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司直赴安西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这首五律的前两联写景,介绍友人赴边的道路情况,指出路途遥远,寂寞荒凉,环境恶劣;第三联以想象描绘了丝绸路上的特异风光,仍是写景,但色调感情陡转;最后一联希望刘司直出塞建功立业,弘扬国威,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报国豪情。全诗熔写景、说史、抒情于一炉,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友人始终如一的深情。沈德潜曾赞誉此诗“一气浑沦,神勇之技”(《唐诗别裁》)。
刘司直:作者友人,生平字号不详。司直,官名,大理寺(掌管刑狱)有司直六人,从六品上。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 绝域:指极远的地域,此指西域。《管子·七法》:“不远道里,故能威绝域之民;不险山河,故能服恃固之国。” 阳关道:指古代经过阳关通往西域的大道。阳关,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沙:一作“烟”。 塞尘:塞外的风尘。代指对外族的战事。唐·韩愈《烽火》诗:“登高望烽火,谁谓塞尘飞。” 三春:春季三个月,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汉·班固《终南山赋》:“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气肃清,周览八隅。” 行人:出行的人;出征的人。《管子·轻重己》:“十日之内,室无处女,路无行人。” 苜蓿(mùxu):植物名。豆科,一年生或多年生。原产西域各国,汉武帝时,张骞使西域,始从大宛传入。《史记·大宛列传》:“(大宛)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萄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苜蓿极望。” 天马:骏马的美称。《史记·大宛列传》说:“初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 蒲桃:即葡萄,原产西域,西域人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馀石。 逐:随。 汉臣:汉朝的臣子。亦指古代汉族政权的臣子。《史记·留侯世家》:“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 当:应当。 令:使。 外国:古代指中央政府以外的政权。后以指本国以外的国家。《史记·大宛列传》:“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觅:寻求。 和亲:指封建王朝利用婚姻关系与边疆各族统治者结亲和好。唐·苏郁《咏和亲》:“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
通往西域遥远的阳关道上,举目惟见边塞的烟气和沙尘。 整个春天只偶有大雁飞过,万里路上很少见到行人。 苜蓿草将随着汗血马传入,葡萄种也带随着汉家使臣。 这一去自应让外族害怕,使他们不敢再强求和亲。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1s
Copyright ©2022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