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桂林诸山记
凡山,离城辄远,惟桂林诸山离城独近
余寓太守署中,晡食后,即于于焉而游
先登独秀峰,历三百六级,诣其巅,一城烟火如绘
北下至风洞,望七星岩如七穹龟团伏地上
次日,过普陀,到栖霞寺
山万仞壁立,旁有洞,道人秉火导入,初尚明,已而沉黑窅渺,以石为天,以沙为地,以深壑为池,以悬崖为幔,以石脚插地为柱,以横石牵挂为栋梁
未入时,土人先以八十余色目列单见示,如狮、驼、龙、象、鱼纲、僧磬之属,虽附会,亦颇有因
至东方亮,则洞尽可出矣
计行二里许
俾昼作夜,倘持火者不继,或堵洞口,则游者如三良殉穆公之葬,永陷坎窞中,非再开辟,不见白日
吁!其危哉!所云亮处者,望东首,正白,开门趋往,扪之,竟是绝壁
方知日光从西罅穿入,反映壁上作亮,非门也
世有自谓明于理,行乎义,而终身面墙者,率类是矣
次日,往南薰亭,堤柳阴翳,山淡远萦绕,改险为平,别为一格
又次日,游木龙洞
洞甚狭,无火不能入,垂石乳如莲房半烂,又似郁肉漏脯,离离可摘,疑人有心腹肾肠,山亦如之
再至刘仙岩,登阁望斗鸡山,两翅展奋,但欠啼耳
腰有洞,空透如一轮明月
大抵桂林之山,多穴,多窍,多耸拔,多剑穿虫啮,前无来龙,后无去踪,突然而起,戛然而止;西南无朋,东北丧偶;较他处山尤奇
余从东粤来,过阳朔,所见山,业已应接不暇
单者,复者,丰者,杀者,揖让者,角斗者,绵延者,斩绝者,虽奇鸧九首,獾疏一角,不足喻其多且怪也
得毋西粤所产人物,亦皆孤峭自喜,独成一家者乎?
记岁丙辰,余在金中丞署中,偶一出游,其时年少不省山水之乐
今隔五十年而重来,一丘一壑,动生感慨,矧诸山可喜、可愕哉!虑其忘,故咏以诗;虑未详,故又足以记
这篇游记作于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十月。 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之称,异峰罗列,诡异多姿,山多溶洞,纳彩绮丽。这篇文章抓住桂林山水特点,以写栖霞山洞为主,附带叙述其它景点,随手刻绘,下语不多而得山水之神髓;同时又在比喻素描中间杂以议论,使景色栩栩如生而又充满理趣。 游记类文章,如没有议论及游者的感受穿插其中,便容易显得呆滞。袁枚提倡性灵,表现在文章中,就是能把作者的感受深深地锲入自然,使人充分体验到自然的美。《文心雕龙·物色》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意思是说,诗人沉溺在自然之中,就不单纯停留在对自然的描摹,而是把心灵与自然交融。袁枚写山水的一些文章正达到了这一境界。
晡(bū)食:晚餐。于于:行动悠然自得的样子。 独秀峰:一名紫金山,在桂林王城内。孤峰耸立,四壁如削。 风洞:风洞山,一名叠彩山,在市区偏北。山上有风洞岩。山层横断如叠彩缎。 七星岩:在市东普陀山西侧,因七峰列如北斗而名。山有溶洞,一名栖霞、碧虚,深邃雄伟,自隋唐起便为游览胜地。 穹龟:隆背的乌龟。 栖霞寺:在七星岩上。 窅(yǎo)渺:深远广袤。 穆公:秦穆公,名任好,在位三十八年,任用百里奚等贤臣,称霸西戎。死时以子车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三人均为当时著名贤士,故秦人作《黄鸟》诗哀之,称之为“三良”。 窞(dàn):深坑。 南薰亭:在市北虞山山半,宋代张拭建。 木龙洞:在市南。洞北悬崖旧有古木一株,倒挂石上,蜿蜒如龙,故名。 郁肉漏脯:不新鲜或腐败的肉。 刘仙岩:在南溪山白龙洞南,相传宋人刘景居此,后仙去。 斗鸡山:以山形如斗鸡,故名斗鸡山。即穿山,在市东。山半有穴,南北横贯,如月轮挂空,故又名日月岩。 阳朔:县名,今广西阳朔县。以风景秀丽闻名,有“甲桂林”之称。 斩绝:陡峭壁立,犹如被刀斩过一样。 奇鸧:即鸧鸹,传说中的怪鸟,一名鬼车,有九个头。郭璞《江赋》:“若乃龙鲤一角,奇鸧九头。”獾疏:据《山海经》,其状如马,一角有错,能御火。 丙辰:1736年(乾隆元年)。金中丞:金鉷。中丞是对巡抚的别称。金鉷字震方,一字德山,山东登州人。历官太原知府,广西布政使、巡抚。1736年,袁枚去桂林探望充金鉷幕僚的叔父,金鉷十分赏识他,荐举他应博学鸿词考试。 咏以诗:袁枚在桂林作有《十月八日同陆君景文、汪婿履青及府署中诸君子游栖霞七星洞,方知五十年前夏日阻水,游未尽其奇、诗未殚其妙,补作一章》、《独秀峰》、《南薰亭》等诗,见《小仓山房诗集》卷三十。
凡是山,总是离城市较远,唯独桂林那些山峰离城市较近。我居住在太守的官府中,晚饭后,就悠然自得地游山。先攀登独秀峰,登三百六十级台阶,到达山顶,俯视城中,一城炊烟袅袅,灯火闪烁,如同画中一样。从北面下山到达风洞,远望七星岩如七只龟背隆起的大龟聚在一起爬在地上。   第二天,经过普陀山,到栖霞寺。万仞高山如墙壁那样陡立,旁边有个山洞,僧人手持火把领着进去。开始洞里还算明亮,不久就黑沉沉的一片,给人以幽深广袤的感觉。这洞上面是岩石,下面是沙土,深沟里是水池,以悬崖为帐幕,石柱的根部插在地下,横放着的石头互相拉着搭着像是房子的栋梁。还没有进洞时,当地人就拿出八十余种洞中的岩石的列出的名目单子给我看,有的如狮、驼、龙、象、渔网、僧磬之类,虽然是附会,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到了洞的东头,方才见到光亮,也就是到了洞的尽头,可以出洞了。算起来。大约走了二里路。把白天变成了黑夜,假使持火把的人没有跟着或是堵住洞口,那么游人就如三贤臣为秦穆公殉葬一样,永远陷在洞穴里,除非再开辟,否则永远不见白日。呀,真危险啦!所说的亮的地方,向东头望去,正发亮,赶紧朝“门”走过去,用手一摸,竟然是绝壁。才知道日光从西边的石缝中穿入,映照在石壁上发亮,不是门。世上有以为自己明白道理、行为合乎礼仪,但一辈子面对着墙壁的人,大概都是这样的情况。   第三天,往南薰亭游览,那里堤上绿柳成荫,青山淡远,回旋坏绕,景致一改险峻便为平和,别具一格。   最后一天,游览木龙洞。游览口甚是狭窄,没有火把照明,就无法入洞,洞内的钟乳石有的像半开的莲蓬,有的又像溃烂的肉脯,在那里一行行桂着,似乎随手可摘。人有心腹肾肠,山大概也是如此。再到刘仙岩,登阁眺望斗鸡山,斗鸡山就像展翅奋飞的雄鸡,只是不会鸣叫罢了。山腰中有山洞,空明透亮如一轮明月。 凡大多数桂林的山,都有许多岩溶洞穴,高耸挺拔,像剑和野兽的牙齿一样锋利。异峰罗列,诡异多姿,又如神龙,看不到起点和终点,有的拔地而起,有的陡峭壁立,周围没有和它一样的山,比起其他山很有独特之处,我从东粤到阳朔,山的奇异变化多端让我应接不暇,有单个耸立的、相似的、气势磅礴的,也有高耸险恶的、相连在一起的、互相缠绕的、绵延数里的,陡峭壁立,像用刀切的一样,又像九首孤奇鸧的头,獾疏的尖角,用这个比喻可见它有多么诡异多姿。莫非广西出生的人物,也都是这样孤芳自赏,自成一家吗? 记得丙辰年,我在金中承的官署中,偶尔出去游览,当时年轻,尚不明白山水之中的乐趣。如今隔了五十年重新来到桂林,一座山丘,一条沟谷,动不动就让自己生出感慨,令人惊讶!我担心忘记了这里的山川美景,就写诗歌来吟咏;又担心记叙不详细,又写成游记来补充。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1s
Copyright ©2022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