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 · 行由 · 第六節
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
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忽見其偈
報言:“供奉卻不用畫,勞爾遠來
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
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
門人誦偈,皆嘆善哉!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
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
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
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
”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
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忽見其偈
報言:“供奉卻不用畫,勞爾遠來
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
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
門人誦偈,皆嘆善哉!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
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
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
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
”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
《六祖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是佛教禪宗祖師惠能說,弟子法海等集錄的一部經典。
寶林:寶林寺,曾名中興寺、法泉寺,宋朝叫南華寺,在廣東韶州(今韶關)南華山。
韶州韋刺史:在韶州任地方行政官的韋琚,刺史是主管當地行政的官員的名稱。
大梵寺講堂:韶州有大梵寺,曾名開元寺、崇寧寺、天寧寺和報恩光孝寺等,慧能在此開山傳法。講堂即講經說法的廳堂。
開緣說法:緣是梵語意譯,即攀緣,發生良好關係。慧能爲大衆說法,就讓大衆與佛教結了緣。
儒宗學士:儒家的讀書人,學士是尊稱。
僧尼道俗:僧和尼是佛教的男女信徒;道指道教徒,俗指信教而未出家的人。
法要:佛法的要義。
善知識:佛教術語,指信仰佛教掌握佛理而一心向善的人。這裏是對佛教信衆的敬稱。
菩提:梵語音譯,舊譯爲道,新譯爲覺,即覺悟。自性:即本性,禪宗認爲每個人本來都有佛性。
直了:即頓悟,這是禪宗主張的修行覺悟法門。
嚴父:古時候說父嚴母慈,故稱嚴父。
本貫范陽:范陽在今北京市大興、宛平一帶。據敦煌本,本貫作本官,意謂慧能的父親原在范陽做官,但從《神會語錄》開始,范陽被寫成慧能的籍貫。
左降:被貶官降職。左和右表示尊卑之義,在各個歷史時期有所不同,這裏是左卑右尊之意,故稱左降。嶺南:五嶺以南,即今廣東地區。
新州:今廣東省西南部新興地區。
父又早亡:據《景德傳燈錄》,慧能三歲時父親去世。
南海:今廣東省佛山市一帶。
《金剛經》:一部印度佛經,漢語版《金剛經》歷史上共有六個著名譯本並傳,最通行的是後秦鳩摩羅什於弘始四年(402年)譯出本。
蘄州:今湖北省蘄州西北。
五祖忍大師:慧能之師弘忍被後世禪宗尊爲五祖(602—675年),湖北黃梅人,一說江西潯陽(今九江市)人,本姓周。主化:(用佛教)主持教化。
取銀十兩:敦煌本無客贈銀兩事,是“惠能聞說,宿業有緣,便即辭親”,這有違於傳統孝道,從惠昕本開始就加上了客贈銀十兩安置老母的情節。
獦獠:音同“葛僚”,是當時對攜犬行獵爲生的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蔑稱。可能當時慧能的穿戴像少數民族。
和尚:梵語音譯,尚也寫作上,本是印度稱老師的俗語,中國佛教中是對僧人的尊稱,泛化後則指出家的佛教徒,尊義漸減。
作務:幹活,勞動。
福田:好像種田會有收穫,信佛教行善事也會有福報,故稱福田。
根性大利:教講究慧根,即心性中有信佛的因子,大利指領悟很快,這是讚美語。
行者:方丈的侍者,也指遊方僧人,這裏指寺院內管理雜務的僧人。
踏碓:碓是過去舂米的器具,一般爲石制,配有槓桿原理的木槌,用腳踩木槌將稻碾爲米,故叫踏碓。
般若:也作班若、波若、鉢若、般羅若等,是梵語音譯,一般讀作“波耶”,意譯的話,就是智慧的意思。
偈:梵語意譯,又譯頌,四句整齊韻語,用於表達一種對佛法的理解、讚頌。又偈與竭意通,即攝盡其義之意,也就是完全概括了微言大義。
處分:這裏是吩咐的意思。
澄心:清心,使心思進入感悟佛理以便作偈子的境界。
大師:指慧能。
神秀:俗姓李,河南開封尉氏人。當時是弘忍的首席大弟子,後來受唐王朝禮遇,他的禪學流派在歷史上號爲禪門北宗。
教授師:梵語阿閣梨的意譯是教授,即規範正行,教授師是對可以教授規矩儀則而作衆僧表率之高僧的敬稱。
謾作:胡亂作。意思是自己作的偈子一定水平不高。
依止:仰仗追隨。
供奉盧珍:供奉是唐朝皇宮中對有某種技能的人給予的官職名稱,供奉盧珍即一個叫盧珍的宮廷畫師。
五祖血脈圖:將初祖達摩到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的禪宗傳承過程畫成圖。
菩提樹:印度的一種常綠喬木,傳說釋迦牟尼在此樹下覺悟成佛,故名菩提樹。明鏡臺:即明鏡,《大乘起信論》中曾把衆生的心喻作鏡子。宿業障重:宿即過去、前世;業是梵語羯磨的意譯,指人的一切思想言行;障是障礙;重即嚴重。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金剛經》第五品中語,原意是佛祖對須菩提說佛祖所有的身相,都是虛妄不實的,意思是一切皆空纔是佛門真諦。
惡道:即三惡道,是地獄、餓鬼、旁生(除人之外的一切動物),三善道是天、人、阿修羅(即“非天”,有“天福”而無“德”者),三善道和三惡道合起來就是六道輪迴。
炷香:即燒香。炷是動詞。
慈悲:《智度論》二十七:“大慈與一切衆生樂,大悲拔一切衆生苦。”所以慈悲就是與衆生同樂,救衆生苦難的一種所謂菩薩情懷。
念念:每一個念頭之間,指極短暫的瞬間。
萬法:法是梵語達摩的意譯,指一切小者、大者、有形者、無形者、真實者、虛妄者、事物、道理等,所以萬法就是指包羅萬象的一切。
無上菩提:最高的覺悟。
童子:還沒有正式出家的少年,或小沙彌一類。
上人:本是對德行高者的尊稱,這裏慧能用以稱呼童子,是表示格外尊重的意思。
別駕:官名,刺史的佐僚。
肉身菩薩:雖然還是父母給予的肉身,但在精神上已經達到了菩薩的境界。
腰石:腰裏捆綁一塊石頭以增加身體重量,便於踏動舂米碓。
米熟也未:米舂好了沒有。熟是舂好的意思。
猶欠篩在:還差一道用篩子篩的工序,暗示還需要五祖點撥驗證的意思。
丈夫:如來有十號,其一叫調御丈夫。
天人師:如來十號之一,意爲天和人都尊佛爲師。
頓教:禪宗以頓悟相標
五祖已經知道神秀還沒有找到法門,沒有自明佛性。天亮了,五祖請了盧供奉來,到南邊廊壁上繪畫圖像,忽然看見廊壁上神秀寫的偈語。就對盧供奉說:“供奉不用再畫了,勞你遠來白跑一趟。經上說:所有的可見身相,都是虛妄不實的。只保留這篇偈語,讓門人唸誦修持,從這篇偈語獲得啓示,就能夠避免墮落三惡道了。照這篇偈語修持,會大有好處。”五祖讓門人燒香禮拜,都來念誦這篇偈語,以便覺悟佛性。衆門人唸誦偈語,都感嘆叫好。到三更時分,五祖把神秀叫進禪堂內室,問他說:“那篇偈子是你作的嗎?”神秀回答說:“的確是我作的,我並不敢妄想追求祖師之位,只希望和尚大發慈悲,看看弟子還有一點智慧嗎?”五祖說:“你作的這篇偈子,並沒有見到佛性,還停留在門外,沒有進入門內。像這樣來尋覓最高的覺悟,那是不可能得到的,最高的覺悟,必須在言語之間當下就能認識自己的本心,發現自己的本性。達到無生無死的境界,在任何時候,在每一個念頭中,都能自覺認識,萬種事物和境界都達到同一而沒有一點滯礙;一樣真了,則樣樣都真,萬種事物和境界都是相同如一的,相同如一的心,就是真實的。如果能達到這樣的認識,就是獲得了最高覺悟的佛的本性。你再思考一兩天,重新作一篇偈語,拿來給我看,你的偈語如果能覺悟入門,我就把衣鉢法教都傳給你。”神秀向五祖行禮後出來,又過了幾天,偈語也沒有作出來,心情恍恍惚惚,神思不安,好像在夢中一樣,行走坐臥都悶悶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