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
〔清〕 1731 - 1815 年
清安徽桐城人,字姬传,一字梦谷。
乾隆二十八年进士。
选庶吉士,改礼部主事。
历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四库全书》纂修官。
书成,以御史记名,乞养归。
主江南钟山、紫阳等书院讲席四十年。
工古文,高简深古,近欧阳修、曾巩,与方苞、刘大櫆合为桐城派。
选《古文辞类纂》以明义法。
有《九经说》、《三传补注》、《惜抱轩全集》等。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余邀左世琅一青,张若兆应宿,同人北山,观乎双溪。
一青之弟仲孚,与邀而疾作,不果来。
一青又先返。
余与应宿宿张太傅文端公墓舍,大雨溪涨,留之累日,盖龙溪水西北来,将入两崖之口,又受椒园之水,故其会曰双溪。
松堤内绕,碧岩外交,势若重环。
处于环中,以四望烟雨之所合散,树石之所拥露,其状万变。
夜共一镫,凭几默听,众响皆人,人意萧然。
当文端遭遇仁皇帝,登为辅相,一旦退老,御书“双溪”以赐,归悬之于此楣,优游自适于此者数年乃薨,天下谓之盛事。
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亟去,蚤匿于岩窭,从故人于风雨之夕,远思文端之风,邈不可及。
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与昔文端之所娱于山水间者,其尚有同乎耶,其无有同乎耶?
曩者,鼐在京师,歙程吏部,历城周编修语曰:“为文章者,有所法而后能,有所变而后大。
维盛清治迈逾前古千百,独士能为占文者未广。
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鼐曰:“夫黄、舒之间,天下奇山水也,郁千余年,一方无数十人名于史传者。
独浮屠之俊雄,自梁陈以来,不出二三百里,肩背交而声相应和也。
其徒遍天下,奉之为宗。
岂山州奇杰之气,有蕴而属之邪?夫释氏衰歇,则儒士兴,今殆其时矣。
”既应二君,其后尝为乡人道焉。
鼐又闻诸长者曰:康熙间,方侍郎名闻海外。
刘先生一日以布衣走京师,上其文侍郎。
侍郎告人曰:“如方某,何足算耶!邑子刘生,乃国士尔。
”闻者始骇不信,久乃惭知先生。
今侍郎没,而先生之文果益贵。
然先生穷居江上,无侍郎之名位交游,不足掖起世之英少,独闭户伏首几案,年八十矣,聪明犹强,著述不辍,有卫武懿诗之志,斯世之异人也巳。
鼐之幼也,尝侍先生,奇其状貌言笑,退辄仿效以为戏。
及长,受经学于伯父编修君,学文于先生。
游宦三十年而归,伯父前卒,不得复见,往日父执往来者皆尽,而犹得数见先生于枞阳,先生亦喜其来,足疾未平,扶曳出与论文,每穷半夜。
今五月望,邑人以先生生日为之寿,鼐适在扬州,思念先生,书是以寄先生,又使乡之后进者,闻而劝也。
独吾郡潜、霍、司空、械眠、浮渡各以其胜出名于三楚。
而浮渡濒江倚原,登陟者无险峻之阻,而幽深奥曲,览之不穷。
是以四方来而往游者,视他山为尤众。
然吾闻天下山水,其形势皆以发天地之秘,其情性阖辟,常隐然与人心相通,必有放志形骸之外,冥合于万物者,乃能得其意焉。
今以浮渡之近人,而天下注游者这众,则未知旦暮而历者,几皆能得其意,而相遇于眉睫间耶?抑令其意抑遏幽隐榛莽土石之间,以质这促郛。
仲郛曰:“吾固将往游焉,他日当与君俱。
”余曰:“诺。
”及今年春,仲郛为人所招邀而往,不及余。
迨其归,出诗一编,余取观之,则凡山之奇势异态,水石摩荡,烟云林谷之相变灭,番见于其诗,使余光恍惚有遇也。
盖仲郛所云得山水之意者非耶?
昔余尝与仲郛以事同舟,中夜乘流出濡须,下北江,过鸠兹,积虚浮素,云水郁蔼,中流有微风击于波上,发声浪浪,矶碕薄涌,大鱼皆砉然而跃。
诸客皆歌乎,举酒更醉。
余乃慨然曰:“他日从容无事,当裹粮出游。
北渡河,东上太山,观乎沧海之外;循塞上而西,历恒山、太行、大岳、嵩、华,而临终南,以吊汉,唐之故墟;然后登岷、峨,揽西极,浮江而下,出三峡,济乎洞庭,窥乎庐、霍、循东海而归,吾志毕矣。
”客有戏余者曰:“君居里中,一出户辄有难色,尚安尽天下之奇乎?”余笑而不应。
今浮渡距余家不百里,而余未尝一往,诚有如客所讥者。
嗟乎!设余一旦而获揽宇宙之在,快平生这志,以间执言者之口,舍仲郛,吾谁共此哉?
江云万重合,中有故人行。
西风吹落照,一半向芜城。
君家种新竹,墙阴雨中长。
若为北窗来,萧萧数声响。
我于江宁城,始接冯君䫉。
萧静有古韵,当座展圭瑁。
固知其中异,清绝远尘淖。
而今对此图,睇视目增眊。
审知为子真,指说赖前告。
写真自古难,神艺有深造。
点晴加颊豪,用意孰能到。
后世图太多,往往杂仁暴。
卷轴纷牛毛,题咏乱蝉噪。
君实精六法,自摹山水乐。
昔贤缣素遗,穷辨极窔奥。
仓卒命俗工,胡亦同众好。
想处山泽仪,局以入黉校。
士有笑吟披,奠乃分臂臑。
学舍小如舟,请邻仍祀灶。
谁知旷世怀,天宇大哉謷。
抑郁无与言,写图寔寄傲。
工拙固勿论,似否亦弗较。
譬若影罔两,等是无持操。
又若太虚云,约略状旌纛。
与古写真意,迹本不同蹈。
此理如不然,姑纵吾言耄。
雨霁天欲霜,候迫风落帽。
邀子野鹤态,试鼓青溪棹。
一醉酬廪秋,相对蘧然觉。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14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