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 · 建康中秋夜爲呂叔潛賦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此詞通過古代的神話傳説,強烈地表達了自己反對妥協投降、立志收復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全詞想象豐富,把超現實的奇思妙想與現實中的思想矛盾結合起來,體現了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太常引:詞牌名。據《塡詞名解》載:「《太常引》,漢周澤爲太常,堅持齋戒,其妻窺内問之,澤大怒,以爲干擾其齋戒,收送監獄。故有居世不諧,爲『太常妻』之諺。後人取其事以名詞。或曰:『太常,導引之曲也。』」案,太常,官名也,九卿之一,司祭祀禮樂、掌宗廟選試。秦始置奉常,西漢景帝改爲太常,歴代沿置,至淸末廢。引:古代樂曲體裁之一。《欽定詞譜》云:「《太和正音譜》注『仙呂宮』。一名《太淸引》。韓澗泉詞有『小春時候臘前梅』句,名《臘前梅》。」是調初有四十八字、四十九字、五十字及平韻、仄韻多格。後宋元人大多塡四十九字體,《欽定詞譜》謂此調僅二體,以稼軒詞爲正體,所異者前闋第二句或五字全詞四十九字或六字全詞五十字耳,俱有宋元人詞可校。正體,雙調四十九字,前闋四平韻,後闋三平韻。間用長短句,無對仗要求。後闋首次句,四言,有對仗者,亦有不對仗者;第三、四句,五言,因中有句讀相分(古人應爲句義分割),亦可不對仗。前後闋兩七言結句均作上三下四式,語義不可斷,且下四字必作「平平去平」,平仄不可變,第六字尤用去聲。此調宜輕悠,亦宜婉約,遣字不需太重、太猛。可有波瀾,但無需大浪。 建康中秋夜爲呂叔潛賦:廣信書院本作「建康中秋夜爲呂潛叔賦」,茲從四巻本丙集。四巻本無「夜」字。 呂叔潛:名大虯,生平事蹟不詳,似爲作者聲氣相應的朋友。南宋·汪玉山《文定集·巻十五·與呂叔潛》中有「魏公再相」及「伯恭今安在兩日前作書託韓無咎附便」等語。宋·陳子象《庚溪詩話·巻下》:「呂叔潛大虯言鎭江丹陽玉乳泉壁間一絶云:『騎馬出門三月暮,楊花無奈雪漫天。客情最苦夜難度,宿處先尋無杜鵑。』」知呂氏名大虯。查呂祖謙《東萊集·巻九·呂氏家傳》,大虬爲呂好問孫,乃祖謙之諸父。 金波:形容月光浮動,因亦指月光。《漢書·巻二十二·禮樂志》:「月穆穆以金波」。唐·顏師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宋·蘇東坡《洞仙歌·余七歳時。見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歳,自言嘗隨其師入蜀主孟昶宮中。一日大熱,蜀主與花蕊夫人夜納涼摩訶池上,作一詞。朱具能記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無知此詞者。但記其首兩句,暇日尋味,豈〈洞仙歌令〉乎,乃爲足之云》詞:「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 飛鏡:飛天之明鏡,指月亮。唐·甘子布《光賦》:「銀河披曀,金颸送淸,孤圓上魄,飛鏡流明」。唐·李太白《把酒問月》詩:「皎如飛鏡臨丹闕,緑煙滅盡淸輝發。」 「飛鏡又重磨」句:喩月重圓。南北朝·徐孝穆《玉臺新詠·巻十·古絶句四首》:「破鏡飛上天。」唐·呉兢《樂府古題要解·巻下·藁砧今何在》:「『破鏡飛上天』,言月半當還也。」 姮(Héng)娥:卽嫦娥,傳説中的月中仙女。西漢·劉中壘《淮南子·巻六·覽冥訓》:「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髙誘注,她後來「得仙,奔入月中爲月精」。 「被白髮、欺人奈何。」句:唐·薛大拙《春日使府寓懷二首·其一》詩:「靑春揹我堂堂去,白髮欺人故故生。」 「斫(zhuó)去桂婆娑。人道是、淸光更多。」三句:唐·杜少陵《一百五日夜對月》詩:「斫卻月中桂,淸光應更多。」唐·段柯古《酉陽雜俎·前集·巻一·天咫》:「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髙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隨合。人姓呉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唐·韓昌黎《月蝕詩效玉川子作》詩:「玉階桂樹閑婆娑。」斫,砍;桂,桂樹;婆娑,樹影搖曳皃。
一輪緩緩移動的秋月灑下萬里金波,就像那剛磨亮的銅鏡又飛上了天廓。我舉起酒杯問那月中的嫦娥:怎麼辦呢?白髮日增,好像故意欺負我。 我要乘風飛上萬里長空,俯視祖國的大好山河。還要砍去月中搖曳的桂樹枝柯,人們説,這將使月亮灑下人間的光輝更多。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0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