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梁赤
〔周〕 不详 - 不详 年
战国时期鲁国人,子夏弟子,为《春秋谷梁传》作者。
其说最初只有口说流传,至西汉时才写成《春秋谷梁传》。
《春秋谷梁传》亦称《谷梁春秋》或《谷梁传》,为今文经学派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体裁与《公羊传》相近,以问答形式解经,侧重传《春秋》之“义理”,持论比《公羊传》平正,是研究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字元始,春秋时期鲁国人,传《春秋》十五卷,居鲁国为一时名流。
◇桓公元年
元年春。
王。
桓无王,其曰王何也?谨始也。
其曰无王何也?桓弟弑兄,臣弑君,天子不能定,诸侯不能救,百姓不能去。
以为无王之道,遂可以至焉尔。
元年有王,所以治桓也。
正月,公即位。
继故不言即位,正也。
继故不言即位之为正何也?曰先君不以其道终,则子弟不忍即位也。
继故而言即位,则是与闻乎弑也。
继故而言即位,是为与闻乎弑何也?曰先君不以其道终,己正即位之道而即位,是无恩于先君也。
三月,公会郑伯于垂。
会者,外为主焉尔。
郑伯以璧假许田。
假,不言以,言以非假也。
非假而曰假,讳易地也。
礼,天子在上,诸侯不得以地相与也。
无田则无许可知矣,不言许,不与许也。
许田者,鲁朝宿之邑也。
邴者,郑伯之所受命而祭泰山之邑也。
用见鲁之不朝于周而郑之不祭泰山也。
夏,四月丁未,公及郑伯盟于越。
及者,内为志焉尔。
越,盟地之名也。
秋,大水。
高下有水灾,曰大水。
冬,十月。
无事焉,何以书?不遗时也。
《春秋》编年,四时具而后为年。
◇桓公二年
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桓无王,其曰:王何也?正与夷之卒也。
及其大夫孔父。
孔父先死,其曰及何也?书尊及卑,《春秋》之义也。
孔父之先死何也?督欲弑君而恐不立,于是乎先杀孔父,孔父闲也。
何以知其先杀孔父也?曰子既死,父不忍称其名,臣既死,君不忍称其名。
以是知君之累之也。
孔,氏,父,字谥也。
或曰其不称名,盖为祖讳也,孔子故宋也。
滕子来朝。
三月,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以成宋乱。
以者,内为志焉尔,公为志乎成是乱也。
此成矣,取不成事之辞而加之焉。
于内之恶,而君子无遗焉尔。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太庙。
桓内弑其君,外成人之乱,受赂而退,以事其祖,非礼也。
其道以周公为弗受也。
郜鼎者,郜之所为也。
曰宋,取之宋也,以是为讨之鼎也。
孔子曰:名从主人,物从中国,故曰郜大鼎也。
秋,七月,纪侯来朝。
朝时,此其月何也?桓内弑其君,外成人之乱,于是为齐侯、陈侯、郑伯讨数日以赂。
己即是事而朝之。
恶之,故谨而月之也。
蔡侯、郑伯会于邓。
九月,入杞。
我入之也。
公及戎盟于唐。
冬,公至自唐。
桓无会,而其致何也?远之也。
◇桓公三年
三年春,正月,公会齐侯于嬴。
夏,齐侯、卫侯胥命于蒲。
胥之为言,犹相也。
相命而信谕,谨言而退,以是为近古也。
是必一人先。
其以相言之何也?不以齐侯命卫侯也。
六月,公会杞侯于郕。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言日言朔,食正朔也。
既者尽也,有继之辞也
  • 1
  • 2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17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