食肉云何制斷肉食肉諸種類何因故食肉
云何日月形須彌及蓮華師子勝相剎側住覆世界
如因陀羅網或悉諸珍寶箜篌細腰鼓狀種種諸華
或離日月光如是等無量云何爲化佛云何報生佛
云何如如佛云何智慧佛云何於欲界不成等正覺
何故色究竟離欲得菩提善逝般涅槃誰當持正法
天師住久如正法幾時住悉檀及與見各復有幾種
毗尼比丘分云何何因緣彼諸最勝子緣覺及聲聞
何因百變易云何百無受云何世俗通云何出世間
云何爲七地唯願爲演說僧伽有幾種云何爲壞僧
云何醫方論是復何因緣何故大牟尼唱說如是言
迦葉拘留孫拘那含是我何故說斷常及與我無我
何不一切時演說真實義而復爲衆生分別說心量
何因男女林訶梨阿摩勒雞羅及鐵圍金剛等諸山
無量寶莊嚴仙闥婆充滿無上世間解聞彼所說偈
大乘諸度門諸佛心第一善哉善哉問大慧善諦聽
我今當次第如汝所問說生及與不生涅槃空剎那
趣至無自性佛諸波羅蜜佛子與聲聞緣覺諸外道
及與無色行如是種種事須彌巨海山洲渚剎土地
星宿及日月外道天修羅解脫自在通力禪三摩提
滅及如意足覺支及道品諸禪定無量諸陰身往來
正受滅盡定三昧起心說心意及與識無我法有五
自性想所想及與現二見乘及諸種性金銀摩尼等
一闡提大種荒亂及一佛智爾焰得向衆生有無有
象馬諸禽獸云何而捕取譬因成悉檀及與作所作
叢林迷惑通心量不現有諸地不相至百變百無受
醫方工巧論伎術諸明處諸山須彌地巨海日月量
下中上衆生身各幾微塵一一剎幾塵弓弓數有幾
肘步拘樓舍半由延由延兔毫窗塵蟣羊毛(麥廣)麥塵
鉢他幾(麥廣)麥阿羅(麥廣)麥幾獨籠那佉梨勒叉及舉利
乃至頻婆羅是各有幾數爲有幾阿(少免)名舍梨沙婆
幾舍梨沙婆名爲一賴提幾賴提摩沙幾摩沙陀那
復幾陀那羅爲迦梨沙那幾迦梨沙那爲成一波羅
此等積聚相幾波羅彌樓是等所應請何須問餘事
聲聞辟支佛佛及最勝子身各有幾數何故不問此
火焰幾阿(少免)風阿(少免)復幾根根幾阿(少免)毛孔眉毛幾
護財自在王轉輪聖帝王云何王守護云何爲解脫
廣說及句說如汝之所問衆生種種欲種種諸飲食
云何男女林金剛堅固山云何如幻夢野鹿渴愛譬
云何山天仙揵闥婆莊嚴解脫至何所誰縛誰解脫
云何禪境界變化及外道云何無因作云何有因作
有因無因作及非有無因云何現已滅云何淨諸覺
云何諸覺轉及轉諸所作云何斷諸想云何三昧起
破三有者誰何處爲何身云何無衆生而說有吾我
云何世俗說唯願廣分別所問相云何及所問非我
云何爲胎藏及種種異身云何斷常見云何心得定
言說及諸智戒種性佛子云何成及論云何師弟子
種種諸衆生斯等復云何云何爲飲食聰明魔施設
云何樹葛藤最勝子所問云何種種剎仙人長苦行
云何爲族姓從何師受學云何爲醜陋云何人修行
欲界何不覺阿迦膩吒成云何俗神通云何爲比丘
云何爲化佛云何爲報佛云何如如佛平等智慧佛
云何爲衆僧佛子如是問箜篌腰鼓華剎土離光明
心地者有七所問皆如實此及餘衆多佛子所應問
一一相相應遠離諸見過悉檀離言說我今當顯示
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諦聽此上百八句如諸佛所說
不生句生句
常句無常句
相句無相句
住異句非住異句
剎那句非剎那句
自性句離自性句
空句不空句
斷句不斷句
邊句非邊句
中句非中句
常句非常句
緣句非緣句
因句非因句
煩惱句非煩惱句
愛句非愛句
方便句非方便句
巧句非巧句
淨句非淨句
成句非成句
譬句非譬句
弟子句非弟子句
師句非師句
種性句非種性句
三乘句非三乘句
所有句非所有句
願句非願句
三輪句非三輪句
相句非相句
有品句非有品句
俱句非俱句
緣自聖智現法樂句非現法樂句
剎土句非剎土句
阿(少免)句非阿(少免)句
水句非水句
弓句非弓句
實句非實句
數句非數句
數句非數句
明句非明句
虛空句非虛空句
雲句非雲句
工巧伎術明處句非工巧伎術明處句
風句非風句
地句非地句
心句非心句
施設句非施設句
自性句非自性句
陰句非陰句
衆生句非衆生句
慧句非慧句
涅槃句非涅槃句
爾焰句非爾焰句
外道句非外道句
荒亂句非荒亂句
幻句非幻句
夢句非夢句
焰句非焰句
像句非像句
輪句非輪句
揵闥婆句非揵闥婆句
天句非天句
飲食句非飲食句
淫慾句非淫慾句
見句非見句
波羅蜜句非波羅蜜句
戒句非戒句
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
諦句非諦句
果句非果句
滅起句非滅起句
治句非治句
相句非相句
支句非支句
巧明處句非巧明處句
禪句非禪句
迷句非迷句
現句非現句
護句非護句
族句非族句
仙句非仙句
王句非王句
攝受句非攝受句
寶句非寶句
記句非記句
一闡提句非一闡提句
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
味句非味句
事句非事句
身句非身句
覺句非覺句
動句非動句
根句非根句
有爲句非有爲句
無爲句非無爲句
因果句非因果句
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
節句非節句
叢樹葛藤句非叢樹葛藤句
雜句非雜句
說句非說句
毗尼句非毗尼句
比丘句非比丘句
處句非處句
字句非字句
大慧
是百八句,先佛所說
汝及諸菩薩摩訶薩
應當修學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
世尊
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佛告大慧
諸識有二種生住滅
非思量所知
諸識有二種生
謂流住生
及相生
有二種住
謂流注住
及相住
有二種滅
謂流注滅
及相滅
大慧
諸識有三種相
謂轉相、業相、真相
大慧
略說有三種識
廣說有八相
何等爲三
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
大慧
譬如明鏡
持諸色像
現識處現
亦復如是
大慧
現識
及分別事識
此二壞不壞
相展轉因
大慧
不思議薰
及不思議變
是現識因
大慧
取種種塵
及無始妄想薰
是分別事識因
大慧
若覆彼真識
種種不實諸虛妄滅
則一切根識滅
是名相滅
大慧
相續滅者
相續所因滅
則相續滅
所從滅
及所緣滅
則相續滅
大慧
所以者何
是其所依故
依者
謂無識妄想薰
緣者
謂自心見等識境妄想
大慧
譬如泥團微塵
非異非不異
金莊嚴具亦復如是
大慧
若泥團微塵異者
非彼所成
而實彼成
是故不異
若不異者
則泥團微塵
應無分別
如是大慧
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
藏識非因
若不異者
轉識滅
藏識亦應滅
而自真相實不滅
是故大慧
非自真相識滅
但業相滅
若自真相識滅者
藏識則滅
大慧
藏識滅者
不異外道斷見論議
大慧
彼諸外道作如是論
謂攝受境界滅
識流注亦滅
若識流注滅者
無始流注應斷
大慧
外道說流注生因
非眼識色明集會而生
更有異因
大慧
彼因者
說言若勝妙、若士夫、若自在、若時、若微塵
複次大慧
有七種性自性
所謂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種性自性、因性自性、緣性自性、成性自性
複次大慧
有七種第一義
所謂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見境界、超二見境界、超子地境界、如來自到境界
大慧
此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應供等正覺
性自性第一義心
(此心梵音肝慄大
肝慄大宋言心
謂如樹木心
非念慮心
念慮心梵音雲質多也)以性自性第一義心
成就如來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法
聖慧眼
入自共相建立
如所建立
不與外道論惡見共
大慧
云何外道論惡見共
所謂自境界妄想見
不覺識自心所現
分齊不通
大慧
愚癡凡夫性
無性自性第一義
作二見論
複次大慧
妄想三有苦滅
無知愛業緣滅
自心所現幻境隨見
今當說
大慧
若有沙門、婆羅門
欲令無種有種因果現
及事時住
緣陰界入生住
或言生已滅
大慧
彼若相續、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業、若果、若諦
破壞斷滅論
所以者何
以此現前不可得
及見始非分故
大慧
譬如破瓶
不作瓶事
亦如焦種
不作芽事
如是大慧
若陰界入性
已滅今滅當滅
自心妄想見
無因故
彼無次第生
大慧
若復說無種有種識
三緣合生者
龜應生毛
沙應出油
汝宗則壞
違決定義
有種無種說
有如是過
所作事業
悉空無義
大慧
彼諸外道說有三緣合生者
所作方便因果自相
過去未來現在
有種無種相
從本已來成事
相承覺想地轉
自見過習氣
作如是說
如是大慧
愚癡凡夫
惡見所噬
邪曲迷醉無智
妄稱一切智說
大慧
若復諸餘沙門、婆羅門
見離自性
浮雲火輪、揵闥婆城
無生
幻焰水月及夢
內外心現
妄想無始虛僞
不離自心
妄想因緣滅盡
離妄想
說所說、觀所觀、受用
建立身之藏識
於識境界
攝受
及攝受者
不相應
無所有境界
離生住滅
自心起
隨入分別
大慧
彼菩薩不久當得生死涅槃平等
大悲巧方便
無開發方便
大慧
彼於一切衆生界
皆悉如幻
不勤因緣
遠離內外境界
心外無所見
次第隨入無相處
次第隨入從地至地三昧境界
解三界如幻
分別觀察
當得如幻三昧
度自心現
無所有
得住般若波羅密
舍離彼生所作方便
金剛喻三摩提
隨入如來身
隨入如如化
神通自在
慈悲方便
具足莊嚴
等入一切佛剎
外道入處
離心意意識
是菩薩漸次轉身
得如來身
大慧
是故欲得如來隨入身者
當遠離陰界入心
因緣所作方便
生住滅妄想虛僞
唯心直進
觀察無始虛僞過
妄想習氣因
三有
思惟無所有
佛地無生
到自覺聖趣
自心自在
到無開發行
如隨衆色摩尼
隨入衆生微細之心
而以化身隨心量度
諸地漸次
相續建立
是故大慧
自悉檀善
應當修學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
世尊
所說心、意、意識、五法自性相
一切諸佛菩薩所行
自心見等所緣境界
不和合
顯示一切說
成真實相
一切佛語心
爲楞伽國摩羅耶山
海中住處諸大菩薩
說如來所嘆
海浪藏識境界法身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言
四因緣故
眼識轉
何等爲四
謂自心現攝受不覺
無始虛僞過色習氣
計著識性自性
欲見種種色相
大慧
是名四種因緣
水流處
藏識轉識浪生
大慧
如眼識
一切諸根微塵毛孔俱生
隨次境界生
亦復如是
譬如明鏡
現衆色像
大慧
猶如猛風
吹大海水
外境界風
飄蕩心海
識浪不斷
因所作相
異不異
合業生相
深入計著
不能了知色等自性
故五識身轉
大慧
即彼五識身俱
因差別分段相知
當知是意識因
彼身轉
彼不作是念
我展轉相因
自心現
妄想計著轉
而彼各各壞相俱轉
分別境界
分段差別
謂彼轉
如修行者入禪三昧
微細習氣轉而不覺知
而作是念
識滅然後入禪正受
實不識滅而入正受
以習氣種子不滅
故不滅
以境界轉
攝受不具
故滅
大慧
如是微細藏識究竟邊際
除諸如來
及住地菩薩
諸聲聞緣覺外道修行
所得三昧智慧之力
一切不能測量決了
餘地相智慧
巧便分別
決斷句義
最勝無邊
善根成熟
離自心現妄想虛僞
宴坐山林
下中上修
能見自心妄想流注
無量剎土
諸佛灌頂
得自在力
神通三昧
諸善知識
佛子眷屬
彼心意意識
自心所現自性境界
虛妄之想
生死有海
業愛無知
如是等因
悉以超度
是故大慧
諸修行者
應當親近最勝知識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青赤種種色珂乳及石蜜淡味衆華果日月與光明
非異非不異海水起波浪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譬如海水變種種波浪轉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謂彼藏識處種種諸識轉謂以彼意識思惟諸相義
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譬如海波浪是則無差別
諸識心如是異亦不可得心名採集業意名廣採集
諸識識所識現等境說五
爾時大慧菩薩以偈問曰
青赤諸色像衆生髮諸識如浪種種法云何唯願說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青赤諸雜色波浪悉無有採集業說心開悟諸凡夫
彼業悉無有自心所攝離所攝無所攝與彼波浪同
受用建立身是衆生現識於彼現諸業譬如水波浪
爾時大慧菩薩復說偈言
大海波浪性鼓躍可分別藏與業如是何故不覺知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凡夫無智慧藏識如巨海業相猶波浪依彼譬類通
爾時大慧菩薩復說偈言
日出光等照下中上衆生如來照世間爲愚說真實
已分部諸法何故不說實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若說真實者彼心無真實譬如海波浪鏡中像及夢
一切俱時現心境界亦然境界不具故次第業轉生
識者識所識意者意謂然五則以顯現無有定次第
譬如工畫師及與畫弟子布彩圖衆形我說亦如是
彩色本無文非筆亦非素爲悅衆生故綺錯繪衆像
言說別施行真實離名字分別應初業修行示真實
真實自悟處覺想所覺離此爲佛子說愚者廣分別
種種皆如幻雖現無真實如是種種說隨事別施設
所說非所應於彼爲非說彼彼諸病人良醫隨處方
如來爲衆生隨心應量說妄想非境界聲聞亦非分
哀愍者所說自覺之境界
複次大慧
若菩薩摩訶薩欲知自心現量
攝受及攝受者
妄想境界
當離羣聚習俗睡眠
初中後夜
常自覺悟修行方便
當離惡見經論言說
及諸聲聞緣覺乘相
當通達自心現妄想之相
複次大慧
菩薩摩訶薩建立智慧相住已
於上聖智三相當勤修學
何等爲聖智三相當勤修學
所謂無所有相
一切諸佛自願處相
自覺聖智究竟之相
修行得此已
能捨跛驢心智慧相
得最勝子第八之地
則於彼上三相修生
大慧
無所有相者
謂聲聞緣覺及外道相
彼修習生
大慧
自願處相者
謂諸先佛自願處修生
大慧
自覺聖智究竟相者
一切法相無所計著
得如幻三昧身
諸佛地處進趣行生
大慧
是名聖智三相
若成就此聖智三相者
能到自覺聖智究竟境界
是故大慧
聖智三相
當勤修學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
知大菩薩衆心之所念
名聖智事分別自性經
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
世尊
唯願爲說聖智事分別自性經
百八句分別所依
如來應供等正覺
依此分別說菩薩摩訶薩
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
以分別說妄想自性故
則能善知周遍觀察人法無我
淨除妄想
照明諸地
超越一切聲聞緣覺
及諸外道諸禪定樂
觀察如來不可思議所行境界
畢定舍離五法自性
諸佛如來法身智慧
善自莊嚴
超幻境界
升一切佛剎兜率天宮
乃至色究竟天宮
逮得如來常住法身
佛告大慧
有一種外道
作無所有妄想計著
覺知因盡
兔無角想
如兔無角
一切法亦復如是
大慧
復有餘外道
見種求那極微陀羅驃形處
橫法各各差別
見已計著
無兔角橫法
作牛有角想
大慧
彼墮二見
不解心量
自心境界妄想增長
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
大慧
一切法性
亦復如是
離有無不應作想
大慧
若復離有無而作兔無角想
是名邪想
彼因待觀
故兔無角
不應作想
乃至微塵分別自性
悉不可得
大慧
聖境界離
不應作牛有角想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
世尊
得無妄想者
見不生相已
隨比思量觀察不生妄想
言無耶
佛告大慧
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
所以者何
妄想者
因彼生故
依彼角生妄想
以依角生妄想
是故言依因故
離異不異
故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角
大慧
若復妄想異角者
則不因角生
若不異者
則因彼故
乃至微塵分析推求
悉不可得
不異角故
彼亦非性
二俱無性者
何法何故而言無耶
大慧
若無故無角
觀有故言兔無角者
不應作想
大慧
不正因故
而說有無
二俱不成
大慧
復有餘外道
見計著色空事
形處橫法
不能善知虛空分齊
言色離虛空
起分齊見妄想
大慧
虛空是色
隨入色種
大慧
色是虛空
持所持處所建立
性色空事
分別當知
大慧
四大種生時
自相各別
亦不住虛空
非彼無虛空
如是大慧
觀牛有角
故兔無角
大慧
又牛角者
析爲微塵
又分別微塵
剎那不住
彼何所觀故而言無耶
若言觀餘物者
彼法亦然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
當離兔角牛角
虛空形色
異見妄想
汝等諸菩薩摩訶薩
當思惟自心現妄想
隨入爲一切剎土最勝子
以自心現方便而教授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色等及心無色等長養心身受用安立識藏現衆生
心意及與識自性法有五無我二種淨廣說者所說
長短有無等展轉互相生以無故成有以有故成無
微塵分別事不起色妄想心量安立處惡見所不樂
覺想非境界聲聞亦復然救世之所說自覺之境界
爾時大慧菩薩
爲淨除自心現流故
復請如來
白佛言
世尊
云何淨除一切衆生自心現流
爲頓爲漸耶
佛告大慧
漸淨非頓
如庵羅果
漸熟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衆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陶家造作諸器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衆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大地漸生萬物
非頓生也
如來淨除一切衆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伎術
漸成非頓
如來淨除一切衆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漸淨非頓
譬如明鏡
頓現一切無相色像
如來淨除一切衆生自心現流
亦復如是
頓現無相
無有所有清淨境界
如日月輪
頓照顯示一切色像
如來爲離自心現習氣過患衆生
亦復如是
頓爲顯示不思議智最勝境界
譬如藏識
頓分別知自心現
及身安立受用境界
彼諸依佛
亦復如是
(依者胡本雲津膩
謂化佛是真佛氣分也)頓熟衆生所處境界
以修行者
安處於彼色究竟天
譬如法佛
所作依佛
光明照曜
自覺聖趣
亦復如是
彼於法相有性無性惡見妄想
照令除滅
大慧
法依佛
說一切法
入自相共相自心現習氣因
相續妄自性計著因
種種不實如幻
種種計著
不可得
複次大慧
計着緣起自性
生妄想自性相
大慧
如工幻師
依草木瓦石作種種幻
起一切衆生若干形色
起種種妄想
彼諸妄想
亦無真實
如是大慧
依緣起自性
起妄想自性
種種妄想心
種種相行事妄想相
計著習氣妄想
是爲妄想自性相生
大慧
是名依佛說法
大慧
法佛者
離心自性相
自覺聖所緣境界
建立施作
大慧
化佛者
說施戒忍精進禪定
及心智慧
離陰界入解脫識相分別
觀察建立
超外道見
無色見
大慧
又法佛者
離攀緣
攀緣離
一切所作根量相滅
非諸凡夫聲聞緣覺外道
計着我相所著境界
自覺聖究竟差別相建立
是故大慧
自覺聖究竟差別相
當勤修學
自心現見應當除滅
複次大慧
有二種聲聞乘通分別相
謂得自覺聖差別相
及性妄想自性計著相
云何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
謂無常


無我
境界
真諦
離欲寂滅
息陰界入自共相
外不壞相如實知
心得寂止
心寂止已
禪定解脫
三昧道果
正受解脫
不離習氣
不思議變易死
得自覺聖樂住聲聞
是名得自覺聖差別相聲聞
大慧
得自覺聖差別樂住菩薩摩訶薩
非滅門樂正受樂
顧憫衆生及本願
不作證
大慧
是名聲聞得自覺聖差別相樂
菩薩摩訶薩
於彼得自覺聖差別相樂
不應修學
大慧
云何性妄想自性計着相聲聞
所謂大種
青、黃、赤、白、堅、溼、暖、動
非作生
自相共相
先勝善說
見已
於彼起自性妄想
菩薩摩訶薩
於彼應知應舍
隨入法無我相
滅人無我相見
漸次諸地
相續建立
是名諸聲聞性妄想自性計着相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
世尊
世尊所說常
不思議
自覺聖趣境界
及第一義境界
世尊
非諸外道所說常不思議因緣耶
佛告大慧
非諸外道因緣
得常不思議
所以者何
諸外道常不思議
不因自相成
若常不思議不因自相成者
何因顯現常不思議
複次大慧
不思議若因自相成者
彼則應常
由作者因相故
常不思議不成
大慧
我第一義常不思議
第一義因相成
離性非性得
自覺性故有相
第一義智因故有因
離性非性故
譬如無作虛空
涅槃滅盡
故常
如是大慧
不同外道常不思議論
如是大慧
此常不思議
諸如來自覺聖智
所得如是
故常不思議自覺聖智所得
應得修學
複次大慧
外道常不思議
無常性
異相因故
非自作因相力故常
複次大慧
諸外道常不思議
於所作
性非性無常
見已
思量計常
大慧
我亦以如是因緣
所作者
性非性無常
見已
自覺聖境界
說彼常無因
大慧
若復諸外道因相
成常不思議
因自相性非性
同於兔角
此常不思議
但言說妄想
諸外道輩有如是過
所以者何
謂但言說妄想
同於兔角
自因相非分
大慧
我常不思議
因自覺得相故
離所作性非性
故常
非外性非性無常
思量計常
大慧
若復外性非性無常
思量計常
不思議常
而彼不知常不思議自因之相
去得自覺聖智境界相遠
彼不應說
複次大慧
諸聲聞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
不知生死涅槃差別一切性妄想非性
未來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
非自覺聖智趣藏識轉
是故凡愚說有三乘
說心量趣無所有
是故大慧
彼不知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自心現境界
計著外心現境界
生死輪常轉
複次大慧
一切法不生
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所說
所以者何
謂自心現
性非性
離有非有生故
大慧
一切性不生
一切法如兔馬等角
是愚癡凡夫不實妄想
自性妄想故
大慧
一切法不生
自覺聖智趣境界者
一切性自性相不生
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
自性身財建立趣自性相
大慧
藏識攝所攝相轉
愚夫墮生住滅二見
希望一切性生
有非有妄想生
非聖賢也
大慧
於彼應當修學
複次大慧
有五無間種性
云何爲五
謂聲聞乘無間種性、緣覺乘無間種性、如來乘無間種性、不定種性、各別種性
云何知聲聞乘無間種性
若聞說得陰界入自共相斷知時
舉身毛孔
熙怡欣悅
及樂修相智
不修緣起發悟之相
是名聲聞乘無間種性
聲聞無間
見第八地
起煩惱斷
習煩惱不斷
不度不思議變易死
度分段死
正師子吼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不受後有
如實知
修習人無我
乃至得般涅槃覺
大慧
各別無間者
我人
衆生
壽命
長養
士夫
彼諸衆生作如是覺
求般涅槃
復有異外道說
悉由作者
見一切性已
言此是般涅槃
作如是覺
法無我見非分
彼無解脫
大慧
此諸聲聞乘無間外道種性
不出出覺
爲轉彼惡見故
應當修學
大慧
緣覺乘無間種性者
若聞說各別緣無間
舉身毛豎
悲泣流淚
不相近緣
所有不著
種種自身
種種神通
若離若合
種種變化
聞說是時
其心隨入
若知彼緣覺乘無間種性已
隨順爲說緣覺之乘
是名緣覺乘無間種性相
大慧
彼如來乘無間種性
有四種
謂自性法無間種性、離自性法無間種性、得自覺聖無間種性、外剎殊勝無間種性
大慧
若聞此四事一一說時
及說自心現身財建立不思議境界時
心不驚怖者
是名如來乘無間種性相
大慧
不定種性者
謂說彼三種時
隨說而入
隨彼而成
大慧
此是初治地者
謂種性建立
爲超入無所有地故
作是建立
彼自覺藏者
自煩惱習淨
見法無我
得三昧樂住聲聞
當得如來最勝之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須陀槃那果往來及不還逮得阿羅漢是等心惑亂
三乘與一乘非乘我所說愚夫少智慧諸聖遠離寂
第一義法門遠離於二教住於無所有何建立三乘
諸禪無量等無色三摩提受想悉寂滅亦無有心量
大慧
彼一闡提
非一闡提
世間解脫誰轉
大慧
一闡提有二種
一者舍一切善根
及於無始衆生髮願
云何舍一切善根
謂謗菩薩藏
及作惡言
此非隨順修多羅、毗尼、解脫之說
舍一切善根故
不般涅槃
二者菩薩本自願方便故
非不般涅槃一切衆生
而般涅槃
大慧
彼般涅槃
是名不般涅槃法相
此亦到一闡提趣
大慧白佛言
世尊
此中雲何畢竟不般涅槃
佛告大慧
菩薩一闡提者
知一切法本來般涅槃已
畢竟不般涅槃
而非舍一切善根一闡提也
大慧
舍一切善根一闡提者
復以如來神力故
或時善根生
所以者何
謂如來不捨一切衆生故
以是故
菩薩一闡提
不般涅槃
複次大慧
菩薩摩訶薩
當善三自性
云何三自性
謂妄想自性、緣起自性、成自性
大慧
妄想自性
從相生
大慧白佛言
世尊
云何妄想自性從相生
佛告大慧
緣起自性事相相
行顯現事相相
計著有二種妄想自性
如來應供等正覺之所建立
謂名相計著相
及事相計著相
名相計著相者
謂內外法計著
事相計著相者
謂即彼如是內外自共相計著
是名二種妄想自性相
若依若緣生
是名緣起
云何成自性
謂離名相
事相妄想
聖智所得
及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
是名成自性
如來藏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名相覺想自性二相正智如如是則成相
大慧
是名觀察五法自性相經
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
汝等諸菩薩摩訶薩
應當修學
複次大慧
菩薩摩訶薩
善觀二種無我相
云何二種無我相
謂人無我
及法無我
云何人無我
謂離我我所
陰界入聚
無知業愛生
眼色等攝受
計著生識
一切諸根
自心現器身藏
自妄想相
施設顯示
如河流、如種子、如燈、如風、如雲
剎那展轉壞
躁動如猿猴
樂不淨處如飛蠅
無厭足如風火
無始虛僞習氣因
如汲水輪
生死趣有輪
種種身色
如幻術神咒
機發像起
善彼相知
是名人無我智
云何法無我智
謂覺陰界入妄想相自性
如陰界入離我我所
陰界入積聚
因業愛繩縛
展轉相緣生
無動搖
諸法亦爾
離自共相
不實妄想相、妄想力
是凡夫生
非聖賢也
心意識五法
自性離故
大慧
菩薩摩訶薩
當善分別一切法無我
善法無我菩薩摩訶薩
不久當得初地菩薩
無所有觀地相
觀察開覺歡喜
次第漸進
超九地相
得法雲地
於彼建立無量寶莊嚴
大寶蓮華王像
大寶宮殿
幻自性境界修習生
於彼而坐
同一像類
諸最勝子眷屬圍繞
從一切佛剎來
佛手灌頂
如轉輪聖王太子灌頂
超佛子地
到自覺聖法趣
當得如來自在法身
見法無我故
是名法無我相
汝等諸菩薩摩訶薩
應當修學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
世尊
建立、誹謗相唯願說之
令我及諸菩薩摩訶薩
離建立、誹謗二邊惡見
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覺已
離常建立
斷誹謗見
不謗正法
爾時世尊受大慧菩薩請已
而說偈言
建立及誹謗無有彼心量身受用建立及心不能知
愚癡無智慧建立及誹謗
爾時世尊於此偈義
復重顯示
告大慧言
有四種非有有建立
云何爲四
謂非有相建立、非有見建立、非有因建立、非有性建立
是名四種建立
又誹謗者
謂於彼所立無所得
觀察非分而起誹謗
是名建立誹謗相
複次大慧
云何非有相建立相
謂陰界入
非有自共相
而起計着
此如是
此不異
是名非有相建立相
此非有相建立妄想
無始虛僞過
種種習氣計著生
大慧
非有見建立相者
若彼如是陰界入
我人
衆生
壽命
長養
士夫見建立
是名非有見建立相
大慧
非有因建立相者
謂初識無因生
後不實如幻
本不生
眼色明界念
前生生已實已還壞
是名非有因建立相
大慧
非有性建立相者
謂虛空、滅、般涅槃、非作、計著性建立
此離性非性
一切法如兔馬等角
如垂髮現
離有非有
是名非有性建立相
建立及誹謗
愚夫妄想
不善觀察自心現量
非賢聖也
是故離建立誹謗惡見
應當修學
複次大慧
菩薩摩訶薩
善知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
趣究竟
爲安衆生故
作種種類像
如妄想自性處
依於緣起
譬如衆色
如意寶珠
普現一切諸佛剎土
一切如來大衆集會
悉於其中聽受佛法
所謂一切法
如幻如夢
光影水月
於一切法
離生滅斷常
及離聲聞緣覺之法
得百千三昧
乃至百千億那由他三昧
得三昧已
遊諸佛剎
供養諸佛
生諸天宮
宣揚三寶
示現佛身
聲聞菩薩大衆圍繞
以自心現量度脫衆生
分別演說外性無性
悉令遠離有無等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心量世間佛子觀察種類之身離所作行
得力神通自在成就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佛言
惟願世尊
爲我等說
一切法空
無生無二
離自性相
我等及餘諸菩薩衆
覺悟是空
無生無二
離自性相已
離有無妄想
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
諦聽
諦聽
善思念之
今當爲汝廣分別說
大慧白佛言
善哉世尊
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
空空者
即是妄想自性處
大慧
妄想自性計着者
說空無生無二
離自性相
大慧
彼略說七種空
謂相空、性自性空、行空、無行空、一切法離言說空、第一義聖智大空、彼彼空
云何相空
謂一切性自共相空
觀展轉積聚故
分別無性自共相不生
自他俱性無性
故相不住
是故說一切性相空
是名相空
云何性自性空
謂自己性自性不生
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
是故說性自性空
云何行空
謂陰離我我所
因所成所作業方便生
是名行空
大慧
即此如是行空
展轉緣起
自性無性
是名無行空
云何一切法離言說空
謂妄想自性無言說
故一切法離言說
是名一切法離言說空
云何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
謂得自覺聖智
一切見過習氣空
是名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
云何彼彼空
謂於彼無彼空
是名彼彼空
大慧
譬如鹿子母舍
無象馬牛羊等
非無比丘衆
而說彼空
非舍舍性空
亦非比丘比丘性空
非餘處無象馬
是名一切法自相
彼於彼無彼
是名彼彼空
是名七種空
彼彼空者
是空最粗
汝當遠離
大慧
不自生
非不生
除住三昧
是名無生
離自性即是無生
離自性剎那相續流注
及異性現
一切性離自性
是故一切性離自性
云何無二
謂一切法
如陰熱、如長短、如黑白
大慧
一切法無二
非於涅槃彼生死
非於生死彼涅槃
異相因有性故
是名無二
如涅槃生死
一切法亦如是
是故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
應當修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
而說偈言
我常說空法遠離於斷常生死如幻夢而彼業不壞
虛空及涅槃滅二亦如是愚夫作妄想諸聖離有無
爾時世尊復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
大慧
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
普入諸佛一切修多羅
凡所有經
悉說此義
諸修多羅
悉隨衆生希望心故
爲分別說顯示其義
而非真實在於言說
如鹿渴想
誑惑羣鹿
鹿於彼相計著水性
而彼水無
如是一切修多羅所說諸法
爲令愚夫發歡喜故
非實聖智在於言說
是故當依於義
莫著言說
暫無
暫無
當釋迦牟尼佛住世的那一段時期,佛在印度南海濱的楞伽山頂上,和他的出家比丘弟子,以及修大乘菩薩道的弟子們,很多的人,都聚會在一起。當時由大慧大士爲大衆們的上首,他對於一切唯心,萬法唯識的自心識現境界,已經善於解證它的真實義理了。他對於各種各類的衆生差別,以及各種各類心物色相的究竟本際,都已經了知無遺。並且深人佛法,對於無量普度的法門,都瞭然通達。但爲了隨順一切衆生各種不同的希求,才隨緣普遍地顯現在世間。關於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的道理,他已經徹底通達。由於佛的啓示,爲了解決當時與後世人們的許多疑問,他就代表大家起來問佛,提出下面的許多問題。他在提出問題之前,先說出一段讚美佛境界的偈語;其實,這也就是說明佛法精義的綱要。他說: 世間離生滅。猶如虛空華。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這是說:萬有世間的—切諸法,都是生滅滅生地不停輪轉,猶如虛空中的幻華相似,倏有還無。如果離了生滅的作用,便如虛空,一無所有。當幻華的作用和現象顯在空中之時,便不是“無”;當幻華的現象和作用消逝了以後,便不再是“有”。智者了知此中“體”、“相”和“用”的原因,自己便得解脫塵累,常覺不昧;既不執著一切世間是決定的“有”,也不執著於絕對的“無”。而且悲憫世間一切衆生的愚迷,生起大慈悲的心願,乃在一切世間隨類現身,說法度世,拔濟衆苦。) 一切法如幻。遠離於心識。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這是說:一切諸法生滅無常,猶如夢幻,這一切都是從心意識所變現,如果離了心意識,便一無所有了。智者了知它是在“相”和“用”的顯現上,形成了幻有。但在自體上卻都無自性,本自了不可得的。因此悲憫世間的愚迷,生起大慈大悲的心願,而果教化濟度世間。) 遠離於斷常。世間恆如夢。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這是說:萬有世間一切諸法的存在,都如夢幻似地生生滅滅;在生滅滅生的現象中,如果說它是斷滅的“無”,但它卻有相續的作用。如果說它是恆常的“有”,但它卻又是生滅無常的。智者了知一切諸法,既不是決定的“有”,也不是絕對的“無”,因此悲憫世間的愚迷,生起大慈大悲的心願,而來教化濟度世間。) 知人法無我。煩惱及爾焰。常清淨無相。而興大悲心。 (這是說:佛是大智慧的解脫者,他已經了證“人無我”和“法無我”,自覺內證一切的煩惱障和智障,都因爲妄想分別而生。這些分別的妄想心,猶如火光中的煙餡和光影相似;它的自性卻是本來無相,瞭然清靜的。所以煩惱和智慧,同樣的都無自性,本自了然清淨的。因此悲憫世間的思迷,生起大慈大悲的心願,而來教化濟度世間。) 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遠離覺所覺。有若無有。是二悉懼離。 (這是說:一切諸法,本來就空無自性,既無生死可了,也並無另有一涅槃寂滅的境界可得。既沒有一個住在涅槃寂滅境界中的佛,也沒有一個佛往來於涅槃寂滅的境界中。在本來清淨自性的真如中,既沒有一個所覺的境界,也沒有一個能覺的本體。如果執著佛境界的是有是無,也就同執著有一涅槃的可入可出一樣,仍然還是法執。因此必須要遠離能覺所覺二邊,了無所住纔是佛法正覺的真實內義。) 牟尼寂靜現。是則遠離生。是名爲不取。今世後世淨。 (牟尼是佛的名稱,也便是寂默的意義。這是說:佛從本性清淨寂默中靜觀萬法,得證遠離生滅的作用,不取一法,也不捨一法。只得性自如如,這便是遠離塵垢,遠離纏縛的解脫法門。若能解脫生滅,還歸寂滅清淨,便無古往今來等法執。由此而解脫十方空間。三世時際的束縛,以證得畢竟寂靜了。) (上述大慧大士的贊佛偈語,最主要的道理,是指出佛已經在無生滅的境界中證得解脫,在自性清淨寂滅中得到大智慧。但爲了濟度世間一切衆生,出離苦海,仍然興起同體的大悲,無緣的大慈之心。但他所悲的是什麼呢?是悲衆生的愚迷。其實既非實有人和法的可悲,也非絕對的無人和法的不可悲。只是悲其所悲,應無所住而已。故知大乘了義的佛法,以興起無緣之慈,同體之悲,來濟度世間,纔是它主要內義的精神了。) 這時大慧大士說完了贊佛的偈語,便自我介紹說:他名爲大慧。現在爲了徹底瞭解大乘佛法的要義,所以提出一百零八個問題,請求佛的解答。佛就答應他隨意發問,並且說,理當爲他說出如來自覺的境界。於是,大慧就問: 云何淨其念?云何念增長?(如何才能清淨心中的妄念?爲什麼心中的妄念增長不休呢?) 云何見癡惑?云何惑增長?(爲什麼知見會落於癡惑之中?何以見癡惑會更加增長不已呢?) 何故剎土化?(爲什麼世間有這許多的國土,化生生化不已?究竟它是怎樣生起的呢?) 相及諸外道?(而在這些國土上有各種不同的外道,他們的情形又是怎樣的呢?) 云何無受次?何故名無受?(如何才能到達無覺無受的寂滅境界呢?如何才名爲無覺受呢?) 何故名佛子?(怎樣纔可以稱爲佛子呢?) 解脫至何所?(解脫了後又到哪裏去呢?) 誰縛誰解脫?(究竟迷時被纏縛的是誰?而悟後能解脫的又是誰呢?) 何等禪境界?(哪些是禪定的境界呢?) 云何有三乘?唯願爲解說。(在佛法中,爲什麼有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的不同呢?) 緣起何所生?(產生萬法的因與緣,究竟從哪裏來的呢?) 云何作所作?(什麼纔是產生作用的因,和作用所產生的果呢?) 云何俱異說?云何爲增長?(爲什麼世間會有許多同異的理論,它是如何產生,形成變化的呢?) 云何無色定?及與滅正受?云何爲想滅?何因從定覺?(如何纔是“無色定”的境界?如何纔是“滅盡定”的境界?如何纔是“無想定”的境界?何以在定中能夠自覺出定的境界,這些都是什麼原因呢?) 云何所作生?(何以一切所作所爲,能夠形成因果的作用呢?) 進去及持身?(怎樣會入胎而形成此身的存在呢?) 云何現分別?(何以會有現識而起分別妄想,與萬物形形色色的作用呢?) 云何生諸地?(何以佛法中會有大小乘各種地位差別的建立呢?) 破三有者誰?(能破三界(注五)的生死,也就是脫離“欲”、“色”、“無色”三界的是誰呢?) 何處身云何?(如何會有六道(注六)中各類身命的輪轉不已呢?) 往生何所至?(往生究竟要生到哪裏去呢?) 云何最勝子?(如何纔算是諸佛中最殊勝的法子呢?) 何因得神通?及自在三昧?(如何才能夠得到神通?如何才能夠得到自在的三昧(注七)呢?) 云何三昧心?最勝爲我說。(怎樣纔是三昧正受的心境呢?) 云何名爲藏?云何意及識?(何以名爲藏識(阿賴耶識)(注八)?什麼是意與識的分別呢?) 云何生與滅?(如何是生滅的現象呢?) 云何見已還?(怎樣是已見到“不還果”的境界呢?) 云何爲種性?(何以衆生會有許多不同的種性呢?) 非種及心量?(爲什麼有非佛的種性,他們的心量又是如何的呢?) 云何建立相?及與非我義?(爲什麼要建立一切的法相呢?爲什麼又要高標一切法相無我呢?) 云何無衆生?(何以說本無衆生可度呢?) 云何世俗說?(哪些佛法是隨世俗的說法呢?) 云何爲斷見?及常見不生?(如何才能不生斷滅的見解?如何才能不生常住的見解呢?) 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違?(什麼是佛和外道的不同之點呢?什麼又是他們互相可以溝通之處呢?) 云何當來世,種種諸異部?(爲什麼佛法流變到後世而有各種不同的派別產生呢?) 云何空何因?(怎樣纔算是空?空的境界又是什麼呢?) 雲間剎那壞?(爲什麼念念之間,每一剎那都在壞滅呢?) 云何胎藏生?(何以衆生界的生命有的因胎藏而生呢?) 云何世不動?(何以說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本來就未嘗變動的呢?) 何因如幻夢?及揵闥婆城?世間熱時焰?及與水月光? (爲什麼世界一切萬法,都如夢如幻?猶如海市蜃樓?或如火光焰影?或如水中明月呢?) 何因說覺支?及與菩提分?(爲什麼有七覺支?爲什麼又有三十七菩提道品呢?) 云何國土亂?(何以國際間有戰爭和內亂的發生呢?) 云何作有見?(何以大家認爲萬象是實有其物的呢?) 云何不生滅?(爲什麼自性是不生不滅的呢?) 世如虛空華?(爲什麼世間一切猶如虛空中的幻華呢?) 云何覺世間?(如何才能不離世間而內證自覺呢?) 云何說離字?(爲什麼說第一義諦不是文字言語所能表達的呢?) 離妄想者誰?云何虛空譬?(能遠離妄想的是誰?何以佛說法常用虛空作譬喻呢?) 如實有幾種?(真如究竟有幾種呢?) 幾波羅密心?(波羅密(度到彼岸)的心法究竟共有幾種呢?) 何因度諸地?誰至無所受?(如何才能超過菩薩的各地(境界?能到無所覺受境界的又是誰呢?) 何等二無我?(爲什麼有人無我和法無我的二無我呢?) 云何爾焰淨?(怎樣才能使我執和法執的焰影熄滅呢?) 諸智有幾種?(智慧的境界究竟有幾種呢?) 幾戒衆生性?(衆生的性戒有幾種呢?) 誰生諸寶性?摩尼真珠等?(世間一切的珍珠寶物等,它們之所以寶貴,究竟是誰的賜予呢?) 誰生諸語言?衆生種種性?(世間的一切言語和芸芸衆生的不同,究競是誰的傑作呢?) 明處及伎術,誰之所顯示?(世間的五明——內明、因明、聲明、醫方明、工巧明以及一切百工技藝,究竟又是誰發明創立的?) 伽陀有幾種?長頌及短句。(偈語諷頌共有幾種形式?怎樣才叫長頌和短句呢?) 成爲有幾種?云何名爲論?(世間成爲有系統的學問有多少種?怎樣才叫做是論藏呢?) 云何生飲食?及生諸愛慾?(爲什麼世有各種的飲食?爲什麼世間會有許多的愛慾呢?) 云何名爲王?轉輪及小王?(什麼叫做國王?而轉輪王和小王的分別又是怎樣的呢?) 云何守護國?諸天有幾種?(何以國土之間,有許多人和神的守護?三界天人又共有幾種呢?) 云何名爲地?星宿及日月?(怎樣才構成大地?日月和星宿等,又是如何存在的呢?) 解脫修行者,是各有幾種?(修行解脫道的人,共有多少種呢?) 弟子有幾種?云何阿闍黎?(佛弟子共分爲幾種?怎樣才稱爲佛法中的教授師呢?) 佛復有幾種?復有幾種生?(佛,究竟有多少種?衆生又有多少種呢?) 魔及諸異學,彼各有幾種?(魔和一切外道,他們各有多少種呢?) 自性及與心,彼復各幾種?(自性與心,究竟各有多少種呢?) 云何施設量?唯願最勝說。(請告訴我,何以會有假設的說法呢?) 云何空風雲?(何以虛空中會有風雲的發生呢?) 云何念聰明?(何以世人會有天賦的聰明呢?) 云何爲林樹?(何以世間會有森林叢樹的密佈呢?) 云何爲蔓草?(何以世間會有蔓草的滋生呢?) 雲間象馬鹿?云何而捕取?(何以世間會有象、馬、鹿等動物?爲什麼有人要去捕捉它們呢?) 云何爲卑陋?何因而卑陋?(什麼纔是卑賤和醜陋?爲什麼會有卑賤和醜陋呢?) 云何六節攝?(何以一年之中,用六個節期來統攝時間?“過去印度的風俗,以兩月爲一節,一年分爲六節。”) 云何一闡提?(何以世界上有絕無善根的衆生呢?) 男女及不男,斯皆云何生?(男人和女人,以及不男不女的陰陽人,他們是怎樣生出來的呢?) 云何修行退?雲伺修行生?(怎樣修行的人,中途會生退心?什麼是修行人進步的情形呢?) 禪師以何法?建立何等人?(教授禪觀的大師們,他們教的是哪幾種方法?而且應該教哪些人去修持撣觀呢?) 衆生生諸趣,何相何像類?(一切衆生,往生各道,是什麼形相?究竟有多少種類呢?) 云何爲財富?何因致財富?(如何是真有財富,用什麼方法纔會獲得財富呢?) 云何爲釋種?何因有釋種?云何甘蔗種?無上尊願說。 (如何纔是釋迦的種族?如何纔會有釋迦種族的形成?又如何纔是釋迦甘蔗種族的系統呢?) 云何長苦仙?彼云何教授?(何以會有長修苦行的仙人們?他們所教授修持的,是用哪些方法呢?) 如來云何於,一切時剎現,種種名色類,最勝子圍繞? (何以說:諸佛菩薩,常在一切時中,常在一切剎土上,以各種不同種類的名相和色身,顯化度人。爲何有無量數的人間天上的最勝佛子們,時常圍繞着佛呢?) 云何不食肉?云何制斷肉?食肉諸種類,何因故食肉? (何以佛戒人食肉,佛用什麼制度來戒除肉食?那些食肉的衆生們,爲了什麼要肉食呢?) 云何日月形,須彌及蓮華,師子勝相剎,側住覆世界。 如因陀羅網,或悉諸珍寶,箜篌細腰鼓,狀種種諸華。 或離日月光,如是等無量。 (爲什麼佛說:法界中有無數的剎土,有無數的須彌山,又名妙高山?而有的世界,形如蓮花?爲什麼最好的世界又名爲“師子相剎”?而且各種世界,猶如器皿一樣,有覆有仰,有側有橫的呢?爲什麼無盡虛空中的無量世界,猶如帝釋天的寶網,重重無盡。有的形如珍寶,有的形如箜篌和細腰鼓等等光彩奪人,不一而足,但爲什麼另有一些世界,卻沒有像我們一樣有日月的光明呢?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云何爲化佛?云何報生佛?云何如如佛?雲問智慧佛? (什麼是佛的化身、報身、法身和智慧身呢?) 云何於欲界,不成等正覺?何故色究竟,離欲得菩提? (爲什麼佛說:盧合那報身佛,在欲界中,不能成無上正覺?而於色究竟界中,才能證得菩提正覺的呢?) 善逝般涅槃,誰當持正法?天師住久如?正法幾時住? (當佛入於涅槃以後,誰在此世間主持正法呢?究竟佛住世多久呢?佛的正法,又能住世多久呢?) 悉檀及與見,各復有幾種?(悉檀和解脫的知見,都各有幾種呢?) 毗尼比丘分,云何何因緣?(佛由什麼因緣,要制定出家比丘們的毗尼“戒律”呢?) 彼諸最勝子,緣覺及聲聞,何因百交易,云何百無受? (這些佛法中的最勝佛子們:例如聲聞與緣覺等,爲什麼有的會受因緣支配或變易生死?究竟怎樣才能達到無所掛礙的極端寂滅的境界呢?) 云何世俗通?云何出世間?(如何是世俗的神通?如何是出世間的神通呢?) 云何爲七地?唯願爲演說。(什麼是大乘菩薩七地的心量呢?) 僧伽有幾種?云何爲壞僧?(僧衆共有幾種?怎樣纔算是破壞和合僧的徒衆呢?) 云何醫方論,是復何因緣?(什麼是佛的醫方論?由於什麼原因,佛要發明這些醫方?) 何故大牟尼,唱說如是言,迦葉拘留孫,拘那含是我? (爲什麼我們偉大的佛要說:過去歷劫中的迦葉佛、拘留孫佛,以及拘那含佛等,都是我的化身呢?) 何故說斷常,及與我無我?(爲什麼佛要說明世間的斷見和常見,以及我和無我的涵義呢?) 何不一切時,演說真實義。而復爲衆生,分別說心量? (爲什麼佛不在任何時地,只說一種佛法的真義?而卻爲一切衆生們,分別介紹各種心量不同的法門呢?) 何因男女林?訶梨阿摩勒?(何以世間會有男女等衆生?又有訶梨阿摩勒等果木呢?) 雞羅及鐵圍,金剛等諸山,無量寶莊嚴,仙闥婆充滿?(爲什麼這個世間的邊緣,會有雞羅、鐵圍、金剛等山圍繞?而且這些山中,都充滿了無量的珠寶,都住着許多會幻化的神仙們呢?) 無上世間解,聞彼所說偈。(這兩句應該是結集經文的人所加進去的話,因爲佛具一切智,徹底瞭解萬法的本源,所以又別稱他爲無上此間的解脫者和解惑者。) 大乘諸度門。諸佛心第一。(這兩句,纔是佛所說本經的真義,他說大乘的一切法門,是以諸佛的心地法門爲第一。) 善哉善哉問。大慧善諦聽。我今當次第。如汝所問說。 (這四句,文從字順,大意已如原文。下面都是佛回答的話。) 生及與不生。涅槃空剎那。趣至無自性。 (生滅和不生不滅,涅槃寂滅和剎那虛空等等的說法,無非都是使你內證自覺,進入一切諸法空無自性的境地。) 佛諸波羅密。佛子與聲聞。緣覺諸外道。及與無色行。如是種種事。 (佛法有六度等的法門。佛的弟子們,有聲聞,緣覺等種類。還有些外道學者,以及進入“無色定”的修行者。諸如此類等等事情,其中的問題還多得很呢!) 須彌巨海山。洲渚剎土地。星宿及日月。外道天修羅。 (其他還有須彌山和四大海水,以及世界的洲渚和土地,天上的星宿和日月,外道們和天人們與阿修羅(天魔)等等,也都是問題啊!) 解脫自在通。力禪三摩提。滅及如意足。覺支及道品。 諸禪定無量。諸陰身往來。正受滅盡定。三昧起心說。 (佛法的解脫,自在和神通,以及佛的十力和禪定三昧正受等的境界,生滅滅盡和佛的四如意足、七覺支和三十七道品,一切禪定的各種無量境界,和中陰身的往來生死,正受中的滅盡定,和住三昧定中的起心說法等等,這也那是問題啊!) 心意及與識。無我法有五。自性想所想。及與現二見。 乘及諸種性。金銀摩尼等。一闡提大種。荒亂及一佛。 智爾焰得向。衆生有無有。 (心意識、二無我、五法、三自性,以及能妄想的,所妄想的,能見和所見的。佛法各乘的種性,猶如金銀和珠寶的性別。斷無善根的一闡提種性,以及荒亂衆生和一乘佛道,智慧和妄想的趣向,衆生的有無等等,這也都是問題啊!) 象馬諸禽獸。云何而捕取。譬因成悉檀。及與作所作。 叢林迷惑通。心量不現有。諸地不相至。百變百無受。 醫方工巧論。伎術諸明處。諸山須彌地。巨誨日月量。 下中上衆生。身各幾微塵。 (有什麼理由可以捕捉象馬和禽獸?用因明的論辨方法,如何才能和佛法相應?因果的根據是什麼?大衆所迷惑不解的神通道理,以及自心現量的不可捉摸,和菩薩十地之間的互相關係,乃至幾百變化而都歸於無相無受的奧義,醫方和工巧等等的理論,伎術和因明聲明等的方法和道理,甚至一切山和須彌山的情形,大海洋和日月的大小,下中上各等的衆生們,一身具有多少的物質微塵等等,這也都是問題啊!) 一一剎幾塵。弓弓數有幾。肘步拘樓舍。半由延由延。 (每一剎土究竟有多少物質微塵的數量?一弓有多少長?一肘和一步有多少的拘樓舍,半由延和一由延中間有多少的距離?——大千世界爲一剎土,二尺爲一肘,四肘爲一弓。五百弓爲一拘樓舍,十拘樓舍爲一由延,由延又譯爲由旬。這也都是問題啊!) 免毫窗塵蟣。羊毛(麥廣)麥塵。鉢他幾(麥廣)麥。阿羅(麥廣)麥幾。 獨籠那佉梨。勒叉及舉利。乃至頻婆羅。是各有幾數。 爲有幾阿(少/免)。名舍梨沙婆。幾舍梨沙婆。名爲一賴提。 幾賴提摩沙。幾摩沙陀那。復幾陀那羅。爲迦梨沙那。 幾迦梨沙那。爲成一婆羅。此等積聚相。幾波羅彌樓。 是等所應請。何須問餘事。 (由微塵以至於大小度量衡等,這些也都是問題啊!——古注:古印度以七微塵成一窗塵,七窗塵成一兔毛端塵,七兔毛端塵成一羊毛端塵,七羊毛端塵成一牛毛端塵,七牛毛端塵成一蟣,七蟣成一蝨,七蝨成一芥子,七芥子成一大麥,(麥廣)就是大麥的別稱。半鬥名鉢他,一斗名阿羅,一斛名獨籠,十斛名那佉梨,十萬名勒叉,一億名舉利,一兆名頻婆羅,一塵名阿(少/免),一芥子名舍梨沙婆,一草子名一賴提,一豆名摩沙,一銖名陀那,一兩名迦梨沙那,一斤名波羅。波羅彌樓就是須彌山,等於說須彌山共有幾斤?這些也都是問題,如果都想一一明瞭,哪還有工夫更問餘事呢?) 聲聞辟支佛。佛及最勝子。身各有幾數。何故不問此。 (聲聞和緣覺乘的獨覺佛們,以及佛的大弟子們,究竟有多少人?他們一身又有多少微塵?你爲什麼不問這些呢?) 火焰幾阿(少/免)。風阿(少/免)復幾。根根幾阿(少/免)。毛孔眉毛幾。 (一朵火焰有多少微塵?一陣風有多少微塵的數量?每一根毛有多少微塵?以及毛孔和眉毛,究竟又有多少微塵?這些也者是問題啊?你爲什麼不問呢?) 護財自在王。轉輪聖帝王。云何王守護。云何爲解脫。 (怎樣才能成爲一個保護人民身體財產的最好的帝王?怎樣纔是一個治理盛世的轉輪聖王。何以世間須要王者來守護?怎樣纔是解脫的法門?這些也都是問題,你當然都須要一一瞭解。) 廣說及句說。如汝之所問。衆生種種欲。種種諸飲食。 (你何以不問言語文字廣義利狹義的理論根據是什麼?包括你現在所問的種種問題。爲什麼各種衆生會有男女飲食的慾望呢?你間這些問題,當然都須要一一瞭解。) 云何男女林。金剛堅固山。云何如幻夢。野鹿渴愛譬。 云何山天仙。揵闥婆莊嚴。 (爲什麼世間會有男男女女如森林般地繁殖?爲什麼世界的邊緣,有如金剛般堅固的高山?爲什麼世間一切都如夢似幻地不實在,但衆生們卻如渴鹿般的貪愛不捨呢?何以金剛山等的上面,會有天仙們居住,他們的天地,又如何能像海市蜃樓般的莊嚴美麗呢?這些也當然都是問題啊?) 解脫至何所。誰縛誰解脫。云何禪境界。變化及外道。 (佛法所說的解脫究竟是解脫到哪裏去呢?而且是誰縛住你?又是誰去解脫呢?怎樣纔是禪定的境界?神通變化與外道的方法和內容,又是怎樣的呢?你對於這些問題,當然也都須要一一瞭解。) 云何無因作。云何有因作。有因無因作。及非有無因。 (什麼是一切都從無因而生的理論根據?什麼是一切都從有因而生的理論根據?什麼是有因與無因的統一和矛盾?以及什麼是有因無因都不合理。這些問題,當然也都須要一一瞭解。) 云何現已滅。云何淨諸覺。云何諸覺轉。及轉諸所作。 (如何是現有還滅?怎樣才能淨除一切妄念妄覺?爲什麼一切妄念妄覺流轉不已?以及如何才能淨化一切的有爲有作的妄想?這些問題,當然更須要一—瞭解。) 云何斷諸想。云何三昧起,破三有者誰。何處爲何身。 (如何能斷除一切妄想?三昧的定境是如何而起的?能脫離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又是誰呢?脫離了三界的束縛後,他的法身又存在於什麼地方呢?這收問題,當然也都須要一一瞭解。) 云何無衆生。而說有吾我,云何世俗說。唯願廣分別。 所問相云何。及所問非我。云何爲胎藏。及種種異身。 (爲什麼一方面認爲法界本無衆生,而另一方面又說衆生都是有個我相呢?如何纔是針對世俗所說的法?這些必須詳細地廣作分別。尤其是當前發問的“我”是如何的?以及“無我’之相又是如何的?何以會形成胎藏的生命?何以有種種不同衆生身相的存在?達些問題,當然也都須要一一瞭解。) 云何斷常見。云何心得定。言說及諸智。戒種性佛子。 (如何是斷見和常見?怎樣才能使心得到定力?如何是言語文字與正智的差別?如何是佛所說的戒性和佛子們種性的差別?這些問題,當然也都須要一一瞭解。) 云何成及論。云何師弟子。種種諸衆生。斯等復云何。 (如何是成爲正見的理論?師與弟子之間的關係是如何的?一切衆生種種的差別,又是如何的?對於這些問題,當然也都須要一一一瞭解。) 云何爲飲食。聰明魔施設。云何樹葛藤。最勝子所問。 (衆生們爲什麼被飲食所拘束,賴以活命?如何是人們的聰明和魔境界變相的差別?何以世間會有樹林和葛藤的盤根錯節?這些都是佛菩薩的最勝弟子們所要問的,當然也部須要一一瞭解。) 云何種種剎。仙人長苦行。云何爲族姓。從何師受學。 (何以法界之中會形成種種剎土?爲什麼許多仙人們要長修苦行?世界人類爲什麼有不同族姓的特徵,這些特徵的師承又是如何的呢?對於這些問題,當然也都須要一一瞭解。) 云何爲醜陋。云何人修行。欲界何不覺。阿迦膩吒成。 (爲什麼世上有相貌醜陋,爲人所輕視的人?爲什麼有的人要修行?爲什麼在欲界中不能證得菩提正覺。而要昇華到色究竟界中才能成爲正等正覺呢?這些問題,當然也都須要一一瞭解。) 云何俗神通。云何爲比丘。云何爲化佛。云何爲報佛。 云何如如佛。平等智慧佛。云何爲衆僧。佛子如是問。 箜篌腰鼓華。剎土離光明。 (什麼是世間的神通?怎樣纔是真正的比丘?如何是化身佛和報身佛,以及如如不動的法身佛和平等智慧佛呢?怎樣才稱之爲僧衆?達些都是佛子們應當要問的問題。還有各種衆生的國土世界的形狀,何以會有許多的不同,爲什麼有的如箜篌,有的如細腰鼓?同時有的剎土,爲什麼沒有光明呢?對於這些問題,當然都須要一一瞭解。) 心地者有七。所問皆如寶。此及餘衆多。佛子所應問。 一一相相應。遠離諸見過。悉檀離言說。我今當顯示。 次第建立句。佛子善諦聽。此上百八句。如諸佛所說。 (心王所統的八識作用,大致分爲七種,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和末那[俱生我執的意根]七種識的作用。這許多問題,實在也是人們心裏所要了解的,而且也是大家所要問的,就是其他的佛弟子們,也應當要問的。不過,萬法由心而生,一切唯識所造,這許多問題,一一都與“心”相關,只要了徹此心,就會遠離各種外道及見解上的過錯。至於第一義的境界,不是世俗言語所能描述的,我現在將要顯示第一義給你,使你瞭解各種問題的連鎖關係和它的中心根據,希望你留意諦聽。 (八百句原文如上,不再加譯述。) 這時大慧大士再問佛說:“所有的識有幾種‘生’(生起)、‘住’(存在)、‘滅’(消逝)的作用呢?”佛況:“所有的識有兩種‘生’、‘住’、‘滅’的作用,都不是思量推測所能夠明瞭的。什麼是所有識的兩種‘生’呢?就是所謂流注生及相生。如川流不息地生生不已,名爲流注生。因此而發生所有相續不斷現象,名爲相生。什麼是識的兩種‘住’呢?就是所謂流注住及相住。如瀑布流注般的宛然相續,纔有一切現象界的存在。什麼是識的兩種‘滅’呢?就是所謂流注滅及相滅,即是相續存在的力量同時不斷的消逝,和現象的消滅。” 佛又說:“一切識有三種現象。一是轉相,乃是輾轉變化的現象,稱之謂轉識。二是業相,乃是業力的現象,稱之謂業識。三是真相,乃是聖智的現象,稱之謂正智,或名真相。”又說:“如果廣泛的說有八個識。簡略來說,只有三種識:一是真識。乃是真相之識,稱之謂真識(又名爲如來藏識)。二是現識。乃是對境所顯的現量識,稱之謂現識。三是分別事識。乃是能分別一切事物的分別識,稱之爲分別事識。如何才能明瞭現識所顯示的現量境的作用呢?舉譬喻來說:猶如明鏡照物,能夠攝取任何現象,相來不拒,相去不留。現識的作用也同這個情形一樣。” 佛又說:“現識與分別事識,這兩種作用,會不會衝突呢?從表面看來,好像這個現行識的現量境完了,才生起分別事識。其實,它兩個是互相輾轉發生作用,互爲因果的。當接觸外界的現象時,接受不可思議的薰染,和產生不可思議的變化,這就是現識的因。吸收內外種種的六根六塵現象,和受無始以來習慣性的妄想薰染,就形成分別事識的因。” 佛又說:“如果要恢復本來真識的自相(如來藏舊的真相)。只要先消除能接受習氣薰染的虛妄分別事識的作用,那一切身心的根識自然消除,這樣就是滅了識相。”佛又說:“只要把生起相續作用的生因消滅了就可以啦。因爲把所以生起相續作用的‘因’滅了,自‘因’相繼而生的‘緣’也就自然消滅,那麼,相續的作用也自然無法存在。這裏所說的相續的因和緣又是什麼呢?所謂‘因’者,乃是基於現量而顯的現識轉相作用,它依於無始以來的妄想薰染習氣而生。所謂緣呢?就是依他而起,從心識中,引起見分分別的境界。譬如泥團和微塵,泥團不一定就算是微塵,微塵累積才構成了泥團。如果說它是兩物,但泥團其實就是微塵累積而成。如果說它是一物,但它們卻是兩個形體。所以泥團與微塵本質上雖然相同,現象上卻有差別。又譬如金了做成了任何器皿,器皿的作用性質不同,而並不失去金子原來的性能。由這個譬喻,你可以瞭解現識所起的現量境,一轉而引起分別事識等的作用,都是如來藏識(阿賴耶識)真相轉變的轉識所形成的。如果如來藏識和轉識等的形成作用,根本是兩回事,那麼,就不應該認爲如來藏識就是轉識等的因子。如果認爲不是相異的,那麼轉識等所形成作用的現象滅了時,如來藏識也就跟着滅了。事實上,轉識之間,有變化壞滅的跡象,但如來藏識的自相,卻是不滅的。要知道所謂諸識滅者,不是如來藏識的自相消滅了,只是轉識業相的流注現象滅了。如果如來藏識自相也會滅的話,那麼如來藏也便是有生滅的了。果真是如此,那就等於外道們的斷見理論了。” 佛說:“一般外道們的理論,認爲只要遠離外境,不去吸收外在的境界,那業識相續流注的力量就自消滅了。如果說:業識相續流注真能消滅的話,那無始以來的諸識種性也應當是斷滅的,那就不能說如來藏的真識自相卻能含藏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種子了。他們說:識的相續流注業力,並非從因緣而生;例如眼識也不是從色、相、空、明等等因緣會聚所生,實在是另有一物主宰的。或說是另有其他原因,如因神的主宰,或自在天主,或是宿命,或是玄妙,乃至於說是時間或數理,以及說它是物質等的能力所生。” 佛說:“再加分析,便有七種自性:①集性自性。(自心能收集一切善惡業力的性能。)②性自性。(自性本智的性能。)③相性自性。(瞭解內外一切現象的性能。)④大種性自性。(地、水、火、風四大種和萬物性空緣起的性能。)⑤因性自性。(推理形而上的理念性能。)⑥緣性自件。(覺知已離有無空幻的性能。)⑦成性自性。(自覺圓滿的性能。)共次:又有七種第一義:①心境界。②慧境界。③智境界。④見境界。⑤超二見境界。⑥超佛子地境界。⑦如來自到境界。這都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內證自性正覺,依性所說自性的第一義心的境界;以這自性正覺第一義心,成就如來在世間、出世間最上乘的法門。這都是諸佛在正覺自性中的慧眼,透入自性和衆生的共相所建立的義理,不和一般外道們的邪見理論相同。何以不相同呢?他們都從自我心理的體驗境界上,由妄想推理產生見解,不能反觀自己覺知和認識的真實與否,便確定爲如比如彼,卻不知一切世間或出世間的事物,都是自心妄想分齊(分析或歸納)所顯現的差別境象。一般無智愚癡的凡夫們,沒有實際體證形而下萬有事物之性,都是無自性的。因此,更不能證入自性形而上的第一義,所以也就見有見無,形成相對的矛盾理論了。” 佛又告大慧大士說:“如果能夠滅了無知、業、愛的因(妄心)和所緣(內外境界),就可以滅掉要想所生三有(欲界、色界、無色界)的苦受之果。同時也就可以見到意識所生的內外一切現象。都是八自心現識所顯的幻境。此理今當重說。例如有些出世的學行和婆羅門等的理論說:無始以來、萬物從無中生有,有無本身互爲因果。甚至有的還說虛無中另有—物,(如魂或造物主等)和時間、運數等緣會聚集而生人我的身心。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就是滅的開始等等理論。他們不明瞭真如自性是隨緣常住不變的,所以對於宇宙精神的延續,和事物生元的存在功能,以及涅槃自性,本自寂滅的圓滿,與乎形而上的道和業力的依存,乃至因果的真義,和道果的真諦等等,都被他們說成虛無縹緲,成爲破壞性的斷滅論據。只認爲從無生有,有了還無。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爲他們現在既無法證實生命原來的根源,同時也無從見到根本的緣故。這些理論和見解,都如破漏的瓶子,實在不能再裝東西。又等於燒焦了的種子,永遠也不會發芽再生了。大慧啊!要知道。如果身心所依的自性,一成過去,就算已經滅了,那麼,過去的已過去,和現在又有什麼相關呢?而且現在是現在,現在又怎樣和過去連接呢?未來的,既然是未來,又如何銜接現在和過去呢?在這中間,所謂時間三世,又從哪裏連續得起來,怎麼建立它的次序呢?這些都是從個人心理上主觀妄想的成見所生,沒有根本真實的原因可以依據。又如果說無中可以生有,那虛無和實質,兩種是絕對的矛盾,何以又能配合心理意識的作用?倘使這樣三緣和合,可以生出萬物,那麼,心理意識幻想沙子產油,沙子就能夠產油嗎?心識幻想龜殼生毛,龜殼就會生毛的嗎?由這個辨證,可知這些理論和宗旨,都不能成立,都不是絕對肯定性的真理,而且是自相矛盾的。所以說他們這些理論,都是錯誤的見解,那麼,他們的所作所爲,也都是毫無意義了。他們之所以說“有”、“無”、“識”等三緣和合,便生出萬有,那是因爲他們只見到世間現實事物中的因果定律,從過去的事實已成了虛無,以現在的存在,推測未來的無相,因此認爲其中的法則,是有無相生,互爲因果的。其實,都是根據心理的直覺作用,妄心觀察所得。都由無始以來的習氣薰習而生的成見,所以纔有這種見解。大慧啊!可是愚癡的凡夫們,被自心惡見淹沒,被邪說所迷醉,卻妄稱自己已經得到大智慧的成就呢!” 佛說:“再說,有些求出世的學者和婆羅門等,見到一切事物,本來都沒有單獨存在的自性,郡是暫時偶然的幻有現象。世間的事物,雖然有景象而實際上都是虛無,正如浮雲的聚散,如點火旋轉而成輪,如海市蜃樓的變幻,如陽光裏的幻焰,如水中的明月,如夢裏的空花,這一切的一切,無非是自心內外的妄想所現。它自從無始以來,便自虛幻地存在,但又都離不了真如自性心體功能的全體大用所生。如果把妄想的因緣滅盡了,遠離妄想,遠離能所等說,離能觀和所觀的作用,就可以明瞭身心(和一切相依爲命的物質形器世間)等等,那是藏識(阿賴耶)功能所顯現的境界。此外並無一個另有包藏萬有之機的主宰存在,世界上也沒有—個實際可以被主宰的東西。所有事物的過程,雖有生起、存在、消滅的情形,但都只是現象的作用,在真如自性的根本上,就本來無生,所以也無所謂有滅,一切都是自心所現。如果能夠如此思惟觀察求證,就能夠了解自心所生的依他起,和遍計所執等分別心理現狀的作用了。大慧啊!如果能夠這樣,他必然會到達生死和涅槃平等不二的境界,善於巧妙地運用大悲心的方便,沒有求功用之心而自然會達到功用的效果。他會證到一切衆生世界,完全如夢幻似地存在,見到一切緣起本來性空,不會再被內外境界的因緣纏擾,包就證得宇宙萬有都是真如一心的性空緣起。由此漸次進入無相境界。由菩薩初地開始,逐步依次上進,最後證得圓滿菩薩十地境界的各個三昧。既然證得了三界唯心,諸法如幻,依此修行,也就自然能夠善於分別觀察,到達如幻三昧的境界,而度到自心湛然寂淨,智慧實相的彼岸,舍離流浪生死海中的苦趣,到達究竟無生的境界。證得堅固不變如金剛似的能斷微細無明的正定,得入如來如如不動的千百萬億化身的境界。神通自在,與慈悲方便等,都能夠莊嚴具足,可以自由出入於一切諸佛的剎土,也可以自由出入一切外道的境地。這些都是由於真能合離心意識的功用,而轉身證得菩薩境界的妙有之身,然後終於達到如來果地的妙色身了。” 佛說:“如果要證得如來境界的法界一身者,應當放下這個身心所生起的妄心作用,和依他而起的因緣會聚所生的妄心現象。舍離由心所造的——生起、存在、消滅等虛幻的境界。只要徹底瞭解萬法唯心;也就是說要認清宇宙萬有,無非是一個真心全體的大用。由此觀察心理妄想,無始以來都是虛妄習氣的力量;才能解脫三界萬有的繫縛。由此寂靜思惟,達用歸體,證得萬物原是一無所有。如此自能漸次達到佛地寂靜圓滿、本自無生的聖境,證得自身本具徹底自覺的聖智。不久當得一心自在的能力,自然開發究竟的無功用行,正像如意寶珠之在盤中,隨衆生業力觀察角度的不同,發現各種不同的色相,而寶珠自身,卻自依然無相。所以才能順應衆生各種微妙之心,以種種形態的化身,隨順衆生心理和心量,使他慚次進入菩薩的各地境界,最後度到寂靜的彼岸。所以我說:你們應當修學各自悉檀內明此心本具三昧的善法。” 佛說到這裏,大慧大士又問:“希望您再說心、意、識的五法——名、相、分別、正智、如如——的自性現狀。也就是諸佛和大士們所依此修行的,而使自心不再執著混和於外緣的各種情況,所謂廓然朗照,顯示真心自體的圓成實相,切實證到一切佛所說三界唯心的真實境界。這也就是您這次在楞伽國摩羅耶山的海島中.爲同來集會的大士們連聲讚歎如來法身、似無邊大海的藏識(阿賴耶)和現行的心理狀態。”佛說:“眼識所生觀看的作用,簡說是由四種因緣,才形成眼識隨境而轉的現象。哪四種因緣呢:①自心現識的本能活動,於不知不覺間,具有吸收外境的性能。②無始以來,就賦有色相習氣所熏習的虛妄作用。③心識自性分別的習慣。④現行心理,隨時隨地要見種種色相的緣故。有此四種因緣,就使平靜無波似的藏識海中,掀起波濤洶涌的洪流。當此全海既已生波,那平靜的如來藏識,也就統統變爲洪濤巨浪了。” 佛說:“又例如眼識作用發生時,所有眼睛的生理機能,所有神經和細胞,以及所有的毛孔,都同時產生作用。而且眼識一生起了作用,其他心理境界,就會依次跟着引發。至於引發的情形,就像眼眨眉毛動一樣,幾乎是同時並生的。譬如一個大的明鏡照見了外界物象,無論鉅細,都能同時照見。猶如猛風吹動了海水,整個的大海,就一變爲波浪滔天了。當平靜的心識海中,爲外界境象之風所吹動時,心中也就頓時生起了萬象,由此洪濤巨浪,就洶涌不斷了。‘外境界風,飄蕩心海,識浪不斷。’雖然心理的浪潮,都是由於身心內外的境風所引起的,粗看起來,似乎都是心波動盪的一種心理現象,但細加分析,卻各有不同的性質。也就是說:心波同是識浪所生,作用卻有不同的區別。而見其中相輔相成,互爲因果,配合心量和業力,以及時間和空間而發生各種不同的現象,愈入愈深,愈纏愈緊,自心偏要執着虛妄的境象,不肯放舍。因爲人們不能徹底了知外物的色相,都無自性,所以五識身——眼、耳、鼻、舌、身——就都隨着外境色相的作用而轉了。大慧啊!所謂意識,也就是和前五識同時俱生,因爲它有識別各種事物的作用,就名爲意識。它對於前五識,有時或起差別分段的了知作用,有時也可以全體同時了知。不過五識身和意識,儘管隨時在輪轉不休,可是都不能自知自身便和意識互爲因果的,只是各自在微細生滅的現象中輾轉不休,執著各種差別的境界,和分段的現象,覺得它各自在轉,都不能到達無分別的境界,各了自境的邊際。例如許多有修行功力的人,進入禪定三昧的時候,並不覺知自心無始以來微細薰染的習氣還在流轉,意謂自己已經滅了諸識的作用,所以現在纔得到了禪定境界的正受。其實,他不知道,所謂禪定三昧的正受境界,實在並不是滅了真如自相而入正受。因爲無始以來能熏習種子的真如功能是不滅的,所以在禪定三昧之中,真如藏識固自不滅,只是境界轉時,諸識沒有執著攝取外境的因緣,所以好像覺得是意識等完全滅了似的。” 佛說:“這個極其深細的藏織(阿賴耶)的究竟邊際,除了已經到達如來果地,以及真實證入菩薩境地的大士們外,其他如聲聞、緣覺、外道等修行人,他們所得的三昧智慧之力,決不可能推知它絕對性的義理和境界的。至於已證入菩薩諸地的大士們,有他的善巧智慧和方便法門,能夠於先佛的聖教經文中,研究判斷它的章句義理,能夠信入藏識的境界;但如要切實瞭然明白它的究竟道理,必須要得最殊勝的、無量無邊的善根因緣成熟,能擺脫自己心中現行的虛僞妄想,宴坐在寂靜的山林中,由修習下土道(天人乘),漸次進入中士道(聲聞和緣覺乘),再進至於上士道(菩薩大乘)逐步依次循序上進,漸漸才能發現自心妄想流注的作用。等到修持的功行圓滿,自然會得到無量諸佛來灌頂(性光和智慧的加庇),證得自在之力和神通三昧,與諸大善知識和佛子們把臂同遊。然後才能解脫得度,確實遠離了心意識,見到自心所現的自性境界,才能度過虛妄習氣的生死苦海。大慧啊!所以說:凡是真實修行的人,應當親近最殊勝難得的善知識。”說到這裏,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語說: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流鼓冥壑。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這是說:譬如一個大海,風平浪靜,澄然湛寂,忽然吹來陣陣的烈風,使平靜的大海,生起重重無盡的浪波,從此便如萬壑怒號,天地晦冥,再沒有停息澄清的時候了。如來藏正是如此,它本是澄然湛寂,隨緣常住而不變的,因內外境風的吹蕩,便使寂然清淨的本體,隨變爲浪潮起伏,跟着生起前面七識的種種作用。由此波浪互相撞擊,奔騰澎湃,便轉生一切境界,而無有止境了。) 青赤種種色。珂乳及石蜜。淡味衆華果。日月與光明。 非異非不異。海水起波浪。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這是說:須知世間種種色相,乃至如地下的礦物,林中的植物,與天上的日月光華等等,追溯根源,也都是由如來藏識一體的變相。這些物體和藏識,在本質上並非相異,可是當它們形成爲萬物之後,卻不能說與心識的作用是無異的了。譬如海水既然轉變成爲波浪,波浪的形式與作用,和整個的海水便不同了;可是波浪的根本,還是由海水所轉變而來的。由物的方面來說,萬類的分齊差別(分化和歸類)也都是從此一體所化生。由心的方面來說,七種識的分別作用,也都是由如來藏識所轉生。又因心與物的和合,發生世間種種事情,於是本來澄清的識海,便永無寧日了。按:青赤等種種物色,是指眼根色塵的對象。珂珮是指耳根聲塵的對象。乳及石蜜,是指鼻根香塵的對象。淡味衆華果,是指舌根味塵的對象。日月與光明,是指身根觸塵的對象。) 譬如海水變。種種波浪轉。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謂彼藏識處。種種諸識轉。謂以彼意識。思惟諸相義。 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 (這是說:譬如澄清寂靜的海水,它一經變動以後,就轉變爲種種波浪的現象。由心所生七識的作用,也是如此,也都是由如來藏所出發而和合俱生的。也就是說:當七個識生起作用的時候,如來藏識即全海成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第六意識,它會生起思惟的作用,分別各個識的現象和道理。總之識的作用和現象,大體分作八個,但雖然它有八個作用的不同,其實它又是無定相可得的,而且所謂無相,就是相的畢競空,無相便是無相,並無另外有一個無相之相可得。) 譬如海波浪。是則無差別。諸識心如是。異亦不可得。 (這是說:譬如海水,當它起了波浪的作用時,它便全海成波,但現象和作用雖然有了不同,可是它們同爲海水,卻是本無差別的。當它由波浪還成海水的時候,只是現象和作用的平息,也並無另有一個所歸還之處。一切識的作用產生,仍然不離於心。所謂心識,也僅是體用上的不同,根本就沒有什麼差別可說。) 心名採集業。意名廣採集。諸識識所識。現等境說五。 (這是說:藏識就是能累積一切業力的根本,意識就是能廣爲採集業力的先鋒。所謂一切唯識的作用,便是指能識別和所識別的分別作用。以名數而言,雖有心、意、意識等等的差別,其實,都是根塵相對,一念妄心之所起。當它對內外境界起作用的時候,便形成了前五識,而前五識的對境未生分別之初,也就是識的現量境了。) 這時,大慧大士又以偈問道: 青赤諸色像。衆生髮諸識。如浪種種法。名何唯願說。 (這是說:世間一切呈現的色相,乃至如青赤等等的光色,使衆生們發生眼的識別作用,爲什麼卻說它像波浪和海水一樣,只是一體的變相,完全根據如來藏而來的呢?還希望您爲我們解放其中的道理。) 佛也就以偈回答說: 青赤諸雜色。波浪悉無有。採集業說心。開悟諸凡夫。 (這是說:青赤等等的光色,也只是如來藏識變化而生的暫有現象而已,它們的根本,原來是空無所有的,就如大海的平靜無波一樣,只因自心執著成相,採集累積,便成爲業力的依存作用了。所以佛說一切無非是自心之所生.用這譬喻使凡夫們開悟其中的真諦。) 彼業悉無有。自心所攝離。所攝無所攝。與彼波浪同。 (這是說:由心而有業,但業力的自性本空,如果自心擺脫了能攝取和所攝取的作用,那便同大海中的波浪一樣,就會返本還原,自己歸還於清淨寂滅的大海水了。) 受用建立身。是衆生現識。於彼現諸業。譬如水波浪。 (這是說:衆生們只於世間光色等等各種現象之中,互相資生受用,所以就形成身心性命的存在,這便是現識的境界。它在其中顯現一切業力的因果,互相輾轉循環,便如波浪的重重疊疊,層出不窮了。) 這時,大慧又以偈語問道: 大海波浪性。鼓躍可分別。藏與業如是。何故不覺知。 (這是說:佛以大海和波浪的現象和關係,用作識誨心波的譬喻;但是波浪與海水,是有它的活動現象,因此可以用知識來分別的,業力和藏識的關係,如果也是這個道理,爲什麼人們卻感覺不到呢?) 佛又以偈回答說: 凡夫無智慧。藏識如巨誨。業相猶波浪。依彼譬類通。 (這是說:因爲凡夫們的智慧低劣,他們不能瞭解藏識是像澄清湛寂的海水。業力的現象,像大海中所起的波浪一樣,所以只能用譬喻來做說明,使他們依此類通,反求諸己,便可以豁然而悟了。) 這時,大慧又以偈語問道: 日出光等照。下中上衆生。如來照世間,爲愚說真實。 已分部諸法。何故不說實。 (這是說:日出東方,光明便普照世間,無論上中下的衆生們,都蒙受陽光的普照。大智慧如佛者,正像日光普照世間,是爲一般愚癡凡夫們,演說真實之法,然而我佛既已爲衆生演說各種各類的法門,何以卻不說心的真實體相呢?) 佛又以偈語回答說: 若說真實者。彼心無真實。譬如海波浪。鏡中像及夢。 一切俱時現。心境界亦然。境界不具故。次第業轉生。 (這是說:如果要說心的真實體相,此心就根本沒有世人所想象那樣有一真實的東西存在。真實這個名詞。也只是世俗知識上的一個觀念,因此不可循名執相,妄求真實。譬如海水生起波浪,它就一時俱生,並非前後次第的出現。又如鏡中照見形象,夢中顯出各種境界,都是一時之間,同時俱現的。心的境界作用,也是如此,不過有時候它卻有次第因緣的作用,互相依存,輾轉生起業力的因果關係。) 識者識所識。意者意謂然。五則以顯現。無有定次第。   (這是說:所謂識的意義,就是指此有分別了知的作用。最明顯的,便是心理意識有分別然與不然的鑑別作用。前五識如:眼、耳、鼻、舌、身,它們有顯現境界的現量功能,而且並不循一定的次第發生,當它在某處應用時,使顯現出它的現量作用了。) 譬如工畫師。及與畫弟於。布彩圖衆形。我說亦如是。 彩色本無文。非筆亦非素。爲悅衆生故。綺錯繪衆像。 (這是說:意識對於前五識,正如畫師教導學畫的弟子們,指揮他們如何去着色,如何去描畫。至於內外的各種境界,猶如畫畫的彩色。境界本自無心,正像彩色的本身,本來就沒有文彩。當它由人們的心意畫成一張圖畫的時候,這張圖畫的本身,既非是筆,也不是無形象的白紙,只是綜合各種線條與色彩,便構成爲一幅圖畫了。如果仔細分析它的各個部門,也就根本沒有東西。我說心意識等作用,也是如此,其實,都無真實的自性存在。) 言說別施行。其實離名字。分別應初業。修行示真實。 真實自悟處。覺想所覺離。此爲佛子說。 (這是說:爲了言語文字表達它的功用,所以使用各種理論和譬喻來分別解說。至於心的真實體相,它根本是超越文字言說的一種境界。我之所以仔細地分析,只是爲了初機認清心識的業力作用。如果要真正了知心的真實境界,只有修行求證,才能切實證得。因爲心的真實體相,難有自悟自證,把能覺想的和所覺想的作用,一齊拋卻,才能了知它的真實面目。) 愚者廣分別。種種皆如幻。雖現無真實。如是種種說。 隨事別施設。所說非所應。於彼爲非說。 (這是說:爲了使無智的愚夫們容易瞭解,才廣爲分別,說出其中的道理。事實上,這種論辯,皆如夢幻,也無真實的意義,所有種種的解說,無非是因時、因地、因人,隨事而說法,便建立各別的法相。如不能對機說法,你所說的與他所需要的並不相合,那在一般人們看來,就認爲你在胡說亂道了。) 彼彼諸病人。良醫隨處方。如來爲衆生。隨心應量說。 (這是說:佛所說的法,譬如良醫的因病施藥,都是隨着衆生心量的不同,而說不同的法,使他門隨機悟入。) 妄想非境界。聲聞亦非分。哀愍者所說。自覺之境界。 (這是說:凡夫們用妄想心來推測佛所說的心識體相,當然不能瞭解它的境界。即使聲聞等人,以他們的智慧來體認,也不見心的本際。大慈大悲的佛陀所說的自心境界,唯有真正自覺內證的人。才能了知它的實際。) 佛說:“再說,如果大乘菩薩們,要知能攝取的自心現量,和所攝取的妄想境界,便應離羣索居,不爲世俗所拘,而且斷除睡眠,從朝至暮,自夜達旦,修習自覺自悟的方便法門:同時也應遠離外道的經論言說,以及捨棄聲聞、緣覺二乘的學理和境界,一心勤求通達自心現識所生的妄想情狀。 “再說,大慧啊!大乘菩薩們,既然建立了住持智慧德相的心願,對於上乘經的聖智三相,應當精勤修學,什麼是須要勤學的聖智三相呢?那就是:無所有相,一切諸佛自願處相,自覺聖智究竟之相。如是能夠修行得此三相,便不至於蹭蹬修途,被懈怠自誤,故自懶散猶如跛驢之心,乃至以得少爲足,便自以爲已得智慧德相的錯誤了。要知佛法中最勝弟子的菩薩第八地,就是由修此三相而出生的。①所謂無所有相:那就是說樂於修習聲聞、緣覺以及外道的境界,才得生起。②所謂自願處相:那就是說過去諸佛們,都從菩提大悲心流露,自發的大願力所生。③所謂自覺聖智究竟相:那就是說對於一切法相,都無所執著,自得如幻三昧之身,進循一切諸佛修行所趣的諸地次第而行。這便名爲聖智三相,是能到達自覺聖智究竟境界之路,所以有志於大乘的菩薩們,當勤加修學。” 這時,大慧大土又問道:“希望能夠說出關於聖智境界中所起分別自性的事相,以及百零八個問題的基本根據。”並且說:“依此說出分別的作用,可以使大乘菩薩們證入自相共相的妄想自性。如果瞭解分別妄想的自性,那就能夠善於周遍觀察到人無我和法無我,‘淨除妄想,照明諸地,超越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外道諸禪定樂,觀察如來不可思漢所行境界,畢定舍離無法自性。諸佛如來法身智慧,善自莊嚴。起幻境界,升一切佛剎兜率天宮,乃至色究竟天宮,逮得如來常住法身。’” 佛說:“有一種外道,認爲一無所有,便是道的根本,他們執著這種邪見而不肯放棄。他們認爲一切諸法,都隨因而盡,自體本來是無體的。但他們在這裏產生錯覺,認爲如兔子一樣,它本來就是沒有角的。所以一切法的根本,也是一無所有,沒有就是沒有。(這種看法是屬於執空的一類,以爲無便是究竟。)還有其他的一種外道,他見到地、水、火、風四大種彼此互相依附爲物,物體的微質都從物理的變化而來。而見各種原素的差別,都有形象和數量可推,因此他們執著主觀的成見,認爲兔子無角,是因爲兔的種子本來無角,牛的種子有角,所以牛便有角。(這種看法是屬於執有的一類,以爲有便是真諦。)大慧啊!他們都是墮在或“有”或“無”的二邊相對的見解裏,不能徹底瞭解心的識量和自心的境界。自心境界的妄想因此增長不已、而且身心也就建立在這種妄想的基礎上領受色身感官的錯覺,更復發展爲無量無盡思想,卻不能反求自心這個思想分別的體相是什麼?須知宇宙一切諸法的自性,都由唯心所起,性自離於有無。倘能離有離無,就可不再起任何着相的妄想。如果離了有無而再作兔無角等的推想,這便名爲邪見。爲什麼呢?因爲有之與無,都從唯心識量的分別相對觀察所得。兔子雖然無角,卻不能以此一例,便概括—切法的根本,乃是一無所有的啊!而且基於自心的觀察作用,用自心的這個有分別的識量,而說其他的根本一概都是沒有自性,所以說不應當作此想法。再說執有的一面呢?須知任何毫末些微的物質微塵,如果加以徹底的分析研究,它們那是無自性可得,哪裏是有的呢!大慧啊!凡內悟自覺證入聖智的境界,是離於一切分別,是離有離無的,因此就不應當再因爲牛的有角一例,便斷然概括一切種子都是本來有物的啊!” 這時,大慧又問:“那也可以說,已經做到無妄想的人,他雖見到了沒有妄想的境界。但隨着外物,只作比較的思量觀察,而自己本身仍然自無妄想,因此便能說一切本來是沒有的嗎?佛說:“並非如你所說,在觀察外物之中,而自心仍然不生妄想,因此便可以說是無的。爲什麼呢?因爲思想的本身,是依他而起的,出於牛和兔的有角和無角,才生有無角的妄想,所以說妄想是依他起性。那麼他既然用依他而起的妄想,來分別求證這問題的究竟,那他所用以求證的根據,已經犯了用彼因去求此果的錯誤了。此中論據的根本,自身已有同異,如何可以作爲推理的標準呢?所以說,並非從觀察比較外物,便能妄想不生,便可說是本來一無所有的。大慧啊!如果思想分別,另有實體的話,那就不必因兔角牛角等,才生起有角無角之想。如果思想分別,也同於兔牛的角一樣,是另有一可分別的存在,那麼,何以分析微塵,或是推求妄想,都同樣的畢竟一無所有呢?既然妄想和兔牛的角一樣,經分析推求後,都是一無所有的,可見它們都是無自性的。心物二者,既然都無自性,那末又根據什麼去說明這個“無”呢?如果因兔無角而說兔本是無角的,可是見到牛的有角,又說兔的種子是無角的,這就是很不合理的論據,智者就不應當作這種不合理的思辨。因爲這兩者的因,既然並不相同,而要據此來說有說無,便都沒有理論的根據。所以這兩種論證,都是不能成立的。 “大慧啊!還有其他一類外道們的見解,他們只知執著物理的色相和虛空,以及其間的一切現象和法則,卻不能分析歸納,了知虛空分別等差的道理,便把色相和虛空,分離爲絕對不同的兩物;把虛空當作無,把色相認作實有,因此產生分別等差的妄想見解。大慧啊!須知虛空,也就是一種色相,它是滲入於一切色相之中。而且色相即是虛空,只是能持性和所持性的差別,但只有現象和名相的不同而已。 色相自性本來是空,空中具有現象,所以你就應當善自分別色相與虛空的究竟事理。當四大種生起形成的時候,四大種的各自本相,都自有它的差別。它們的自性雖然是超虛空而存在的,不住於虛空本位,但四大種中,並非無虛空。因爲它們產生作用時,必須以虛空爲依據。你如果瞭解這個道理,同樣的,便了解觀牛有角,便說是有,觀兔無角,便說是無,這理論的似是而非了。再說:如果把牛角加以分析,變成微塵,再又分析微塵,分之再分,剎那不停,試問他又根據什麼而說有一個“無”呢?由此法則,再來觀察其餘的東西,也是如此。大慧啊!所以你們應當遠離如上面所列舉的,以兔無角來執著於無;以牛有角來執著於有等觀念;乃至還要舍離虛空和形色等等同異的—切妄想;只應反求自心,靜慮思惟,便自能看出種種妄想。以此須隨衆生,入於一切剎土,纔是最殊勝的妙法。以諸法唯自心所現的方便法門,去教授一切初學的衆生和佛子們。”這時,佛就歸納這些道理,作了一篇偈語說: 色等及心無。色等長養心。身受用安立。識藏現衆生。 (這是說:形形色色的色相,以及分別色相的心理妄想。它們都是無自性的。但凡夫衆生們,卻依色相等等形色的關係,而滋長增強妄心的作用,因此色身也在其中產生感覺和領受,由此安身立命而形成了衆生界的形形色色。其實,心、物、衆生三者,都是由於如來藏識的種子所顯現的啊!) 心意及與識。自性法有五。無我二種淨。廣說者所說。 (這是說:如來爲了使衆生解悟,所以一再解釋心意等八識,和五法、三自性及人和法的二種無我的境界。) 長短有無等。展轉互相生。以無故成有。以有故成無。 微塵分別事。不起色妄想。心量安立處。惡見所不樂。 (這是說:宇宙間的形形色色,是互相對立,互爲變化的。所以長短相形,有無相生。它們都是互爲因果,遞相嬗變,生生不已。物質微塵的生滅法則,就是如此。所以智者於色空二者之間,便不妄認色塵是實有的。須知心物衆生,原來都爲唯心現量所起,由此建立世界的形形色色。但這個道理,卻不是無智邪見的人所能瞭解,所以他們也就不能淨除心中的妄想惡念了。) 覺想非境界。聲聞亦復然。救世之所說。自覺之境界。 (這是說:須知此理的真意,絕不是從覺受與思想上可以體證得到的。即使達到聲聞道果的境界,也不能瞭解它的究竟。大慈大悲的救世佛陀一再地叮嚀我們,如要證得此中真際,乃是自覺的境界,便必須在心中去自證自覺。) 這時,大慧大士又問:“怎樣才能夠淨除一切衆生自心分別妄想的流注?此中究竟是頓然而住的頓法呢?還是慚修而成的漸法呢?”佛說:“如要淨除自心分別妄想的流注,那是漸修而淨的,並非是頓然而住的;譬如果木,是漸熟而成,並非頓然而長的。譬如製造陶器,是漸漸造成,並非頓然而成的。又譬如大地生長萬物,都是漸漸而生,並非頓然而生的。又譬如人們學習音樂、書、畫等種種技術,是慚慚學成,並非頓然而得的。 “可是又不盡然如此;譬如明鏡,頓時顯現一切有無的色像;如來淨除一切衆生自心分別妄想的流注,也是同樣情形,要頓時呈顯無所有的無相清淨境界。又譬如日月一樣,頓時照見一切色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2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