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 · 鄘風 · 牆有茨
牆有茨,不可埽也
中冓之言,不可道也
所可道也,言之醜也
牆有茨,不可襄也
中冓之言,不可詳也
所可詳也,言之長也
牆有茨,不可束也
中冓之言,不可讀也
所可讀也,言之辱也
中冓之言,不可道也
所可道也,言之醜也
牆有茨,不可襄也
中冓之言,不可詳也
所可詳也,言之長也
牆有茨,不可束也
中冓之言,不可讀也
所可讀也,言之辱也
《國風·鄘風·牆有茨》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首詩主要意思是諷刺宣姜不守婦道,和庶子私通,其事醜不可言。全詩三章,每章六句,一唱三嘆,在結構上體現出一種遞進關係,有效地增強着詩歌的諷刺力量。
鄘(yōng):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河南省汲縣北。
茨(cí):植物名,蒺藜。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有刺。
埽(sǎo):同‘’掃‘’。
中冓(gòu):內室,宮中齷齪之事。
道:說。
所:若。
襄:除去,掃除。
詳:借作“揚”,傳揚。
束:捆走。這裏是打掃乾淨的意思。
讀:宣揚。
牆上長滿了蒺藜,無論如何掃不掉。你們宮中私房話,實在沒法說出口。如果真要說出來,那話就難聽死啦。
牆上長滿了蒺藜,無論如何除不掉。你們宮中私房話,實在沒法詳細說。如果真要說詳細,那話說來可長啦。
牆上長滿了蒺藜,沒有辦法打捆走。你們宮中私房話,實在不能對人說。如果真的傳開來,簡直就是羞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