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
一路經行處,莓苔見履痕。
白雲依靜渚,春草閉閒門。
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白雲依靜渚,春草閉閒門。
過雨看松色,隨山到水源。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
唐代宗大曆前後,是個感傷時代,很多詩歌都着意表現感傷色彩,但更多的是擺脫時代失意、政治苦悶、人世困惑,而追求寧靜、衝遠、淡泊的心理。
劉長卿此詩也反映了當時的「時代心聲」。
詩人興沖沖步行山中拜訪一位道士,不想卻吃了個閉門羹,在居所遠近尋找,仍未如願,詩人非但沒有產生失望惆悵,反而獲得精神愜意和心理的滿足。
此詩就是在這樣的情境下所作的。
尾聯的「禪意」,用得精妙。
詩人看見了「溪花」,卻浮起「禪意」,從幽溪深澗的陶冶中得到超悟,從搖曳的野花靜靜的觀照中,領略到恬靜的清趣,溶化於心靈深處是一種體察寧靜,盪滌心胸的內省喜悅,自在恬然的心境與清幽靜謐的物象交融爲一。
況且禪宗本來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這都溶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而領會出「禪意」,因用「與」,把物象和情感聯結起來。
禪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內在相通之處。
佛道都喜佔山林,幽徑尋真,蕩入冥思,於此佛道互融,而進入「相對亦忘言」的精神境界。
劉長卿此詩也反映了當時的「時代心聲」。
詩人興沖沖步行山中拜訪一位道士,不想卻吃了個閉門羹,在居所遠近尋找,仍未如願,詩人非但沒有產生失望惆悵,反而獲得精神愜意和心理的滿足。
此詩就是在這樣的情境下所作的。
尾聯的「禪意」,用得精妙。
詩人看見了「溪花」,卻浮起「禪意」,從幽溪深澗的陶冶中得到超悟,從搖曳的野花靜靜的觀照中,領略到恬靜的清趣,溶化於心靈深處是一種體察寧靜,盪滌心胸的內省喜悅,自在恬然的心境與清幽靜謐的物象交融爲一。
況且禪宗本來就有拈花微笑的故事,這都溶入默契不言的妙悟中,而領會出「禪意」,因用「與」,把物象和情感聯結起來。
禪宗的妙悟和道家的得意忘言,有內在相通之處。
佛道都喜佔山林,幽徑尋真,蕩入冥思,於此佛道互融,而進入「相對亦忘言」的精神境界。
莓苔:一作「蒼苔」,即青苔。
履痕:一作「屐痕」,木屐的印跡,此處指足跡。
渚:水中的小洲。
一作「者」。
春草:一作「芳草」。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句:因悟禪意,故也相對忘言。
禪,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履痕:一作「屐痕」,木屐的印跡,此處指足跡。
渚:水中的小洲。
一作「者」。
春草:一作「芳草」。
「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句:因悟禪意,故也相對忘言。
禪,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一路上經過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
白雲依偎安靜沙洲,春草環繞道院閒門。
新雨過後松色青翠,循着山路來到水源。
看到溪花心神澄靜,凝神相對默默無言。
白雲依偎安靜沙洲,春草環繞道院閒門。
新雨過後松色青翠,循着山路來到水源。
看到溪花心神澄靜,凝神相對默默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