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前欢 · 对菊自叹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
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
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殿前欢·对菊自叹》是一首寓情于物、借景抒怀的曲子。
作者看到菊花遭到秋雨,黄花零落,减尽风流。
自己也精神颓唐,瘦过黄花。
怜花正是自怜,作者借菊自叹,乃是对自己政治上失节(为异族统治者服务)的悔恨。
最后两句化用欧阳文忠《蝶恋花》中「泪眼问花花不语」句,则又是隐晦笔法说自己有难言之隐,有些近于替自己开脱了。
「人」与「黄花」互怜互叹的「对话」,构成了该曲独具一格的形式。
菊花在古代诗词中,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大概是从陶渊明赏菊开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就开始象征文人高洁的精神品格。
菊开放在渐趋寒冷的秋天,凌然傲骨,色彩绚烂,给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元微之谓:「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正点出了菊花花期晚的特点,菊花开过之后,从秋入冬,开始进入荒寒之境。
菊花的金黄,给秋季一片独特的异彩。
此曲所要描写的却不是菊的贞洁,而是诗人对自己生存状态的喟叹。
重阳过后,菊花零落,诗人面对零落的菊花,不禁以物拟我,而且自觉比菊还要羞愧三分。
诗人为官清廉,曾因直谏被罢官,长期隐居,然而内心并没有放弃建功立业、为百姓谋幸福的壮志,因此才会在隐居生活中,因志向不得施展而内心郁闷。
诗人以菊自喻,菊花有着高洁的品质,不被时俗同化,诗人也是有着不同于普通人的高远志向,心中装着百姓,希望能有所建树。
然而重阳一过,菊花零落,就如同被罢官的诗人,以前的雄心壮志消磨在闲居中,真是比零落的菊花还要可怜。
诗人用了前人的诗句入诗,却把诗歌整体统一在「自叹」的情调下,能够灵活运用。
诗人与菊花的对照描写,形象,生动,真挚,让人同情。
暂无
可怜的秋天,我坐在西楼上,天色在帘外疏疏的秋雨中变得昏暗。
时节已经过了重阳,菊花纷纷凋落,不复盛时的光景。
对着菊花,我不禁羞愧。
我精神颓唐,瘦过黄花。
将自己心事问花,花不回答,仿佛在替我发愁。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4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