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
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
衹解沙場爲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出塞》是近代資産階級革命家、詩人徐錫麟創作的一首七言絶句。
這首詩作於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6年)春。
作品在藝術上繼承了唐代邊塞詩的風格,具有豪邁雄渾的特色。
描寫將士的邊塞生活。
這首詩通過擬寫出征者的豪壯心情,表達了作者堅強的戰鬬決心和爲國捐軀、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
環:與「還」同音,古人常用作還鄉的隱語。
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統治者。
玉關:即甘肅玉門關,漢時爲出塞要道。
沙場:本指平沙曠野,後多指戰場。
古人有詩云:「沙場烽火連胡月。」
馬革裹屍:英勇作戰,戰死戰場後,用馬皮裹捲屍體。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傳》:「方今匈奴、烏桓尙擾北邊,欲自請擊之。
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牀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出征的戰士應當高唱軍歌勝利歸來,決心把滿族統治者赶出山海關。
戰士衹知道在戰場上,要為國捐軀,何必考慮把屍體運回家鄉。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5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