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 · 鄘風 · 幹旄
孑孑幹旄,在浚之郊
素絲紕之,良馬四之
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幹旟,在浚之都
素絲組之,良馬五之
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幹旌,在浚之城
素絲祝之,良馬六之
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國風·鄘風·幹旄》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歷代學者多認爲此詩是讚美衛文公羣臣樂於招賢納士的詩,敘述了衛國官吏帶着布帛良馬,樹起招賢大旗,到浚邑訪問賢才的景況。全詩三章,每章六句,全用賦體,採用重章疊句的結構,場面描寫得很隆重,氣氛表現得很熱烈。
鄘(yōng):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汲縣北。 幹旄(máo):以犛牛尾飾旗杆,樹於車後,以狀威儀。幹,通“竿”“杆”。旄,同“犛”,犛牛尾。 孑(jié)孑:旗幟高舉的樣子。 浚(xùn):衛國城邑,故址在今河南浚縣。 素絲:白絲,一說束帛。紕(pí):連綴,束絲之法。在衣冠或旗幟上鑲邊。 良馬四之:這裏指四匹馬爲聘禮。下文“五之”“六之”用法相同。 彼:那。姝(shū):美好。一說順從貌。子:賢者。 畀(bì):給,予。 旟(yú):畫有鷹鵰紋飾的旗幟。 都:古時地方的區域名。《毛傳》:“下邑曰都。”下邑,近城。 組:編織,束絲之法。 予:給予。 旌(jīng):旗的一種。掛犛牛尾於竿頭,下有五彩鳥羽。 祝:“屬”的假借字,編連縫合。一說厚積之狀。 告(gǔ):作名詞用,忠言也。一說同“予”。
牛尾之旗高高飄,人馬來到浚邑郊。素絲束束理分明,良馬四匹禮不輕。那位忠順的賢士,你用什麼來回敬? 鷹紋大旗高高飄,人馬來到浚近郊。束帛層層堆得好,良馬五匹選得妙。那位忠順的賢士,你用什麼來回報? 鳥羽旗幟高高飄,人馬來到浚城郊。束帛捆捆堆得好,良馬六匹真不少。那位忠順的賢士,有何良策來回報?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0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