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羣,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損其家口,充狙之慾
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衆狙之不訓於己也
先誑之曰:“與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衆狙皆起怒
俄而曰:“與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衆狙皆伏而喜
這則寓言的前文與後文作者都給出了自己的解釋。 前文說“勞神明爲一而不知其同也,謂之朝三”意思是:耗費心思方纔能認識事物渾然爲一而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狀和特點,這就叫“朝三”。 後文說“是以聖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鈞,是之謂兩行。”譯文:因此,古代聖人把是與非混同起來,優遊自得地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裏,這就叫物與我各得其所、自行發展。
狙(jū)公:養猴子的老頭。 解:瞭解,理解,懂得。 狙:猴子。 意:心意。 得:懂得。 得公之心:瞭解養猴老人的心思。 損:減。 口:口糧。 充:滿足。 欲:慾望,要求。 俄而:一會兒,不久。 匱:缺乏。 限:限制。 恐:恐怕。 馴(xùn):馴服,順從,聽從。引申爲服服帖帖。 誑(kuáng):欺騙。 之:代詞,它,代指猴子們。 與:給。 若:文言文中的人稱代詞,代“你”、“你們”,文中指猴子們。 芧(xù):橡樹的果實,俗稱“橡實”。 朝:早上。 足:夠,足夠。 衆:所有的。 皆:都。 起怒:一齊生氣起來。怒:惱怒,生氣。 伏而喜:都很高興地趴在地上(一般是動物感到滿足時的動作)。
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老人,他很喜歡猴子,養的猴子成羣,他能懂得猴子們的心意,猴子們懂得那個人的心意。那位老人因此減少了他全家的口糧,來滿足猴子們的慾望。但是不久,家裏缺乏食物了,他將要限制猴子們的食物,但又怕猴子們生氣不聽從自己,就先騙猴子們:“我給你們的橡樹果實,早上三顆,晚上四顆,這樣夠嗎?”衆多猴子一聽很生氣,都跳了起來。過了一會兒,他又說:“我給你們的橡樹果實,早上四顆,晚上三顆,這樣足夠嗎?”猴子們聽後都很開心地趴下,都很高興對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0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