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時講堂帖
知有漢時講堂在,是漢何帝時立此?知畫三皇五帝以來備有,畫又精妙,甚可觀也
彼有能畫者不?欲因摹取,當可得不?信具告
《漢時講堂帖》6行,49字,爲《十七帖》叢帖第二十一通尺牘。《宣和書譜》作《講堂帖》。《鼎帖》、《二王帖》收刻。現有墨跡本存世,爲臨本。 此信中所說的“講堂”,就是指公元前141年(漢景帝后元三年)蜀郡太守文翁創辦的一所地方性學校“文學精舍講堂”。當時,蜀地文化落後,爲改變這種狀況,文翁倡導讀書,卻未奏效,民間還常以好文學(經學)相譏諷。爲了應對,文翁先選擇郡縣小吏張叔等十餘人,攜蜀地土產刀、布爲禮物,至京都苦學儒經,又在成都市中設立“文學精舍講堂”,選官吏子弟就學。後張叔等學成歸蜀,文翁委以官職並充任講堂師資。學生自講堂學成後,文翁將其或派任郡縣屬吏,或外薦任用。由此,入講堂求學之風日盛。文翁興學,不僅培養了一批吏材,如張叔,漢武帝時被徵爲博士,官至侍中、揚州刺史,而且推動了各地辦學之風,朝廷還曾下令各地效仿。唐代王維《送梓州李使君》詩中還提到了文翁。詩曰:“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至漢成帝時,蜀郡太守高朕對文翁興建的講堂進行了擴建修葺,增造二石室。不過,自漢安帝永初年間至明末,講堂屢遭兵燹,歷盡滄桑,三皇五帝聖賢畫像早已蕩然無存。民國初期,講堂舊地被闢爲中學,因昔日二石室之故,學校被命名爲省立成都石室中學,所存舊跡唯有清代道光年間文淵閣大學士蔣攸鍤題寫的“文翁石室”匾額。
“欲因摹取”句:《右軍書記》錄文作“欲摹取”。“講堂”即講經之堂。漢代之講堂,所授當然是儒家經典,佛教傳人中國後,僧侶說法講經之堂亦稱講堂。王羲之得知友人所在地有漢代講堂遺蹟在,內有三皇五帝圖繪,畫得十分精妙,便詢問講堂是漢朝什麼時候建立的,當地有無善繪事的人,要是摹取的話,能否得到。王羲之晚年對前朝古蹟和繪畫藝術表現出超常的興趣,這一現象,對於研究王羲之的愛好和思想歷程而言,是值得注意的。
聞知您(王羲之的好友周撫)那裏(蜀地)尚留存有漢代的講堂,不知是漢代時那個皇帝建立的?更知道其牆壁上畫有三皇五帝以來的種種史蹟,應有盡有;畫的本身也頗精妙,甚有可觀。您那裏有能畫畫的人嗎?想請他臨摹下來,不知能否辦到?請寫信告訴我。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0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