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约
〔南北朝〕 441 - 513 年
南朝梁吴兴武康人,字休文,南朝史学家、文学家。
沈璞子。
幼遭家难,流寓孤贫,笃志好学,博通群籍,善属文。
仕宋,为安西外兵参军。
齐时,累迁国子祭酒,司徒左长史。
与萧衍、谢朓等同在竟陵王萧子良西邸。
入梁,拥立萧衍(梁武帝)有功,为尚书仆射,迁尚书令,转左光禄大夫。
历仕三代,自负高才,昧于荣利,颇累清谈。
后触怒武帝,受谴,忧惧而卒。
谥隐。
擅诗赋,与谢朓等创“永明体”诗。
提出“声韵八病”之说,有《宋书》,《齐记》、《梁武记》等,均佚。
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五行传》曰“弃法律,逐功臣,杀太子,以妾为妻,则火不炎上”谓火失其性而为灾也。
又曰“视之不明,是谓不哲。
厥咎舒,厥罚恒燠,厥极疾。
时则有草妖,时则有裸虫之孽,时则有羊祸,时则有目疴,时则有赤眚、赤祥。
惟水沴火”裸虫,刘歆传以为羽虫。
火不炎上:
魏明帝太和五年五月,清商殿灾。
初,帝为平原王,纳河南虞氏为妃。
及即位,不以为后,更立典虞车工卒毛嘉女,是为悼皇后。
后本仄微,非所宜升。
以妾为妻之罚也。
魏明帝青龙元年六月,洛阳宫鞠室灾。
二年四月,崇华殿灾,延于南阁。
缮复之。
至三年七月,此殿又灾。
帝问高堂隆“此何咎也。
于礼宁有祈禳之义乎”对曰“夫灾变之发,皆所以明教诫也。
唯率礼修德,可以胜之。
《易传》曰:上不俭,下不节,孽火烧其室。
又曰:君高其台,天火为灾。
此人君苟饰宫室,不知百姓空竭,故天应之以旱,火从高殿起也。
案旧占,灾火之发,皆以台榭宫室为诫。
今宜罢散民役,务从节约,清扫所灾之处,不敢于此有所营造。
萐莆嘉禾,必生此地,以报陛下虔恭之德”不从。
遂复崇华殿,改曰九龙。
以郡国前后言龙见者九,故以为名。
多弃法度,疲民逞欲,以妾为妻之应也。
吴孙亮建兴元年十二月,武昌端门灾。
改作端门,又灾内殿。
案《春秋》鲁雉门及两观灾,董仲舒以为天意欲使定公诛季氏,若曰去其高显而奢僭者也。
汉武帝世,辽东高庙灾,其说又同。
今此与二事颇类也。
且门者,号令所出。
殿者,听政之所。
是时诸恪属秉政,而矜慢放肆。
孙峻总禁旅,而险害终著。
武昌,孙氏尊号所始,天戒若曰,宜除其贵耍之首者。
恪果丧众殄民,峻授政于綝,綝废亮也。
或曰孙权毁彻武昌,以增太初宫,诸葛恪有迁都意,更起门殿,事非时宜,故见灾也。
京房《易传》曰“君不思道,厥妖火烧宫”吴孙亮太平元年二月朔,建业火。
人火之也。
是秋,孙綝始秉政,矫以亮诏杀吕据、滕胤。
明年,又辄杀朱异。
弃法律、逐功臣之罚也。
吴孙休永安五年二月,白虎门北楼灾。
六年十月,石头小城火,烧西南百八十丈。
是时嬖人张布专擅国势,多行无礼,而韦昭、盛冲终斥不用,兼遣察战等为使,惊扰州郡,致使交趾反乱。
是其咎也。
吴孙皓建衡二年三月,大火,烧万余家,死者七百人。
案《春秋》,齐火,刘向以为桓公好内,听女口,妻妾数更之罚也。
皓制令诡暴,荡弃法度,劳臣名士,诛斥甚众。
后宫万余,女谒数行,其中隆宠佩皇后玺者又多矣。
故有大火。
晋武帝太康八年三月乙丑,震灾西阁、楚王所止坊,及临商观窗。
十年四月癸丑
给事黄门侍郎,四人,与侍中俱掌门下众事。
郊庙临轩,则一人执麾。
《汉百官表》秦曰给事黄门,无员,掌侍从左右,汉因之。
汉东京曰给事黄门侍郎,亦无员,掌侍从左右,关通中外,诸王朝见,则引王就坐。
应劭曰“每日莫向青琐门拜,谓之夕郎”史臣按,刘向与子歆书曰“黄门郎,显处也”然则前汉世已为黄门侍郎矣。
董巴《汉书》曰“禁门曰黄闼,中人主之,故号曰黄门令”然则黄门郎给事黄闼之内,故曰黄门郎也。
魏、晋以来员四人,秩六百石。
公车令,一人。
掌受章奏。
秦有公车司马令,属卫尉,汉因之,掌宫南阙门。
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及征诣公车者,皆掌之。
晋江左以来,直云公车令。
太医令,一人。
丞一人。
《周官》为医师,秦为太医令,至二汉属少府。
太官令,一人。
丞一人。
《周官》为膳夫,秦为太官令,至汉属少府。
骅骝厩丞,一人。
汉西京为龙马长,汉东京为未央厩令,魏为骅骝令。
自公车令至此,隶侍中。
散骑常侍,四人。
掌侍左右。
秦置散骑,又置中常侍,散骑并乘舆车后。
中常侍得入禁中。
皆无员,并为加官。
汉东京初省散骑,而中常侍因用宦者。
魏文帝黄初初,置散骑,合于中常侍,谓之散骑常侍,始以孟达补之。
久次者为祭酒散骑常侍,秩比二千石。
通直散骑常侍,四人。
魏末散骑常侍又有在员外者,晋武帝使二人与散骑常侍通直,故谓之通直散骑常侍。
晋江左置五人。
员外散骑常侍,魏末置,无员。
散骑侍郎,四人。
魏初与散骑常侍同置。
魏、晋散骑常侍、侍郎,与侍中、黄门侍郎共平尚书奏事,江左乃罢。
通直散骑侍郎,四人。
初晋武帝置员外散骑侍郎四人,元帝使二人与散骑侍郎通直,故谓之通直散骑侍郎,后增为四人。
员外散骑侍郎,晋武帝置,无员。
给事中,无员。
汉西京置。
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
汉东京省,魏世复置。
奉朝请,无员,亦不为官。
汉东京罢省三公、外戚、宗室、诸侯,多奉朝请。
奉朝请者,奉朝会请召而已。
晋武帝亦以宗室外戚为奉车、驸马、骑都尉,而奉朝请焉。
元帝为晋王,以参军为奉车都尉,掾、属为驸马都尉,行参军、舍人为骑都尉,皆奉朝请。
后省奉车、骑都尉,唯留驸马都尉、奉朝请。
永初已来,以奉朝请选杂,其尚主者唯拜驸马都尉。
三都尉并汉武帝置。
孝建初,奉朝请省。
驸马都尉、三都尉秩比二千石。
中书令,一人。
中书监人,一人。
中书侍郎,四人。
中书通事舍人,四人。
汉武帝游后廷,始使宦者典尚书事,谓之中书谒者,置令、仆射。
元帝时,令弘恭,仆射石显,秉势用事,权倾内外
孔靖,字季恭,会稽山阴人也。
名与高祖祖讳同,故称字。
祖愉,晋车骑将军。
父壒,散骑常侍。
季恭始察郡孝廉,功曹史,著作佐郎,太子舍人,镇军司马,司徒左西掾。
未拜,遭母忧。
隆安五年,于丧中被起建威将军、山阴令,不就。
高祖东征孙恩,屡至会稽,季恭曲意礼接,赡给甚厚。
高祖后讨孙恩,时桓玄篡形已著,欲于山阴建义讨之。
季恭以为山阴去京邑路远,且玄未居极位,不如待其篡逆事彰,衅成恶稔,徐于京口图之,不忧不克。
高祖亦谓为然。
虞啸父为征东将军、会稽内史,季恭初求为府司马,不得。
及帝定桓玄,以季恭为内史,使赍封板拜授,正与季恭相值,季恭便回舟夜还。
至即叩扉告啸父,并令扫拂别斋,即便入郡。
啸父本为桓玄所授,闻玄败,震惧,开门请罪。
季恭慰勉,使且安所住,明旦乃移。
季恭到任,务存治实,敕止浮华,剪罚游惰,由是寇盗衰止,境内肃清。
征为右卫将军,加给事中,不拜。
寻除侍中,领本国中正,徙琅邪王大司马司马。
寻出为吴兴太守,加冠军。
先是,吴兴频丧太守,云项羽神为卞山王,居郡听事,二千石至,常避之。
季恭居听事,竟无害也。
迁尚书右仆射,固让。
义熙八年,复督五郡诸军、征虏、会稽内史。
修饰学校,督课诵习。
十年,复为尚书右仆射,加散骑常侍,又让不拜。
顷之,除领军将军,加散骑常侍,本州大中正。
十二年,致仕,拜金紫光禄大夫,常侍如故。
是岁,高祖北伐,季恭求从,以为太尉军咨祭酒、后将军。
从平关、洛。
高祖为相国,又随府迁。
宋台初建,令书以为尚书令,加散骑常侍,又让不受,乃拜侍中、特进、左光禄大夫。
辞事东归,高祖饯之戏马台,百僚咸赋诗以述其美。
及受命,加开府仪同三司,辞让累年,终以不受。
永初三年,薨,时年七十六。
追赠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子山士,历显位,侍中,会稽太守,坐小弟驾部郎道穰逼略良家子女,白衣领郡。
元嘉二十七年,卒官。
弟灵符,元嘉末,为南谯王义宣司空长史、南郡太守,尚书吏部郎。
世祖大明初,自侍中为辅国将军、郢州刺史,入为丹阳尹。
山阴县土境褊狭,民多田少,灵符表徙无赀之家于余姚、鄞、鄮三县界,垦起湖田。
上使公卿博议,太宰江夏王义恭议曰“夫训农修本,有国所同,土著之民,习玩日久,如京师无田,不闻徙居他县。
寻山阴豪族富室,顷亩不少,贫者肆力,非为无处,耕起空荒,无救灾歉。
又缘湖居民,鱼鸭为业,及有居肆,理无乐徙”尚书令柳元景、右仆射刘秀之、尚书王瓒之、顾凯之、颜师伯、嗣湘东王彧议曰“富户温房,
赵伦之,字幼成,下邳僮人也。
孝穆皇后之弟。
幼孤贫,事母以孝称。
武帝起兵,以军功封阆中县五等侯,累迁雍州刺史。
武帝北伐,伦之遣顺阳太守傅弘之、扶风太守沈田子出峣柳,大破姚泓于蓝田。
及武帝受命,以佐命功,封霄城县侯,安北将军,镇襄阳。
少帝即位,征拜护军。
元嘉三年,拜镇军将军,寻迁左光禄大夫,领军将军。
伦之虽外戚贵盛,而以俭素自处。
性野拙,人情世务,多所不解。
久居方伯,颇觉富盛,入为护军,资力不称,以为见贬。
光禄大夫范泰好戏谓曰“司徒公缺,必用汝老奴。
我不言汝资地所任,要是外戚高秩次第所至耳”伦之大喜,每载酒肴诣泰。
五年,卒。
子伯符嗣。
伯符,字润远。
少好弓马。
伦之在襄阳,伯符为竟陵太守。
时竟陵蛮屡为寇,伯符征讨,悉破之,由是有将帅之称。
后为宁远将军,总领义徒,以居宫城北,每有火起及贼盗,辄身贯甲胄,助郡县赴讨,武帝甚嘉之。
文帝即位,累迁徐、兖二州刺史。
为政苛暴,吏人畏之若豺虎,然而寇盗远窜,无敢犯境。
元嘉十八年,征为领军将军。
先是,外监不隶领军,宜相统摄者,自有别诏,至此始统领焉。
二十一年,转豫州刺史。
明年,为护军将军,复为丹阳尹。
在郡严酷,吏人苦之,或至委叛被录赴水而死。
典笔吏取笔不如意,鞭五十。
子倩,尚文帝第四女海盐公主。
初,始兴王浚以潘妃之宠,故得出入后宫,遂与公主私通。
及适倩,倩入宫而怒,肆詈搏击,引绝帐带。
事上闻,有诏离婚,杀主所生蒋美人,伯符惭惧发病卒。
谥曰肃。
传国至孙勖,齐受禅,国除。
王懿,字仲德,太原祁人。
自言汉司徒允弟幽州刺史懋七世孙也。
祖宏,事石季龙。
父苗,事苻坚,皆为二千石。
仲坚德少沈审,有意略,通阴阳,解声律。
苻氏之败,仲德年十七,与兄睿同起义兵,与慕容垂战,败。
仲德被重创走,与家属相失。
路经大泽,不能前,困卧林中。
忽有青衣童儿骑牛行,见仲德,问曰“食未”仲德告饥。
儿去,顷之复来,携食与之。
仲德食毕欲行,会水潦暴至,莫知所如。
有一白狼至前,仰天而号,号讫,衔仲德衣,因渡水。
仲德随之,获济,与睿相及。
渡河至滑台,复为翟辽所留,使为将帅。
积年,仲德欲南归,乃奔太山,辽遣骑追之急,夜行,忽有炬火前导,仲德随之,行百许里,乃免。
晋太元末,徙居彭城。
兄弟名犯晋宣、元二帝讳,并以字称。
睿字元德。
北土重同姓,谓之骨肉,有远来相投者,莫不竭力营赡。
若不至者,以为不义,不为乡里所容。
仲德闻王愉在江南,是太原人,乃往依之。
愉礼之甚薄,因至姑孰投桓玄
范泰,字伯伦,顺阳山阴人也。
祖汪,晋安北将军、徐兖二州刺史。
父宁,豫章太守。
泰初为太学博士,卫将军谢安、骠骑将军会稽王道子二府参军。
荆州刺史王忱,泰外弟也,请为天门太守。
忱嗜酒,醉辄累旬,及醒,则俨然端肃。
泰谓忱曰“酒虽会性,亦所以伤生。
游处以来,常欲有以相戒,当卿沈湎,措言莫由,及今之遇,又无假陈说”忱嗟叹久之,曰“见规者众矣,未有若此者也”或问忱曰“范泰何如谢邈”忱曰“茂度慢”又问“何如殷觊”忱曰“伯通易”忱常有意立功,谓泰曰“今城池既立,军甲亦充,将欲扫除中原,以申宿昔之志。
伯通意锐,当令拥戈前驱。
以君持重,欲相委留事,何如”泰曰“百年逋寇,前贤挫屈者多矣。
功名虽贵,鄙生所不敢谋”会忱病卒。
召泰为骠骑谘议参军,迁中书侍郎。
时会稽王世子元显专权,内外百官请假,不复表闻,唯签元显而已。
泰建言以为非宜,元显不纳。
父忧去职,袭爵阳遂乡侯。
桓玄辅晋,使御史中丞祖台之奏泰及前司徒左长史王准之、辅国将军司马珣之并居丧无礼,泰坐废徙丹徒。
义旗建,国子博士。
司马休之为冠军将军、荆州刺史,以泰为长史、南郡太守。
又除长沙相,散骑常侍,并不拜。
入为黄门郎,御史中丞。
坐议殷祠事谬,白衣领职。
出为东阳太守。
卢循之难,泰预发兵千人,开仓给禀,高祖加泰振武将军。
明年,迁侍中,寻转度支尚书。
时仆射陈郡谢混,后进知名,高祖尝从容问混“泰名辈可以比谁”对曰“王元太一流人也”徙为太常。
初,司徒道规无子,养太祖,及薨,以兄道怜第二子义庆为嗣。
高祖以道规素爱太祖,又令居重。
道规追封南郡公,应以先华容县公赐太祖。
泰议曰“公之友爱,即心过厚。
礼无二嗣,讳宜还本属”从之。
转大司马左长史,右卫将军,加散骑常侍。
复为尚书,常侍如故。
兼司空,与右仆射袁湛授宋公九锡,随军到洛阳。
高祖还彭城,与共登城,泰有足疾,特命乘舆。
泰好酒,不拘小节,通率任心,虽在公坐,不异私室,高祖甚赏爱之。
然拙于为治,故不得在政事之官。
迁护军将军,以公事免。
高祖受命,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
明年,议建国学,以泰领国子祭酒。
泰上表曰:
臣闻风化兴于哲王,教训表于至世。
至说莫先讲习,甚乐必寄朋来。
古人成童入学,易子而教,寻师无远,负粮忘艰,安亲光国,莫不由此。
若能出不由户,则斯道莫从。
是以明诏爰发,已成涣汗,学制既下,远近遵承。
臣之愚怀,少有未达。
今惟新告始,盛业初基,天下改观,有志景慕。
而置生之制,取少停多,开不来之端,非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27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