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
〔唐〕 649 - 675 年
王勃,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也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齊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冠。
若夫桂洲含潤,松崖秘液
繞江曲之寒沙,抱岩幽之古石,汎回塘而積翠縈修樹而凝碧,契山客之奇情,諧野人之妙適
及其瑤房有寂,瓊室無光,霏微君子之砌,蔓延君侯之堂
引浮青而泛露,散輕綠而承霜,起金鈿之舊感,驚玉箸之新行
若夫弱質綿幕,纖滋布
措形不用之境,托跡無人之路
望夷險而齊歸,在高深而委遇
惟愛憎之未染,何悲歡之詭赴?宜其背陽就陰,違喧處靜,不根不蒂,無華無影
恥桃李之暫芳,笑蘭桂之非永
故順時而不競,每乘幽而自整
人間齷齪,抱風雲者幾人?庶俗紛紜,得英奇者何有?烟霞召我,相望道術之門;文酒起予,放浪沈潛之地
少畱逸客,塞雁飛鳴
北斗橫而天地秋,西金用而風露降
幽居少事,野性多閑,登石岸而鋪筵,坐沙場而列席
琳琅觸目,朗月清風之俊人;珠玉在傍,鸞鳳虬龍之君子
汀洲地遠,波濤濺日月之輝;人野路殊,原隰擁神僊之氣
平郊樹直,曲浦蓮肥;隱士泥清,僊人水綠
越林亭而極望,生死都捐;出宇宙以長懷,心靈若喪
悲夫!秋者愁也
酌濁酒以蕩幽襟,志之所之;用清文而銷積恨,我之懷矣
能無情乎?
【其一】
早是他鄉值早秋,江亭明月帶江流
已覺逝川傷別念,復看津樹隱離舟
【其二】
歸舟歸騎儼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誰謂波瀾纔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即雲深山大澤,龍蛇爲得性之場;廣漢巨川,珠貝是有殊之地
豈徒茂林修竹,王右軍山陰之蘭亭;流水長堤,石季倫河陽之梓澤?
下官天性任真,直言淳樸
拙容陋質,眇小之丈夫;蹇步窮途,坎壈之君子
文史足用,不讀非道之書;氣調不羈,未被可人之目
潁川人物,有荀家兄弟之風;漢代英奇,守陳氏門宗之德
樂天知命,一十九年;負笈從師,二千餘裏
有宏農公者,日下無雙,風流第一
仁崖知宇,照臨明日月之輝;廣度沖襟,磊落壓乾坤之氣
王夷甫之瑤林瓊樹,直出風塵;嵇叔夜之龍章鳳姿,混同人野
雄談逸辯,吐滿腹之精神;達學奇才,抱填胸之文籍
簪裾見屈,輕脫履於西陽;山水來遊,重橫琴於南澗
百年奇表,開壯志於同明;千里心期,得神交於下走
山人對興,即是桃花之源;隱士相逢,不異菖蒲之澗
黃精野饌,赤石神脂
玉案金盤,徵石髓於蛟龍之窟;山樽野酌,求玉液於蓬萊之峯
溪橫燕尾,巖豎龍頭
鍛野老之真珠,掛幽人之明鏡
山腰半折,溜王烈之香膏;洞口橫開,滴嚴遵之芳乳
藤牽赤絮,南方之物產可知;粉漬青田,外域之謠風在即
人高調遠,地爽氣清
抱玉策而登高,出瓊林而更遠
漢家二百所之都郭,宮殿平看;秦樹四十郡之封畿,山河坐見
班孟堅騁兩京雄筆,以爲天地之奧區;張平子奮一代宏才,以爲帝王之神麗
珠城隱隱,闌干象北斗之宮;清渭澄澄,滉漾即天河之水
長鬆茂柏,鑽宇宙而頓風雲;大壑橫溪,吐江河而懸日月
鳳凰神嶽,起煙霧而當軒;鸚鵡春泉,雜風花而滿谷
望平原,蔭叢薄
山情放曠,即滄浪之水清;野氣蕭條,即崆峒之人智
搖頭坐唱,頓足起舞
風塵灑落,直上天池九萬里;邱墟雄壯,傍吞少華五千仞
裁二儀爲輿蓋,倚八荒爲戶牖
榮者吾不知其榮,美者吾不知其美
下官以詞峯直上,振筆札而前驅;高明以翰苑橫開,列文章於後殿
情興未已,即令樽中酒空;彩筆未窮,須使山中兔盡
八卦大演論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以爲分太極者兩儀也,分四象者八卦也,成八卦者十六將也,司八卦者十二月也,分十六將者三十二候也,分十二月者二十四氣也,分三十二候者六十四卦也,司二十四氣者三十六旬也
進退於三百六十六日,屈伸於三百八十四爻
往來飛伏之理盡矣
孤虛消息之端極矣
三才之道,不可不及也;五行之義,不能復過也
翕之以幽明,張之以寒暑,會之以生死,申之以去就
禍福生焉,吉凶著焉;成敗行焉,逆順興焉
賢者識其大者、遠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近者
奉之者則順,背之者則愆,圓立者稱聖,偏據者號賢
嘗試論之曰:三才者,易之門戶也;八卦者,易之徑路也
引而伸之,終於六十四卦,天下之能事畢矣
陳而別之,極於三百八十四爻,天下之微理罄矣
夫陰陽之道,一向一背;天地之道,一升一降
故明暗相隨,寒暑相因,剛柔相形,高下相傾,動靜相乘,出入相藉
泯之者神也,形之者道也
可以一理徵也,可以一端驗也
故天尊則地卑矣,水溼則火燥矣,山盈則澤虛矣,雷動則風適矣
是以天下有風,可以後矣;則地中有雷,可以復矣
天下有山,可以遁矣;則地上於澤,可以臨矣
天地不交,可以否矣;則天地既交,可以泰矣
風行地上,可以觀矣;則雷行天上,可以大壯矣
山附地上,可以剝矣;則火附天上,可以大有矣
風行水上,可謂渙矣;則水在地上,可以比矣
雷出地奮,可以豫矣;則風行天上,可以小畜矣
雷之與水,可作解矣;則風之與火,可以家人矣
雷在風上,可以恆矣;則風在雷上,可以益矣
風在地下,可以升矣;則雷在天下,可以無妄矣
風在水下,可以井矣;則雷在火下,可以噬嗑矣
風在澤下,可謂大過矣;則雷在山下,可爲頤矣
雷在澤下,可以隨矣;則風在山下,可爲蠱矣
澤上有水,可爲節矣;則山上有火,可爲旅矣
雷在水下,可爲屯矣;則風在火下,可爲鼎矣
水在火上,可爲既濟矣;則火在水上,可爲未濟矣
澤中有火,可以革矣;則山下有水,可爲蒙矣
火在地下,可以明夷矣;則水在天下,可爲訟矣
地下有水,可爲師矣;則山下有火,可爲賁矣
澤上於天,可爲矣;則澤下有水,可爲困矣
山下有天,可以爲大畜矣;則澤下有地,可以爲萃矣
山在澤上,可爲損矣;則澤在山上,可爲鹹矣
澤上有火,可爲暌矣;則山上有水,可爲蹇矣
上天下澤,可爲履矣;則地下有山,可爲謙矣
澤上有風,可爲中孚矣;則山上有雷,可爲小過矣
山上有風,可爲漸矣;則澤上有雷,可以歸妹矣
此天地以對成之義,陰陽反合之理
故卦相次,則反爻以成義,易之八卦是也
八八相生,則錯卦以與理,因而重之是也
故聖人之道,可縱焉,可橫焉,可合焉,可離焉
逆而陳之,未縢逆焉;順而別之,未嘗順焉
三畫以變,雖天地之數,可無韜也
九六相推,雖萬二千五百之浩蕩,不能逾於三百八十四
三百八十四之糾紛,不能逾於六十四
重之以六十四,不能過於八卦
張之於八卦,不能過四象
紀之兩儀,兩儀之理達,而太極得矣
故古往今來,寒進暑退,死生亂動,是非滕結,未嘗非兩儀也
而未嘗離太極也
故曰有寒有暑,則兩儀不廢也;無思無爲,則太極未嘗遠也
見之則兩儀,忘之則太極
夫然,故不捨二求一,未嘗離動以求靜,未嘗離動以達靜也
有可有不可,非聖人之謂也;無可無不可,是夫子之心也
然天下之理,不可窮也;天下之性,不可盡也
有窮盡之地者,其唯聖心乎?有窮盡之路者,其唯聖言乎?故據滄海而觀衆水,則江河之會歸可見也;登泰山而覽羣嶽,則岡巒之本末可知也
是以貞一德之極,權六爻之變,振三才之柄,尋萬方之動,又何往而不通乎?又何疑而不釋乎?故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者義之本也,非聖人孰能正之哉?若抑末執本,研精覃思,非聖人之書,則不讀也;非聖人之言,則不取也
庶幾乎神明之德可通乎?萬物之情可類乎?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君子可不務乎哉?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1.90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