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
〔唐〕 833 - 909 年
罗隐,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
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
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
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
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袅袅和烟映玉楼,半垂桥上半垂流。
今年渐见枝条密,恼乱春风卒未休。
庾楼宴罢三更月,宏阁谈时一座风。
雪魄冰姿俗不侵,阿谁移植小窗阴。
若非月姊黄金钏,难买天孙白玉簪。
帘卷残阳鸣鸟鹊,花飞何处好楼台。
物之所以有韬晦者,防乎盗也。
故人亦然。
夫盗亦人也,冠屦焉,衣服焉。
其所以异者,退逊之心、正廉之节,不常其性耳。
视玉帛而取之者,则曰牵于寒饿;视家国而取之者,则曰救彼涂炭。
牵于寒饿者,无得而言矣。
救彼涂炭者,则宜以百姓心为心。
而西刘则曰:“居宜如是”,楚籍则曰“可取而代”。
意彼未必无退逊之心、正廉之节,盖以视其靡曼骄崇,然后生其谋耳。
为英雄者犹若是,况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不为人所窥者,鲜也。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46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