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紀遊詩,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作於江州(今九江)。此詩說初夏四月作者來到大林寺,此時山下芳菲已盡,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剛剛盛開的桃花。自己因惜春而怨恨春去無情,原來是對春天的錯怪。春並未歸去,不過是轉到這山寺裏來了。全詩把春光描寫得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寫出了作者觸目所見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發現的驚訝和意外的驚喜,立意新穎,構思靈巧,意境深邃,富於情趣,是唐人絕句中一首珍品。
大林寺:在廬山大林峯,相傳爲晉代僧人曇詵所建,爲中國佛教勝地之一。
人間:指廬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開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豔盛的陽春景色。盡:指花凋謝了。
此中:這深山的寺廟裏。
在人間四月裏百花凋零已盡,高山古寺中的桃花纔剛剛盛開。
我常爲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悵恨,卻不知它已經轉到這裏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