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约
〔南北朝〕 441 - 513 年
南朝梁吴兴武康人,字休文,南朝史学家、文学家。
沈璞子。
幼遭家难,流寓孤贫,笃志好学,博通群籍,善属文。
仕宋,为安西外兵参军。
齐时,累迁国子祭酒,司徒左长史。
与萧衍、谢朓等同在竟陵王萧子良西邸。
入梁,拥立萧衍(梁武帝)有功,为尚书仆射,迁尚书令,转左光禄大夫。
历仕三代,自负高才,昧于荣利,颇累清谈。
后触怒武帝,受谴,忧惧而卒。
谥隐。
擅诗赋,与谢朓等创“永明体”诗。
提出“声韵八病”之说,有《宋书》,《齐记》、《梁武记》等,均佚。
明人辑有《沈隐侯集》。
张茂度,吴郡吴人,张良后也。
名与高祖讳同,故称字。
良七世孙为长沙太守,始迁于吴。
高祖嘉,曾祖澄,晋光禄大夫。
祖彭祖,广州刺史。
父敞,侍中、尚书、吴国内史。
茂度郡上计吏,主簿,功曹,州命从事史,并不就。
除琅邪王卫军参军,员外散骑侍郎,尚书度支郎,父忧不拜。
服阕,为何无忌镇南参军。
顷之,出补晋安太守,卢循为寇,覆没江州,茂度及建安太守孙蚪之并受其符书,供其调役。
循走,俱坐免官。
复以为始兴相,郡经贼寇,廨宇焚烧,民物凋散,百不存一。
茂度创立城寺,吊死抚伤,收集离散,民户渐复。
在郡一周,征为太尉参军,寻转主簿、扬州治中从事史。
高祖西伐刘毅,茂度居守。
留州事悉委之。
军还,迁中书侍郎。
出为司马休之平西司马、河南太守。
高祖将讨休之,茂度闻知,乘轻船逃下,逢高祖于中路,以为录事参军,太守如故。
江陵平,骠骑将军道怜为荆州,茂度仍为咨议参军,太守如故。
还为扬州别驾从事史。
高祖北伐关洛,复任留州事。
出为使持节、督广交二州诸军事、建武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
绥静百越,岭外安之。
以疾求还,复为道怜司马。
丁继母忧,服阕,除廷尉,转尚书吏部郎。
太祖元嘉元年,出为使持节、督益宁二州梁州之巴西梓潼宕渠南汉中秦州之怀宁安固六郡诸军事、冠军将军、益州刺史。
三年,太祖讨荆州刺史谢晦,诏益州遣军袭江陵,晦已平而军始至白帝。
茂度与晦素善,议者疑其出军迟留,时茂度弟邵为湘州刺史,起兵应大驾,上以邵诚节,故不加罪,被代还京师。
七年,起为廷尉,加奉车都尉,领本州中正。
入为五兵尚书,徙太常。
以脚疾出为义兴太守,加秩中二千石。
上从容谓茂度曰“勿复以西蜀介怀”对曰“臣若不遭陛下之明,墓木拱矣”顷之,解职还家。
征为都官尚书,加散骑常侍,固辞以疾。
就拜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
茂度内足于财,自绝人事,经始本县之华山以为居止,优游野泽,如此者七年。
十八年,除会稽太守。
素有吏能,在郡县,职事甚理。
明年,卒官,时年六十七。
谥曰恭子。
茂度同郡陆仲元者,晋太尉玩曾孙也。
以事用见知,历清资,吏部郎,右卫将军,侍中,吴郡太守。
自玩洎仲元,四世为侍中,时人方之金、张二族。
弟子真,元嘉十年,为海陵太守。
中书舍人狄当为太祖所信委,家在海陵,死还葬,桥路毁坏,不通丧车,县求发民修治,子真不许。
司徒彭城王义康闻而善之,召为国子博士,司徒左西掾,州治中,临海东阳太守。
茂度子演,太子中舍人。
演弟镜,新安太守,皆有盛名,并早卒。
镜弟永
孙处,字季高,会稽永兴人也。
籍注季高,故字行于世。
少任气。
高祖东征孙恩,季高义乐随。
高祖平定京邑,以为振武将军,封新夷县五等侯。
广固之役,先登有功。
卢循之难,于石头捍栅,戍越城、查浦,破贼于新亭。
高祖谓季高曰“此贼行破,应先倾其巢窟,令奔走之日,无所归投,非卿莫能济事”遣季高率众三千,泛海袭番禺。
初,贼不以海道为防,季高至东冲,去城十余里,城内犹未知。
循守战士犹有数千人,城池甚固。
季高先焚舟舰,悉力登岸,会天大雾,四面陵城,即日克拔。
循父嘏、长史孙建之、司马虞尫夫等,轻舟奔始兴。
即分遣振武将军沈田子等讨平始兴、南康、临贺、始安岭表诸郡。
循于左里奔走,而众力犹盛,自岭道还袭广州。
季高距战二十余日,循乃破走,所杀万余人。
追奔至郁林,会病,不得穷讨,循遂得走向交州。
义熙七年四月,季高卒于晋康,时年五十三。
追赠龙骧将军、南海太守,封侯官县侯,食邑千户。
九年,高祖念季高之功,乃表曰“孙季高岭南之勋,已蒙褒赠。
臣更思惟卢循稔恶一纪,据有全域。
若令根本未拔,投奔有所,招合余烬,犹能为虞。
县师远讨,方勤庙算。
而季高泛海万里,投命洪流,波激电迈,指日遄至,遂奄定南海,覆其巢窟,使循进退靡依,轻舟远迸。
曾不旬月,妖凶歼殄。
荡涤之功,实庸为大。
往年所赠,犹为未优。
愚谓宜更赠一州,即其本号,庶令忠勋不湮,劳臣增厉”重赠交州刺史,将军如故。
子宗世卒,子钦公嗣。
钦公卒,子彦祖嗣。
齐受禅,国除。
蒯恩,字道恩,兰陵承人也。
高祖征孙恩,县差为征民,充乙士,使伐马刍。
恩常负大束,兼倍余人,每舍刍于地,叹曰“大丈夫弯弓三石,柰何充马士”高祖闻之,即给器仗,恩大喜。
自征妖贼,常为先登,多斩首级。
既习战阵,胆力过人,诚心忠谨,未尝有过失,甚见爱信。
于娄县战,箭中左目。
从平京城,进定京邑,以宁远将军领幢。
随振武将军道规西讨,虏桓仙客,克偃月叠,遂平江陵。
义熙二年,贼张坚据应城反,恩击破之,封都乡侯。
从伐广固,又有战功。
卢循逼京邑,恩战于查浦,贼退走。
与王仲德等追破循别将范崇民于南陵。
循既走还广州,恩又领千余人随刘藩追徐道覆于始兴,斩之。
迁龙骧将军、兰陵太守。
高祖西征刘毅,恩与王镇恶轻军袭江陵,事在《镇恶传》。
以本官为太尉长兼行参军,领众二千,随益州刺史朱龄石伐蜀。
至彭模,恩所领居前,大战,自朝至日昃,勇气益奋,贼破走。
进平成都,擢为行参军,改封北至县五等男。
高祖伐司马休之及鲁宗之,恩与建威
刘怀肃,彭城人,高祖从母兄也。
家世贫窭,而躬耕好学。
初为刘敬宣宁朔府司马,东征孙恩,有战功,又为龙骧司马、费令。
闻高祖起义,弃县来奔。
京邑平定,振武将军道规追桓玄,以怀肃为司马。
玄留何澹之、郭铨等戍桑落洲,进击破之。
颍川太守刘统平,除高平太守。
玄既死,从子振大破义军于杨林,义军退寻阳。
怀肃与江夏相张畅之攻澹之于西塞,破之。
伪镇东将军冯该戍夏口东岸,孟山图据鲁山城,桓仙客守偃月垒,皆连壁相望。
怀肃与道规攻之,躬擐甲胄,陷二城,冯该走石城,生擒仙客。
义熙元年正月,振败走,道规遣怀肃平石城,斩冯该及其子山靖。
三月,桓振复袭江陵,荆州刺史司马休之出奔,怀肃自云杜驰赴,日夜兼行,七日而至。
振勒兵三万,旗帜蔽野,跃马横矛,躬自突陈。
流矢伤怀肃额,众惧欲奔,怀肃瞋目奋战,士气益壮。
于是士卒争先,临阵斩振首。
江陵既平,休之反镇,执怀肃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伪辅国将军符嗣、马孙、伪龙骧将军金符青、乐志等屯结江夏,怀肃又讨之,枭乐志等。
道规加怀肃督江夏九郡,权镇夏口。
除通直郎。
仍为辅国将军、淮南历阳二郡太守。
二年,又领刘毅抚军司马,军、郡如故。
以义功封东兴县侯,食邑千户。
其冬,桓石绥、司马国璠、陈袭于胡桃山聚众为寇,怀肃率步骑讨破之。
江淮间群蛮及桓氏余党为乱,自请出讨,既行失旨,毅上表免怀肃官。
三年,卒,时年四十一。
追赠左将军。
无子,弟怀慎以子蔚祖嗣封,官至江夏内史。
蔚祖卒,子道存嗣。
太祖元嘉末,为太尉江夏王义恭咨议参军。
世祖伐元凶,义军至新亭,道存出奔,元凶杀其母以徇。
前废帝景和中,为义恭太宰从事中郎。
义恭败,以党与下狱死。
怀肃次弟怀敬,涩讷无才能。
初,高祖产而皇妣殂,孝皇帝贫薄,无由得乳人,议欲不举高祖。
高祖从母生怀敬,未期,乃断怀敬乳,而自养高祖。
高祖以旧恩,怀敬累见宠授,至会稽太守,尚书,金紫光禄大夫。
怀敬子真道,为钱唐令。
元嘉十三年,东土饥,上遣扬州治中从事史沈演之巡行在所,演之上表曰“宰邑辅政,必其简惠成能。
莅职阐治,务以利民著绩。
故王奂见纪于前,叔卿流称于后。
窃见钱唐令刘真道、余杭令刘道锡,皆奉公恤民,恪勤匪懈,百姓称咏,讼诉希简。
又剪荡凶非,屡能擒获。
灾水之初,余杭高堤崩溃,洪流迅激,势不可量。
道锡躬先吏民,亲执板筑,塘既还立,县邑获全。
经历诸县,访核名实,并为二邦之首最,治民之良宰”上嘉之,各赐谷千斛,以真道为步兵校尉。
十四年,出为梁、南秦二
羊欣,字敬元,泰山南城人也。
曾祖忱,晋徐州刺史。
祖权,黄门郎。
父不疑,桂阳太守。
欣少靖默,无竞于人,美言笑,善容止。
泛览经籍,尤长隶书。
不疑初为乌程令,欣时年十二,时王献之为吴兴太守,甚知爱之。
献之尝夏月入县,欣著新绢裙昼寝,献之书裙数幅而去。
欣本工书,因此弥善。
起家辅国参军,府解还家。
隆安中,朝廷渐乱,欣优游私门,不复进仕。
会稽王世子元显每使欣书,常辞不奉命,元显怒,乃以为其后军府舍人。
此职本用寒人,欣意貌恬然,不以高卑见色,论者称焉。
欣尝诣领军将军谢混,混拂席改服,然后见之。
时混族子灵运在坐,退告族兄瞻曰“望蔡见羊欣,遂易衣改席”欣由此益知名。
桓玄辅政,领平西将军,以欣为平西参军,仍转主簿,参预机要。
欣欲自疏,时漏密事,玄觉其此意,愈重之,以为楚台殿中郎。
谓曰“尚书政事之本,殿中礼乐所出。
卿昔处股肱,方此为轻也”欣拜职少日,称病自免,屏居里巷,十余年不出。
义熙中,弟徽被遇于高祖,高祖谓咨议参军郑鲜之曰“羊徽一时美器,世论犹在兄后,恨不识之”即板欣补右将军刘藩司马,转长史,中军将军道怜谘议参军。
出为新安太守。
在郡四年,简惠著称。
除临川王义庆辅国长史,庐陵王义真车骑谘议参军,并不就。
太祖重之,以为新安太守,前后凡十三年,游玩山水,甚得适性。
转在义兴,非其好也。
顷之,又称病笃自免归。
除中散大夫。
素好黄老,常手自书章,有病不服药,饮符水而已。
兼善医术,撰《药方》十卷。
欣以不堪拜伏,辞不朝觐,高祖、太祖并恨不识之。
自非寻省近亲,不妄行诣,行必由城外,未尝入六关。
元嘉十九年,卒,时年七十三。
子俊,早卒。
弟徽,字敬猷,世誉多欣。
高祖镇京口,以为记室参军掌事。
八年,迁中书郎,直西省。
后为太祖西中郎长史、河东太守。
子瞻,元嘉末为世祖南中郎长史、寻阳太守,卒官。
张敷,字景胤,吴郡人,吴兴太守邵子也。
生而母没。
年数岁,问母所在,家人告以死生之分,敷虽童蒙,便有思慕之色。
年十许岁,求母遗物,而散施已尽,唯得一画扇,乃缄录之,每至感思,辄开笥流涕。
见从母,常悲感哽咽。
性整贵,风韵甚高,好读玄书,兼属文论,少有盛名。
高祖见而爱之,以为世子中军参军,数见接引。
永初初,迁秘书郎。
尝在省直,中书令傅亮贵宿权要,闻其好学,过候之。
敷卧不即起,亮怪而去。
父邵为湘州,去官侍从。
太祖版为西中郎参军。
元嘉初,为员外散骑侍郎,秘书丞。
江夏王义恭镇江陵,以为抚军功曹,转记室参军。
时义恭
臧焘,字德仁,东莞莒人,武敬皇后兄也。
少好学,善《三礼》,贫约自立,操行为乡里所称。
晋孝武帝太元中,卫将军谢安始立国学,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举焘为助教。
孝武帝追崇庶祖母宣太后,议者或谓宜配食中宗。
焘议曰“《阳秋》,之义,母以子贵,故仲子、成风,咸称夫人。
《经》云考仲子之宫。
若配食惠庙,则宫无缘别筑。
前汉孝文、孝昭太后,并系子为号,祭于寝园,不配于高祖、孝武之庙。
后汉和帝之母曰恭怀皇后,安帝祖母曰敬隐皇后,顺帝之母曰恭愍皇后,虽不系子为号,亦祭於陵寝。
不配章、安二帝。
此则二汉虽有太后、皇后之异,至于并不配食,义同《阳秋》。
唯光武追废吕后,故以薄后配高祖庙。
又卫后既废,霍光追尊李夫人为皇后,配孝武庙,此非母以子贵之例,直以高、武二庙无配故耳。
夫汉立寝於陵,自是晋制所异。
谓宜远准《阳秋》考宫之义,近摹二汉不配之典。
尊号既正,则罔极之情申,别建寝庙,则严祢之义显,系子为称,兼明母贵之所由,一举而允三义,固哲王之高致也”议者从之。
顷之,去官。
以母老家贫,与弟熹俱弃人事,躬耕自业,约己养亲者十余载。
父母丧亡,居丧六年,以毁瘠著称。
服阕,除临沂令。
义旗建,为太学博士,参右将军何无忌军事,随府转镇南参军。
高祖镇京口,与焘书曰“顷学尚废弛,后进颓业,衡门之内,清风辍响。
良由戎车屡警,礼乐中息,浮夫恣志,情与事染,岂可不敷崇坟籍,敦厉风尚。
此境人士,子侄如林,明发搜访,想闻令轨。
然荆玉含宝,要俟开莹,幽兰怀馨,事资扇发,独习寡悟,义著周典。
今经师不远,而赴业无闻,非唯志学者鲜,或是劝诱未至邪。
想复弘之”参高祖中军军事,入补尚书度支郎,改掌祠部。
袭封高陵亭侯。
时太庙鸱尾灾,焘谓著作郎徐广曰“昔孔子在齐,闻鲁庙灾,曰必桓、僖也。
今征西、京兆四府君,宜在毁落,而犹列庙飨,此其征乎”乃上议曰“臣闻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将营宫室,宗庙为首。
古先哲王,莫不致肃恭之诚心,尽崇严乎祖考,然后能流淳化于四海,通幽感于神明。
固宜详废兴于古典,循情礼以求中者也。
礼,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而七。
自考庙以至祖考五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有二祧,享尝乃止。
去祧为坛,去坛为墠,有祷然后祭之。
此宗庙之次,亲疏之序也。
郑玄以为祧者文王、武王之庙,王肃以为五世六世之祖。
寻去祧之言,则祧非文、武之庙矣。
文、武周之祖宗,何云去祧为坛乎。
明远庙为祧者,无服之祖也。
又远庙则有享尝之礼,去祧则有坛墠之殊,明世远者,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55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