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因秦官置丞相、太尉。
武帝罷太尉,不置。
久之,置大司馬而以爲大將軍之冠。
成帝復罷丞相、御史大夫,而取周官六卿、司徒、司空之名,配大司馬以備三公,而鹹加「大」稱。
後漢建武二十七年,復改大司馬爲太尉,而司徒、司空並去「大」字,自後歷代因之。
政和中,始盡遵周官,置少師、少傅、少保爲三孤,太師、太傅、太保爲三公,而以太尉爲武官,禮秩同二府,大略如昔之宣徽使,而不以授文臣,而必以冠節度使爲異耳。
唐開元中,始聚書集賢院,置學士、直學士、直院總之。
又置大學士,以寵宰相,自是不廢。
其後又置弘文官,亦以宰相爲大學士。
本朝避宣祖諱,易爲昭文,然必次相遷首相始得之。
其後惟王章惠隨、龐莊敏籍、韓獻肅絛旨初拜直除昭文,故王岐公行獻肅制詞,有曰「度越往制,何愛隆名之私」者,蓋謂是也。
文臣籤書樞密院,始於右元懿,初稱樞密直學士籤書樞密院事,竟以本院學士而籤書院事而已。
至張公齊賢、王公沔皆直以諫議大夫爲之,不復帶學士,自是不復除。
至熙寧八年,曾公孝寬始復自龍圖閣直學士起居舍人、樞密都承旨,拜樞密直學士、籤書樞密院事,而不遷官、不賜球文帶。
未幾,以憂去位,至服闋,乃以端明殿學士判司農寺。
元右三年,趙公瞻自中散大夫戶部侍郎;六年,王公巖叟自左朝奉郎、龍圖閣待制、權知開封府;七年,劉公奉世自左朝請大夫、寶文閣待制、權戶部尚書,皆拜樞密直學士、籤書樞密院事,不遷官。
趙公明年乃遷中大夫、同知樞密院事,王、劉二公至罷皆除端明殿學士。
是四公於從班中資品尚淺,而躐遷執政,故有是命,蓋不盡以執政之禮畀之。
而必帶樞密直學士者,正用石元懿故事也。
紹聖以還,又復除。
淵聖受禪之初,亟擢宮僚耿南仲爲執政,而西府適無闕員,故復自徽猷閣直學士、太子詹事拜籤書。
未幾,復欲命一執政使虜,而在位者皆不可遣,遽以兵部尚書路公允迪爲籤書而行。
先是樞密直學士已廢不置,改爲述古殿直學士,故二公皆超拜資政殿學士。
雖籤書帶職猶用故事,而非本意矣。
自是遂相踵成例,凡籤書者必帶端明資政之職。
至六曹尚書、翰林學士皆執政之亞,逕遷同知可也。
然初拜亦必爲籤書而帶學士職,疑非是。
武臣籤書樞密院,始於楊守一。
端拱元年,自內客省使、宣徽北院使爲之;二年,張遜自鹽鐵使,亦以宣徽北院使爲之;景德三年,韓崇訓自樞密都承旨、四方館使,以檢校太傅爲之;同時,馬正惠公知節自樞密都承旨、東上閣門使,以檢校太保爲之;天喜三年,曹武穆公瑋自華州觀察使鄜
武帝罷太尉,不置。
久之,置大司馬而以爲大將軍之冠。
成帝復罷丞相、御史大夫,而取周官六卿、司徒、司空之名,配大司馬以備三公,而鹹加「大」稱。
後漢建武二十七年,復改大司馬爲太尉,而司徒、司空並去「大」字,自後歷代因之。
政和中,始盡遵周官,置少師、少傅、少保爲三孤,太師、太傅、太保爲三公,而以太尉爲武官,禮秩同二府,大略如昔之宣徽使,而不以授文臣,而必以冠節度使爲異耳。
唐開元中,始聚書集賢院,置學士、直學士、直院總之。
又置大學士,以寵宰相,自是不廢。
其後又置弘文官,亦以宰相爲大學士。
本朝避宣祖諱,易爲昭文,然必次相遷首相始得之。
其後惟王章惠隨、龐莊敏籍、韓獻肅絛旨初拜直除昭文,故王岐公行獻肅制詞,有曰「度越往制,何愛隆名之私」者,蓋謂是也。
文臣籤書樞密院,始於右元懿,初稱樞密直學士籤書樞密院事,竟以本院學士而籤書院事而已。
至張公齊賢、王公沔皆直以諫議大夫爲之,不復帶學士,自是不復除。
至熙寧八年,曾公孝寬始復自龍圖閣直學士起居舍人、樞密都承旨,拜樞密直學士、籤書樞密院事,而不遷官、不賜球文帶。
未幾,以憂去位,至服闋,乃以端明殿學士判司農寺。
元右三年,趙公瞻自中散大夫戶部侍郎;六年,王公巖叟自左朝奉郎、龍圖閣待制、權知開封府;七年,劉公奉世自左朝請大夫、寶文閣待制、權戶部尚書,皆拜樞密直學士、籤書樞密院事,不遷官。
趙公明年乃遷中大夫、同知樞密院事,王、劉二公至罷皆除端明殿學士。
是四公於從班中資品尚淺,而躐遷執政,故有是命,蓋不盡以執政之禮畀之。
而必帶樞密直學士者,正用石元懿故事也。
紹聖以還,又復除。
淵聖受禪之初,亟擢宮僚耿南仲爲執政,而西府適無闕員,故復自徽猷閣直學士、太子詹事拜籤書。
未幾,復欲命一執政使虜,而在位者皆不可遣,遽以兵部尚書路公允迪爲籤書而行。
先是樞密直學士已廢不置,改爲述古殿直學士,故二公皆超拜資政殿學士。
雖籤書帶職猶用故事,而非本意矣。
自是遂相踵成例,凡籤書者必帶端明資政之職。
至六曹尚書、翰林學士皆執政之亞,逕遷同知可也。
然初拜亦必爲籤書而帶學士職,疑非是。
武臣籤書樞密院,始於楊守一。
端拱元年,自內客省使、宣徽北院使爲之;二年,張遜自鹽鐵使,亦以宣徽北院使爲之;景德三年,韓崇訓自樞密都承旨、四方館使,以檢校太傅爲之;同時,馬正惠公知節自樞密都承旨、東上閣門使,以檢校太保爲之;天喜三年,曹武穆公瑋自華州觀察使鄜
黃帝問曰:六化六變,勝復淫治,甘苦辛鹹酸淡先後,餘知之矣。
夫五運之化,或從天氣,或逆天氣,或從天氣而逆地氣,或從地氣而逆天氣,或相得,或不相得,餘未能明其事。
欲通天之紀,從地之理,和其運,調其化,使上下合德,無相奪倫,天地升降,不失其宜,五運宣行,勿乖其政,調之正味,從逆奈何?
岐伯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此天地之綱紀,變化之淵源,非聖帝孰能窮其至理歟!臣雖不敏,請陳其道,令終不滅,久而不易。
帝曰:願夫子推而次之,從其類序,分其部主,別其宗司,昭其氣數,明其正化,可得聞乎?
岐伯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氣,金木水火土運行之數,寒暑燥溼風火臨御之化,則天道可見,民氣可調,陰陽卷舒,近而無惑,數之可數者,請遂言之。
帝曰:太陽之政奈何?
岐伯曰:辰戌之紀也。
太陽,太角,太陰。
壬辰,壬戌。
其運風,其化鳴紊啓拆,其變振拉摧拔,其病眩、掉、目瞑。
太角(初正)、少徵、太宮、少商、太羽(終)。
太陽,太徵,太陰。
戊辰,戊戌,同正徵。
其運熱,其化暄暑鬱燠,其變炎烈沸騰,其病熱鬱。
太徵、少宮、太商、少羽(終)、少角(初)。
太陽,太宮,太陰。
甲辰歲會(同天符),甲戌歲會(同天符)。
其運陰埃,其化柔潤重澤,其變震驚飄驟,其病溼、下重。
太宮、少商、太羽(終)、太角(初)、少徵。
太陽,太商,太陰。
庚辰,庚戌。
其運涼,其化霧露蕭飋,其變肅殺凋零,其病燥、背瞀、胷滿。
太商、少羽(終)、少角(初)、太徵、少宮。
太陽,太羽,太陰。
丙辰天符,丙戌天符。
其運寒,其化凝慘凜冽,其變冰雪霜雹,其病大寒留於溪谷。
太羽(終)、太角(初)、少徵、太宮、少商。
凡此太陽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先天,天氣肅,地氣靜,寒臨太虛,陽氣不令,水土合德,上應辰星、鎮星。
其谷玄、黅,其政肅,其令徐。
寒政大舉,澤無陽焰,則火發待時。
少陽中治,時雨乃涯,止極雨散,還於太陰,雲朝北極,溼化乃布,澤流萬物,寒敷於上,雷動於下,寒溼之氣,持於氣交。
民病寒溼,發肌肉萎、足痿不收、濡瀉、血溢。
初之氣,地氣遷,氣乃大溫,草乃早榮,民乃厲,溫病乃作,身熱、頭痛、嘔吐、肌腠瘡瘍。
二之氣,大涼反至,民乃慘,草乃遇寒,火氣遂抑。
民病氣鬱中滿,寒乃始。
三之氣,天政布,寒氣行,雨乃降。
民病寒,反熱中、癰疽、注下、心熱、瞀悶,不治者死。
四之氣,風溼交爭,風化爲雨,乃長,乃化,乃成。
民病大熱,少氣、肌肉萎、足痿、注下、赤白。
五之氣,陽復化,草乃長,乃化,乃
夫五運之化,或從天氣,或逆天氣,或從天氣而逆地氣,或從地氣而逆天氣,或相得,或不相得,餘未能明其事。
欲通天之紀,從地之理,和其運,調其化,使上下合德,無相奪倫,天地升降,不失其宜,五運宣行,勿乖其政,調之正味,從逆奈何?
岐伯稽首再拜對曰:昭乎哉問也!此天地之綱紀,變化之淵源,非聖帝孰能窮其至理歟!臣雖不敏,請陳其道,令終不滅,久而不易。
帝曰:願夫子推而次之,從其類序,分其部主,別其宗司,昭其氣數,明其正化,可得聞乎?
岐伯曰:先立其年以明其氣,金木水火土運行之數,寒暑燥溼風火臨御之化,則天道可見,民氣可調,陰陽卷舒,近而無惑,數之可數者,請遂言之。
帝曰:太陽之政奈何?
岐伯曰:辰戌之紀也。
太陽,太角,太陰。
壬辰,壬戌。
其運風,其化鳴紊啓拆,其變振拉摧拔,其病眩、掉、目瞑。
太角(初正)、少徵、太宮、少商、太羽(終)。
太陽,太徵,太陰。
戊辰,戊戌,同正徵。
其運熱,其化暄暑鬱燠,其變炎烈沸騰,其病熱鬱。
太徵、少宮、太商、少羽(終)、少角(初)。
太陽,太宮,太陰。
甲辰歲會(同天符),甲戌歲會(同天符)。
其運陰埃,其化柔潤重澤,其變震驚飄驟,其病溼、下重。
太宮、少商、太羽(終)、太角(初)、少徵。
太陽,太商,太陰。
庚辰,庚戌。
其運涼,其化霧露蕭飋,其變肅殺凋零,其病燥、背瞀、胷滿。
太商、少羽(終)、少角(初)、太徵、少宮。
太陽,太羽,太陰。
丙辰天符,丙戌天符。
其運寒,其化凝慘凜冽,其變冰雪霜雹,其病大寒留於溪谷。
太羽(終)、太角(初)、少徵、太宮、少商。
凡此太陽司天之政,氣化運行先天,天氣肅,地氣靜,寒臨太虛,陽氣不令,水土合德,上應辰星、鎮星。
其谷玄、黅,其政肅,其令徐。
寒政大舉,澤無陽焰,則火發待時。
少陽中治,時雨乃涯,止極雨散,還於太陰,雲朝北極,溼化乃布,澤流萬物,寒敷於上,雷動於下,寒溼之氣,持於氣交。
民病寒溼,發肌肉萎、足痿不收、濡瀉、血溢。
初之氣,地氣遷,氣乃大溫,草乃早榮,民乃厲,溫病乃作,身熱、頭痛、嘔吐、肌腠瘡瘍。
二之氣,大涼反至,民乃慘,草乃遇寒,火氣遂抑。
民病氣鬱中滿,寒乃始。
三之氣,天政布,寒氣行,雨乃降。
民病寒,反熱中、癰疽、注下、心熱、瞀悶,不治者死。
四之氣,風溼交爭,風化爲雨,乃長,乃化,乃成。
民病大熱,少氣、肌肉萎、足痿、注下、赤白。
五之氣,陽復化,草乃長,乃化,乃
起強圉協洽,盡昭陽赤奮若,凡七年。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公元前七四年)
春,二月,詔減口賦錢什三。
夏,四月,癸來,帝崩於未央宮;無嗣。
時武帝子獨有廣陵王胥,大將軍光與羣臣議所立,鹹持廣陵王。
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光內不自安。
朗有上書言:“周太王廢太伯立王季,文王舍伯邑考立武王,唯在所宜,雖廢長立少可也。
廣陵王不可以承宗嗣。
”言合光意。
光以其書示丞相敞等,擢郎爲九江太守。
即日承皇后詔,遣行大鴻臚事少府樂成、宗正德、光祿大夫吉、中郎將利漢,迎昌邑王賀,乘七乘傳詣長安邸。
光又白皇后,徒右將軍安世爲車騎將軍。
賀,昌邑哀王之子也,在國素狂縱,動作無節。
武帝之喪,賀遊獵不止。
嘗遊方與,不半日馳二百里。
中尉琅邪王吉上疏諫曰:“大王不好書術而樂逸遊,馮式撙街,馳騁不止,口倦虖叱吒,手苦於棰轡,身勞虖車輿,朝則冒霧露,晝則被塵埃,夏則爲大暑之所暴炙,冬則爲風寒之所匽薄,數以耎脆之玉體犯勤勞之煩毒,非所以全壽命之宗也,又非所以進仁義之隆也。
夫廣廈之下,細旃之上,明師居前,勤誦在後,上論唐、虞之際,下及殷、周之盛,考仁聖之風,習治國之道,欣欣焉發憤忘食,日新厥德,其樂豈街橛之間哉!休則俛仰屈伸以利形,進退步趨以實下,吸新吐故以練臧,專意積精以適神,於以養生,豈不長哉!大王誠留意如此,則心有堯、舜之志,體有喬、鬆之壽,美聲廣譽,登而上聞,則福祿其臻而社稷安矣。
皇帝仁聖,至今思慕未怠,於宮館、囿池、戈獵之樂未有所幸,大王宜夙夜念此以承聖意。
諸侯骨肉,莫親大王,大王於屬則子也,於位則臣也,一身而二任之責加焉。
恩愛行義,纖介有不具者,於以上聞,非饗國之福也。
”王乃下令曰:“寡人造行不能無惰,中尉其忠,數輔吾過。
”使謁者千秋賜中尉牛肉五百斤,酒五石,脯五束。
其後復放縱自若。
郎中令山陽龔遂,忠厚剛毅,有大節,內諫爭於王,外責傅相,引經義,陳禍福,至於涕泣,蹇蹇亡已,面刺王過。
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王嘗久與騶奴、宰人遊戲飲食,賞賜無度,遂入見王,涕泣膝行,左右侍御皆出涕。
王曰:“郎中令何爲哭?”遂曰:“臣痛社稷危也!願賜清閒,竭愚!”王闢左右。
遂曰:“大王知膠西王所以爲無道亡乎?”王曰:“不知也。
”曰:“臣聞膠西王有諛臣侯得,王所爲似於桀、紂也,得以爲堯、舜也。
王說其諂諛,常與寢處,唯得所言,以至於是。
今大王親近羣小,漸漬邪惡所習,存亡之機,不可不慎也!臣請選郎通經有行義
孝昭皇帝下元平元年(丁未,公元前七四年)
春,二月,詔減口賦錢什三。
夏,四月,癸來,帝崩於未央宮;無嗣。
時武帝子獨有廣陵王胥,大將軍光與羣臣議所立,鹹持廣陵王。
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光內不自安。
朗有上書言:“周太王廢太伯立王季,文王舍伯邑考立武王,唯在所宜,雖廢長立少可也。
廣陵王不可以承宗嗣。
”言合光意。
光以其書示丞相敞等,擢郎爲九江太守。
即日承皇后詔,遣行大鴻臚事少府樂成、宗正德、光祿大夫吉、中郎將利漢,迎昌邑王賀,乘七乘傳詣長安邸。
光又白皇后,徒右將軍安世爲車騎將軍。
賀,昌邑哀王之子也,在國素狂縱,動作無節。
武帝之喪,賀遊獵不止。
嘗遊方與,不半日馳二百里。
中尉琅邪王吉上疏諫曰:“大王不好書術而樂逸遊,馮式撙街,馳騁不止,口倦虖叱吒,手苦於棰轡,身勞虖車輿,朝則冒霧露,晝則被塵埃,夏則爲大暑之所暴炙,冬則爲風寒之所匽薄,數以耎脆之玉體犯勤勞之煩毒,非所以全壽命之宗也,又非所以進仁義之隆也。
夫廣廈之下,細旃之上,明師居前,勤誦在後,上論唐、虞之際,下及殷、周之盛,考仁聖之風,習治國之道,欣欣焉發憤忘食,日新厥德,其樂豈街橛之間哉!休則俛仰屈伸以利形,進退步趨以實下,吸新吐故以練臧,專意積精以適神,於以養生,豈不長哉!大王誠留意如此,則心有堯、舜之志,體有喬、鬆之壽,美聲廣譽,登而上聞,則福祿其臻而社稷安矣。
皇帝仁聖,至今思慕未怠,於宮館、囿池、戈獵之樂未有所幸,大王宜夙夜念此以承聖意。
諸侯骨肉,莫親大王,大王於屬則子也,於位則臣也,一身而二任之責加焉。
恩愛行義,纖介有不具者,於以上聞,非饗國之福也。
”王乃下令曰:“寡人造行不能無惰,中尉其忠,數輔吾過。
”使謁者千秋賜中尉牛肉五百斤,酒五石,脯五束。
其後復放縱自若。
郎中令山陽龔遂,忠厚剛毅,有大節,內諫爭於王,外責傅相,引經義,陳禍福,至於涕泣,蹇蹇亡已,面刺王過。
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王嘗久與騶奴、宰人遊戲飲食,賞賜無度,遂入見王,涕泣膝行,左右侍御皆出涕。
王曰:“郎中令何爲哭?”遂曰:“臣痛社稷危也!願賜清閒,竭愚!”王闢左右。
遂曰:“大王知膠西王所以爲無道亡乎?”王曰:“不知也。
”曰:“臣聞膠西王有諛臣侯得,王所爲似於桀、紂也,得以爲堯、舜也。
王說其諂諛,常與寢處,唯得所言,以至於是。
今大王親近羣小,漸漬邪惡所習,存亡之機,不可不慎也!臣請選郎通經有行義
起閼逢攝提格,盡屠維協洽,凡六年。
中宗孝宣皇帝上之下地節三年(甲寅,公元前六七年)
春,三月,詔曰:“蓋聞有功不賞,有罪不誅,雖唐、虞不能以化天下。
今膠東相王成,勞來不怠,流民自佔八萬餘口,治有異等之效。
其賜成爵關內侯,秩中二千石。
”未及徵用,會病卒官。
後詔使丞相、御史問郡、國上計長史、守丞以政令得失。
或對言:“前膠東相成僞自增加以蒙顯賞。
”是後俗吏多爲虛名雲。
夏,四月,戊申,立子奭爲皇太子,以丙吉爲太傅,太中大夫疏廣爲少傅。
封太子外祖父許廣漢爲平恩侯。
又封霍光兄孫中郎將云爲冠陽侯。
霍顯聞立太子,怒恚不食,歐血,曰:“此乃民間時子,安得立!即後有子,反爲王邪!”復教皇后令毒太子。
皇后數召太子賜食,保、阿輒先嚐之,後挾毒不得行。
五月,甲申,丞相賢以老病乞骸骨;賜黃金百斤、安車、駟馬,罷就第。
丞相致仕自賢始。
六月,壬辰,以魏相爲丞相。
辛丑,丙吉爲御史大夫,疏廣爲太子太傅,廣兄子受爲少傅。
太子外祖父平恩侯許伯,以爲太子少,白使其弟中郎將舜監護太子家。
上以問廣,廣對曰:“太子,國儲副君,師友必於天下英俊,不宜獨親外家許氏。
且太子自有太傅、少傅,官屬已備,今復使舜護太子家,示陋,非所以廣太子德於天下也。
”上善其言,以語魏相,相免冠謝曰:“此非臣等所能及。
”廣由是見器重。
京師大雨雹,大行丞東海蕭望之上疏,言大臣任政,一姓專權之所致。
上素聞望之名,拜爲謁者。
時上博延賢俊,民多上書言便宜,輒下望之問狀;高者請丞相、御史,次者中二千石試事,滿歲以狀聞;下者報聞,罷。
所白處奏皆可。
冬,十月,詔曰:“乃者九月壬申地震,朕甚懼焉。
有能箴朕過失,及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以匡朕之不逮,毋諱有司。
朕既不德,不能附遠,是以邊境屯戍未息。
今復飭兵重屯,久勞百姓,非所以綏天下也。
其罷車騎將軍、右將軍屯兵。
”又詔:“池籞未御幸者,假與貧民。
郡國宮館勿復修治。
流民還歸者,假公田,貸種食,且勿算事。
”
霍氏驕侈縱橫。
太夫人顯,廣治第室,作乘輿輦,加畫,繡絪馮,黃金塗;韋絮薦輪,侍婢以五采絲輓顯遊戲第中;與監奴馮子都亂。
而禹、山亦並繕治第宅,走馬馳逐平樂館。
雲當朝請,數稱病私出,多從賓客,張圍獵黃山苑中,使倉頭奴上朝謁,莫敢譴者。
顯及諸女晝夜出入長信宮殿中,亡期度。
帝自在民間,聞知霍氏尊盛日久,內不能善。
既躬親朝政,御史大夫魏相給事中。
顯謂禹、雲、山:“女曹不務奉大將軍餘業,今大夫給事中,他人壹
中宗孝宣皇帝上之下地節三年(甲寅,公元前六七年)
春,三月,詔曰:“蓋聞有功不賞,有罪不誅,雖唐、虞不能以化天下。
今膠東相王成,勞來不怠,流民自佔八萬餘口,治有異等之效。
其賜成爵關內侯,秩中二千石。
”未及徵用,會病卒官。
後詔使丞相、御史問郡、國上計長史、守丞以政令得失。
或對言:“前膠東相成僞自增加以蒙顯賞。
”是後俗吏多爲虛名雲。
夏,四月,戊申,立子奭爲皇太子,以丙吉爲太傅,太中大夫疏廣爲少傅。
封太子外祖父許廣漢爲平恩侯。
又封霍光兄孫中郎將云爲冠陽侯。
霍顯聞立太子,怒恚不食,歐血,曰:“此乃民間時子,安得立!即後有子,反爲王邪!”復教皇后令毒太子。
皇后數召太子賜食,保、阿輒先嚐之,後挾毒不得行。
五月,甲申,丞相賢以老病乞骸骨;賜黃金百斤、安車、駟馬,罷就第。
丞相致仕自賢始。
六月,壬辰,以魏相爲丞相。
辛丑,丙吉爲御史大夫,疏廣爲太子太傅,廣兄子受爲少傅。
太子外祖父平恩侯許伯,以爲太子少,白使其弟中郎將舜監護太子家。
上以問廣,廣對曰:“太子,國儲副君,師友必於天下英俊,不宜獨親外家許氏。
且太子自有太傅、少傅,官屬已備,今復使舜護太子家,示陋,非所以廣太子德於天下也。
”上善其言,以語魏相,相免冠謝曰:“此非臣等所能及。
”廣由是見器重。
京師大雨雹,大行丞東海蕭望之上疏,言大臣任政,一姓專權之所致。
上素聞望之名,拜爲謁者。
時上博延賢俊,民多上書言便宜,輒下望之問狀;高者請丞相、御史,次者中二千石試事,滿歲以狀聞;下者報聞,罷。
所白處奏皆可。
冬,十月,詔曰:“乃者九月壬申地震,朕甚懼焉。
有能箴朕過失,及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以匡朕之不逮,毋諱有司。
朕既不德,不能附遠,是以邊境屯戍未息。
今復飭兵重屯,久勞百姓,非所以綏天下也。
其罷車騎將軍、右將軍屯兵。
”又詔:“池籞未御幸者,假與貧民。
郡國宮館勿復修治。
流民還歸者,假公田,貸種食,且勿算事。
”
霍氏驕侈縱橫。
太夫人顯,廣治第室,作乘輿輦,加畫,繡絪馮,黃金塗;韋絮薦輪,侍婢以五采絲輓顯遊戲第中;與監奴馮子都亂。
而禹、山亦並繕治第宅,走馬馳逐平樂館。
雲當朝請,數稱病私出,多從賓客,張圍獵黃山苑中,使倉頭奴上朝謁,莫敢譴者。
顯及諸女晝夜出入長信宮殿中,亡期度。
帝自在民間,聞知霍氏尊盛日久,內不能善。
既躬親朝政,御史大夫魏相給事中。
顯謂禹、雲、山:“女曹不務奉大將軍餘業,今大夫給事中,他人壹
起屠維大淵獻,盡強圉協洽,凡九年。
孝成皇帝上之下陽朔三年(己亥,公元前二二年)
春,三月,壬戌,隕石東郡八。
夏,六月,潁川鐵官徙申屠聖等百八十人殺長吏,盜庫兵,自稱將軍,經歷九郡。
遣丞相長史、御史中丞逐捕,以軍興從事,皆伏辜。
秋,王鳳疾,天子數自臨問,親執其手涕泣曰:“將軍病,如有不可言,平阿侯譚次將軍矣!”鳳頓首泣曰:“譚等雖與臣至親,行皆奢僭,無以率導百姓,不如御史大夫音謹敕,臣敢以死保之!”及鳳且死,上疏謝上,復固薦音自代,言譚等五人必不可用;天子然之。
初,譚倨,不肯事鳳,而音敬鳳,卑恭如子,故鳳薦之。
八月,丁巳,鳳薨。
九月,甲子,以王音爲大司馬、車騎將軍,而王譚位特進,領城門兵。
安定太守谷永以譚失職,勸譚辭讓,不受城門職;由是譚、音相與不平。
冬,十一月,丁卯,光祿勳於永爲御史大夫。
永,定國之子也。
孝成皇帝上之下陽朔四年(庚子,公元前二一年)
春,二月,赦天下。
夏,四月,雨雪。
秋,九月,壬申,東平思王宇薨。
少府王駿爲京兆尹。
駿,吉之子也。
先是,京兆有趙廣漢、張敞、王尊、王章、王駿,皆有能名,故京師稱曰:“前有趙、張,後有三王。
”
閏月,壬戌,於永卒。
烏孫小昆彌烏就屠死,子拊離代立;爲弟日貳所殺。
漢遣使者立拊離子安日爲小昆彌。
日貳亡阻康居;安日使貴人姑莫匿等三人詐亡從日貳,刺殺之。
於是西域諸國上書,願復得前都護段會宗;上從之。
城郭諸國聞之,皆翕然親附。
谷永奏言:“聖王不以名譽加於實效;御史大夫任重職大,少府宣達於從政,唯陛下留神考察!”上然之。
孝成皇帝上之下鴻嘉元年(辛丑,公元前二零年)
春,正月,癸巳,以薛宣爲御史大夫。
二月,壬午,上行幸初陵,赦作徒;以新豐戲鄉爲昌陵縣,奉初陵。
上始爲微行,從期門郎或私奴十餘人,或乘小車,或皆騎,出入市裏郊野,遠至旁縣甘泉、長楊、五柞,鬥雞、走馬,常自稱富平侯家人。
富平侯者,張安世四世孫放也。
放父臨,尚敬武公主,生放,放爲侍中、中郎將,娶許皇后女弟,當時寵幸無比,故假稱之。
三月,庚戌,張禹以老病罷,以列侯朝朔、望,位特進,見禮如丞相,賞賜前後數千萬。
夏,四月,庚辰,薛宣爲丞相,封高陽侯;京兆尹王駿爲御史大夫。
王音既以從舅越親用事,小心親職。
上以音自御史大夫入爲將軍,不獲宰相之封,六月,乙巳,封音爲安陽侯。
冬,黃龍見真定。
是歲,匈奴復株累單于死,弟且糜胥立,爲搜諧若鞮單于;遣子左祝都韓王呴留斯
孝成皇帝上之下陽朔三年(己亥,公元前二二年)
春,三月,壬戌,隕石東郡八。
夏,六月,潁川鐵官徙申屠聖等百八十人殺長吏,盜庫兵,自稱將軍,經歷九郡。
遣丞相長史、御史中丞逐捕,以軍興從事,皆伏辜。
秋,王鳳疾,天子數自臨問,親執其手涕泣曰:“將軍病,如有不可言,平阿侯譚次將軍矣!”鳳頓首泣曰:“譚等雖與臣至親,行皆奢僭,無以率導百姓,不如御史大夫音謹敕,臣敢以死保之!”及鳳且死,上疏謝上,復固薦音自代,言譚等五人必不可用;天子然之。
初,譚倨,不肯事鳳,而音敬鳳,卑恭如子,故鳳薦之。
八月,丁巳,鳳薨。
九月,甲子,以王音爲大司馬、車騎將軍,而王譚位特進,領城門兵。
安定太守谷永以譚失職,勸譚辭讓,不受城門職;由是譚、音相與不平。
冬,十一月,丁卯,光祿勳於永爲御史大夫。
永,定國之子也。
孝成皇帝上之下陽朔四年(庚子,公元前二一年)
春,二月,赦天下。
夏,四月,雨雪。
秋,九月,壬申,東平思王宇薨。
少府王駿爲京兆尹。
駿,吉之子也。
先是,京兆有趙廣漢、張敞、王尊、王章、王駿,皆有能名,故京師稱曰:“前有趙、張,後有三王。
”
閏月,壬戌,於永卒。
烏孫小昆彌烏就屠死,子拊離代立;爲弟日貳所殺。
漢遣使者立拊離子安日爲小昆彌。
日貳亡阻康居;安日使貴人姑莫匿等三人詐亡從日貳,刺殺之。
於是西域諸國上書,願復得前都護段會宗;上從之。
城郭諸國聞之,皆翕然親附。
谷永奏言:“聖王不以名譽加於實效;御史大夫任重職大,少府宣達於從政,唯陛下留神考察!”上然之。
孝成皇帝上之下鴻嘉元年(辛丑,公元前二零年)
春,正月,癸巳,以薛宣爲御史大夫。
二月,壬午,上行幸初陵,赦作徒;以新豐戲鄉爲昌陵縣,奉初陵。
上始爲微行,從期門郎或私奴十餘人,或乘小車,或皆騎,出入市裏郊野,遠至旁縣甘泉、長楊、五柞,鬥雞、走馬,常自稱富平侯家人。
富平侯者,張安世四世孫放也。
放父臨,尚敬武公主,生放,放爲侍中、中郎將,娶許皇后女弟,當時寵幸無比,故假稱之。
三月,庚戌,張禹以老病罷,以列侯朝朔、望,位特進,見禮如丞相,賞賜前後數千萬。
夏,四月,庚辰,薛宣爲丞相,封高陽侯;京兆尹王駿爲御史大夫。
王音既以從舅越親用事,小心親職。
上以音自御史大夫入爲將軍,不獲宰相之封,六月,乙巳,封音爲安陽侯。
冬,黃龍見真定。
是歲,匈奴復株累單于死,弟且糜胥立,爲搜諧若鞮單于;遣子左祝都韓王呴留斯
起屠維赤奮若,盡著雍閹茂,凡十年。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丑,公元前三二年)
春,正月,乙丑,悼考廟災。
石顯遷長信中太僕,秩中二千石。
顯既失倚,離權,於是丞相、御史條奏顯舊惡;及其黨牢樑、陳順皆免官,顯與妻子徙歸故郡,憂懣不食,道死。
諸所交結以顯爲官者,皆廢罷;少府五鹿充宗左遷玄菟太守,御史中丞伊嘉爲雁門都尉。
司隸校尉涿郡王尊劾奏:“丞相衡、御史大夫譚,知顯等顓權擅勢,大作威福,爲海內患害,不以時白奏行罰,而阿諛曲從,附下罔上,懷邪迷國,無大臣輔政之義,皆不道!在赦令前。
赦後,衡、譚舉奏顯,不自陳不忠之罪,而反揚著先帝任用傾覆之徒,妄言‘百官畏之,甚於主上’;卑君尊臣,非所宜稱,失大臣體!”於是衡漸懼,免冠謝罪,上丞相、侯印綬。
天子以新即位,重傷大臣,乃左遷尊爲高陵令。
然羣下多是尊者。
衡嘿嘿不自安,每有水旱,連乞骸骨讓位。
上輒以詔書慰撫,不許。
立故河間王元弟上郡庫令良爲河間王。
有星孛於營室。
赦天下。
壬子,封舅諸吏、光祿大夫、關內侯王崇爲安成侯;賜舅譚、商、立、根、逢時爵關內侯。
夏,四月,黃霧四塞,詔博問公卿大夫,無有所諱。
諫大夫楊興、博士駟勝等對,皆以爲“陰盛侵陽之氣也。
高祖之約,非功臣不侯。
今太后諸弟皆以無功爲侯,外戚未曾有也,故天爲見異。
”於是大將軍鳳懼,上書乞骸骨,辭職。
上優詔不許。
御史中丞東海薛宣上疏曰:“陛下至德仁厚,而嘉氣尚凝,陰陽不和,殆吏多苛政。
部刺史或不循守條職,舉錯各以其意,多與郡縣事,至開私門,聽讒佞,以求吏民過,譴呵及細微,責義不量力;羣縣相迫促,亦內相刻,流至衆庶。
是故鄉黨闕於嘉賓之歡,九族忘其親親之恩,飲食周急之厚彌衰,送往勞來之禮不行。
夫人道不通則陰陽否隔,和氣不興,未必不由此也。
《詩》雲:‘民之失德,乾侯以愆。
’鄙語曰:‘苛政不親,煩苦傷恩。
’方刺史奏事時,宜明申敕,使昭然知本朝之要務。
”上嘉納之。
八月,有兩月相承,晨見東方。
冬,十二月,作長安南、北郊,罷甘泉、汾陰祠,及紫壇僞飾、女樂、鸞路、騂駒、龍馬、石壇之屬。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二年(庚寅,公元前三一年)
春,正月,罷雍五畤及陳寶祠,皆從匡衡之請也。
辛巳,上始郊祀長安南郊。
赦奉郊縣及中都官耐罪徒;減天下賦錢,算四十。
閏月,以渭城延陵亭部爲初陵。
三月,辛丑,上始祠后土於北郊。
丙午,立皇后許氏。
後,車騎將軍嘉之女也。
元帝傷母恭哀後居位日淺而遭霍氏之辜,故選嘉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元年(己丑,公元前三二年)
春,正月,乙丑,悼考廟災。
石顯遷長信中太僕,秩中二千石。
顯既失倚,離權,於是丞相、御史條奏顯舊惡;及其黨牢樑、陳順皆免官,顯與妻子徙歸故郡,憂懣不食,道死。
諸所交結以顯爲官者,皆廢罷;少府五鹿充宗左遷玄菟太守,御史中丞伊嘉爲雁門都尉。
司隸校尉涿郡王尊劾奏:“丞相衡、御史大夫譚,知顯等顓權擅勢,大作威福,爲海內患害,不以時白奏行罰,而阿諛曲從,附下罔上,懷邪迷國,無大臣輔政之義,皆不道!在赦令前。
赦後,衡、譚舉奏顯,不自陳不忠之罪,而反揚著先帝任用傾覆之徒,妄言‘百官畏之,甚於主上’;卑君尊臣,非所宜稱,失大臣體!”於是衡漸懼,免冠謝罪,上丞相、侯印綬。
天子以新即位,重傷大臣,乃左遷尊爲高陵令。
然羣下多是尊者。
衡嘿嘿不自安,每有水旱,連乞骸骨讓位。
上輒以詔書慰撫,不許。
立故河間王元弟上郡庫令良爲河間王。
有星孛於營室。
赦天下。
壬子,封舅諸吏、光祿大夫、關內侯王崇爲安成侯;賜舅譚、商、立、根、逢時爵關內侯。
夏,四月,黃霧四塞,詔博問公卿大夫,無有所諱。
諫大夫楊興、博士駟勝等對,皆以爲“陰盛侵陽之氣也。
高祖之約,非功臣不侯。
今太后諸弟皆以無功爲侯,外戚未曾有也,故天爲見異。
”於是大將軍鳳懼,上書乞骸骨,辭職。
上優詔不許。
御史中丞東海薛宣上疏曰:“陛下至德仁厚,而嘉氣尚凝,陰陽不和,殆吏多苛政。
部刺史或不循守條職,舉錯各以其意,多與郡縣事,至開私門,聽讒佞,以求吏民過,譴呵及細微,責義不量力;羣縣相迫促,亦內相刻,流至衆庶。
是故鄉黨闕於嘉賓之歡,九族忘其親親之恩,飲食周急之厚彌衰,送往勞來之禮不行。
夫人道不通則陰陽否隔,和氣不興,未必不由此也。
《詩》雲:‘民之失德,乾侯以愆。
’鄙語曰:‘苛政不親,煩苦傷恩。
’方刺史奏事時,宜明申敕,使昭然知本朝之要務。
”上嘉納之。
八月,有兩月相承,晨見東方。
冬,十二月,作長安南、北郊,罷甘泉、汾陰祠,及紫壇僞飾、女樂、鸞路、騂駒、龍馬、石壇之屬。
孝成皇帝上之上建始二年(庚寅,公元前三一年)
春,正月,罷雍五畤及陳寶祠,皆從匡衡之請也。
辛巳,上始郊祀長安南郊。
赦奉郊縣及中都官耐罪徒;減天下賦錢,算四十。
閏月,以渭城延陵亭部爲初陵。
三月,辛丑,上始祠后土於北郊。
丙午,立皇后許氏。
後,車騎將軍嘉之女也。
元帝傷母恭哀後居位日淺而遭霍氏之辜,故選嘉
起上章執徐,盡著雍困敦,凡九年。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公元前四一年)
春,二月,馮奉世還京師,更爲左將軍,賜爵關內侯。
三月,立皇子康爲濟陽王。
夏,四月,癸未,平昌考侯王按薨。
秋,七月,壬戌,以平恩侯許嘉爲大司馬、車騎將軍。
冬,十一月,己丑,地震,雨水。
複鹽鐵官;置博士弟子員千人。
以用度不足,民多復除,無以給中外繇役故也。
孝元皇帝下永光四年(辛巳,公元前四零年)
春,二月,赦天下。
三月,上行幸雍,祠五畤。
夏,六月,甲戌,孝宣園東闕災。
戊寅晦,日有食之。
上於是召諸前言日變在周堪、張猛者責問,皆稽首謝;因下詔稱堪之美,徵詣行在所,拜爲光祿大夫,秩中二千石,領尚書事;猛復爲太中大夫、給事中。
中書令石顯管尚書,尚書五人皆其黨也;堪希見得,常因顯白事,事決顯口。
會堪疾喑,不能言而卒。
顯誣譖猛,令自殺於公車。
初,貢禹奏言:“孝惠、孝景廟皆親盡宜毀,及郡國廟不應古禮,宜正定。
”天子是其議。
秋,七月,戊子,罷昭靈後、武哀王、昭哀後、衛思後、戾太子、戾後園,皆不奉祠,裁置吏卒守焉。
冬,十月,乙丑,罷祖宗廟在郡國者。
諸陵分屬三輔。
以渭城壽陵亭部原上爲初陵。
詔勿置縣邑及徙郡國民。
孝元皇帝下永光五年(壬午,公元前三九年)
春,正月,上行幸甘泉,郊泰畤。
三月,幸河東,祠后土。
秋,潁川水流殺人民。
冬,上幸長楊射熊館,大獵。
十二月,乙酉,毀太上皇、孝惠皇帝寢廟園,用韋玄成等之議也。
上好儒術、文辭,頗改宣帝之政。
言事者多進見,人人自以爲得上意。
又傅昭儀及子濟陽王康愛幸,逾於皇后、太子。
太子少傅匡衡上疏曰:“臣聞治亂安危之機,在乎審所用心。
蓋受命之王,務在創業垂統,傳之無窮;繼體之君,心存於承宣先王之德而褒大其功。
昔者成王之嗣位,思述文、武之道以養其心,休烈盛美皆歸之二後,而不敢專其名,是以上天歆享,鬼神祐焉。
陛下聖德天覆,子愛海內,然陰陽未和,奸邪未禁者,殆論議者未丕揚先帝之盛功,爭言制度不可用也,務變更之,所更或不可行而複復之,是以羣下更相是非,吏民無所信。
臣竊恨國家釋樂成之業,而虛爲此紛紛也!願陛下詳覽統業之事,留神於遵制揚功,以定羣下之心。
《大雅》曰:‘無念爾祖,聿脩厥德。
’蓋至德之本也。
《傳》曰:‘審好惡,理情性,而王道畢矣。
’治性之道,必審己之所有餘而強其所不足,蓋聰明疏通者戒於太察,寡聞少見者戒於壅蔽,勇猛剛強者戒於太暴,仁愛溫良者戒於無斷,湛靜安舒者
孝元皇帝下永光三年(庚辰,公元前四一年)
春,二月,馮奉世還京師,更爲左將軍,賜爵關內侯。
三月,立皇子康爲濟陽王。
夏,四月,癸未,平昌考侯王按薨。
秋,七月,壬戌,以平恩侯許嘉爲大司馬、車騎將軍。
冬,十一月,己丑,地震,雨水。
複鹽鐵官;置博士弟子員千人。
以用度不足,民多復除,無以給中外繇役故也。
孝元皇帝下永光四年(辛巳,公元前四零年)
春,二月,赦天下。
三月,上行幸雍,祠五畤。
夏,六月,甲戌,孝宣園東闕災。
戊寅晦,日有食之。
上於是召諸前言日變在周堪、張猛者責問,皆稽首謝;因下詔稱堪之美,徵詣行在所,拜爲光祿大夫,秩中二千石,領尚書事;猛復爲太中大夫、給事中。
中書令石顯管尚書,尚書五人皆其黨也;堪希見得,常因顯白事,事決顯口。
會堪疾喑,不能言而卒。
顯誣譖猛,令自殺於公車。
初,貢禹奏言:“孝惠、孝景廟皆親盡宜毀,及郡國廟不應古禮,宜正定。
”天子是其議。
秋,七月,戊子,罷昭靈後、武哀王、昭哀後、衛思後、戾太子、戾後園,皆不奉祠,裁置吏卒守焉。
冬,十月,乙丑,罷祖宗廟在郡國者。
諸陵分屬三輔。
以渭城壽陵亭部原上爲初陵。
詔勿置縣邑及徙郡國民。
孝元皇帝下永光五年(壬午,公元前三九年)
春,正月,上行幸甘泉,郊泰畤。
三月,幸河東,祠后土。
秋,潁川水流殺人民。
冬,上幸長楊射熊館,大獵。
十二月,乙酉,毀太上皇、孝惠皇帝寢廟園,用韋玄成等之議也。
上好儒術、文辭,頗改宣帝之政。
言事者多進見,人人自以爲得上意。
又傅昭儀及子濟陽王康愛幸,逾於皇后、太子。
太子少傅匡衡上疏曰:“臣聞治亂安危之機,在乎審所用心。
蓋受命之王,務在創業垂統,傳之無窮;繼體之君,心存於承宣先王之德而褒大其功。
昔者成王之嗣位,思述文、武之道以養其心,休烈盛美皆歸之二後,而不敢專其名,是以上天歆享,鬼神祐焉。
陛下聖德天覆,子愛海內,然陰陽未和,奸邪未禁者,殆論議者未丕揚先帝之盛功,爭言制度不可用也,務變更之,所更或不可行而複復之,是以羣下更相是非,吏民無所信。
臣竊恨國家釋樂成之業,而虛爲此紛紛也!願陛下詳覽統業之事,留神於遵制揚功,以定羣下之心。
《大雅》曰:‘無念爾祖,聿脩厥德。
’蓋至德之本也。
《傳》曰:‘審好惡,理情性,而王道畢矣。
’治性之道,必審己之所有餘而強其所不足,蓋聰明疏通者戒於太察,寡聞少見者戒於壅蔽,勇猛剛強者戒於太暴,仁愛溫良者戒於無斷,湛靜安舒者
起玄黓涒灘,盡玄黓敦牂,凡十一年。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壬申,公元前一零九年)
冬,十月,上行幸雍,祠五畤;還,祝祠泰一,以拜德星。
春,正月,公孫卿言:“見神人東萊山,若雲欲見天子。
”天子於是幸緱氏城,拜卿爲中大夫,遂至東萊,宿留之,數日,無所見,見大人跡雲。
復遣方士求神怪,採芝藥,以千數。
時歲旱,天子既出無名,乃禱萬里沙。
夏,四月,還,過祠泰山。
初,河決瓠子,後二十餘歲不復塞,樑、楚之地尤被其害。
是歲,上使汲仁、郭昌二卿發卒數萬人塞瓠子河決。
天子自泰山還,自臨決河,沈白馬、玉璧於河,令羣臣、從官自將軍以下皆負薪,卒填決河。
築宮其上,名曰宣防宮。
導河北行二渠,復禹舊跡,而樑、楚之地復寧,無水災。
上還長安。
初令越巫祠上帝、百鬼,而用雞卜。
公孫卿言仙人好樓居,於是上令長安作蜚廉、桂觀,甘泉作益壽、延壽觀,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
又作通天莖臺,置祠具其下。
更置甘泉前殿,益廣諸宮室。
初,全燕之世,嘗略屬直番、朝鮮,爲置吏,築障塞。
秦滅燕,屬遼東外徼。
漢興,爲其遠難守,復修遼東故塞,至氵具水爲界,屬燕。
燕王盧綰反,入匈奴。
燕人衛滿亡命,聚黨千餘人,椎髻、蠻夷服而東走出塞,渡氵具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障,稍役屬真番、朝鮮蠻夷及燕亡命者王之,都王險。
會孝惠、高後時,天下初定,遼東太守即約滿爲外臣,保塞外蠻夷,無使盜邊;諸蠻夷君欲入見天子,勿得禁止。
以故滿得以兵威財物侵降其旁小邑,真番、臨屯皆來服屬,方數千裏。
傳子至孫右渠,所誘漢亡人滋多,又未嘗入見,辰國欲上書見天子,又雍閼不通。
是歲,漢使涉何誘諭,右渠終不肯奉詔。
何去至界上,臨氵具水,使御刺殺送何者朝鮮裨王長,即渡,馳入塞,遂歸報天子曰:“殺朝鮮將。
”上爲其名美,即不詰,拜何爲遼東東部都尉。
朝鮮怨何,發兵襲攻殺何。
六月,甘泉房中產芝九莖,上爲之赦天下。
上以旱爲憂,公孫卿曰:“黃帝時,封則天旱,乾封三年。
”上乃下詔曰:“天旱,意乾封乎!”
秋,作明堂於汶上。
上募天下死罪爲兵,遣樓船將軍楊僕從齊浮渤海,左將軍荀彘出遼東,以討朝鮮。
初,上使王然於以越破及誅南夷兵威喻滇王入朝。
滇王者,其衆數萬人,其旁東北有勞深、靡莫,皆同姓相杖,未肯聽。
勞深、靡莫數侵犯使者吏卒。
於是上遣將軍郭昌、中郎將衛廣發巴、蜀兵擊滅勞深、靡莫,以兵臨滇。
滇王舉國降,請置吏入朝,於是以爲益州郡,賜滇王王印,復長其民。
是時,漢滅兩越,平西南夷,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元封二年(壬申,公元前一零九年)
冬,十月,上行幸雍,祠五畤;還,祝祠泰一,以拜德星。
春,正月,公孫卿言:“見神人東萊山,若雲欲見天子。
”天子於是幸緱氏城,拜卿爲中大夫,遂至東萊,宿留之,數日,無所見,見大人跡雲。
復遣方士求神怪,採芝藥,以千數。
時歲旱,天子既出無名,乃禱萬里沙。
夏,四月,還,過祠泰山。
初,河決瓠子,後二十餘歲不復塞,樑、楚之地尤被其害。
是歲,上使汲仁、郭昌二卿發卒數萬人塞瓠子河決。
天子自泰山還,自臨決河,沈白馬、玉璧於河,令羣臣、從官自將軍以下皆負薪,卒填決河。
築宮其上,名曰宣防宮。
導河北行二渠,復禹舊跡,而樑、楚之地復寧,無水災。
上還長安。
初令越巫祠上帝、百鬼,而用雞卜。
公孫卿言仙人好樓居,於是上令長安作蜚廉、桂觀,甘泉作益壽、延壽觀,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
又作通天莖臺,置祠具其下。
更置甘泉前殿,益廣諸宮室。
初,全燕之世,嘗略屬直番、朝鮮,爲置吏,築障塞。
秦滅燕,屬遼東外徼。
漢興,爲其遠難守,復修遼東故塞,至氵具水爲界,屬燕。
燕王盧綰反,入匈奴。
燕人衛滿亡命,聚黨千餘人,椎髻、蠻夷服而東走出塞,渡氵具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障,稍役屬真番、朝鮮蠻夷及燕亡命者王之,都王險。
會孝惠、高後時,天下初定,遼東太守即約滿爲外臣,保塞外蠻夷,無使盜邊;諸蠻夷君欲入見天子,勿得禁止。
以故滿得以兵威財物侵降其旁小邑,真番、臨屯皆來服屬,方數千裏。
傳子至孫右渠,所誘漢亡人滋多,又未嘗入見,辰國欲上書見天子,又雍閼不通。
是歲,漢使涉何誘諭,右渠終不肯奉詔。
何去至界上,臨氵具水,使御刺殺送何者朝鮮裨王長,即渡,馳入塞,遂歸報天子曰:“殺朝鮮將。
”上爲其名美,即不詰,拜何爲遼東東部都尉。
朝鮮怨何,發兵襲攻殺何。
六月,甘泉房中產芝九莖,上爲之赦天下。
上以旱爲憂,公孫卿曰:“黃帝時,封則天旱,乾封三年。
”上乃下詔曰:“天旱,意乾封乎!”
秋,作明堂於汶上。
上募天下死罪爲兵,遣樓船將軍楊僕從齊浮渤海,左將軍荀彘出遼東,以討朝鮮。
初,上使王然於以越破及誅南夷兵威喻滇王入朝。
滇王者,其衆數萬人,其旁東北有勞深、靡莫,皆同姓相杖,未肯聽。
勞深、靡莫數侵犯使者吏卒。
於是上遣將軍郭昌、中郎將衛廣發巴、蜀兵擊滅勞深、靡莫,以兵臨滇。
滇王舉國降,請置吏入朝,於是以爲益州郡,賜滇王王印,復長其民。
是時,漢滅兩越,平西南夷,
起旃蒙作噩,盡柔兆閹茂,凡二年。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乙酉,公元二五年)
春,正月,方望與安陵人弓林共立前定安公嬰爲天子,聚黨數千人,居臨涇。
更始遣丞相鬆等擊破,皆斬之。
鄧禹至箕關,擊破河東都尉,進圍安邑。
赤眉二部俱會弘農。
更始遣討難將軍蘇茂拒之;茂軍大敗。
赤眉衆遂大集,乃分萬人爲一營,凡三十營。
三月,更始遣丞相鬆與赤眉戰於{艹務}鄉,鬆等大敗,死者三萬餘人。
赤眉遂轉北至湖。
蜀郡功曹李熊說公孫述宜稱天子。
夏,四月,述即帝位,號成家,改元龍興;以李熊爲大司徒,述弟光爲大司馬,恢爲大司空。
越巂任貴據郡降述。
蕭王北擊尤來、大槍、五幡於元氏,追至北平,連破之;又戰於順水北,乘勝輕進,反爲所敗。
王自投高岸,遇突騎王豐下馬授王,王僅而得免。
散兵歸保范陽。
軍中不見王,或雲已歿,諸將不知所爲,吳漢曰:“卿曹努力!王兄子在南陽,何憂無主!”衆恐懼,數日乃定。
賊雖戰勝,而憚王威名,夜,遂引去。
大軍復追至安次,連戰,破之。
賊退入漁陽,所過虜掠。
強弩將軍陳俊言於王曰:“賊無輜重,宜令輕騎出賊前,使百姓各自堅壁以絕其食,可不戰而殄也。
”王然之,遣俊將輕騎馳出賊前,視人保壁堅完者,敕令固守;放散在野者,因掠取之。
賊至,無所得,遂散敗。
王謂俊曰:“困此虜者,將軍策也。
”
馮異遺李軼書,爲陳禍福,勸令歸附蕭王;軼知長安已危,而以伯升之死,心不自安,乃報書曰:“軼本與蕭王首謀造漢,今軼守洛陽,將軍鎮孟津,俱據機軸,千載一會,思成斷金。
唯深達蕭王,願進愚策以佐國安民。
”軼自通書之後,不復與異爭鋒,故異得北攻天井關,拔上黨兩城,又南下河南成皋以東十三縣,降者十餘萬。
武勃將萬餘人攻諸畔者,異與戰於士鄉下,大破,斬勃;軼閉門不救。
異見其信效,具以白王。
王報異曰:“季文多詐,人不能得其要領。
今移其書告守、尉當警備者。
”衆皆怪王宣露軼書;硃鮪聞之,使人刺殺軼,由是城中乖離,多有降者。
硃鮪聞王北征而河內孤,乃遣其將蘇茂、賈強將兵三萬餘人渡鞏河,攻溫;鮪自將數萬人攻平陰以綴異。
檄書至河內,寇恂即勒軍馳出,並移告屬縣,發兵會溫下。
軍吏皆諫曰:“今洛陽兵渡河,前後不絕。
宜待衆軍畢集,乃可出也。
”恂曰:“溫,郡之籓蔽,失溫則郡不可守。
”遂馳赴之。
旦日,合戰,而馮異遣救及諸縣兵適至,恂令士卒乘城鼓譟大呼,言曰:“劉公兵到!”蘇茂軍聞之,陳動。
恂因奔擊,大破之。
馮異亦渡河擊硃鮪,鮪走;異與恂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乙酉,公元二五年)
春,正月,方望與安陵人弓林共立前定安公嬰爲天子,聚黨數千人,居臨涇。
更始遣丞相鬆等擊破,皆斬之。
鄧禹至箕關,擊破河東都尉,進圍安邑。
赤眉二部俱會弘農。
更始遣討難將軍蘇茂拒之;茂軍大敗。
赤眉衆遂大集,乃分萬人爲一營,凡三十營。
三月,更始遣丞相鬆與赤眉戰於{艹務}鄉,鬆等大敗,死者三萬餘人。
赤眉遂轉北至湖。
蜀郡功曹李熊說公孫述宜稱天子。
夏,四月,述即帝位,號成家,改元龍興;以李熊爲大司徒,述弟光爲大司馬,恢爲大司空。
越巂任貴據郡降述。
蕭王北擊尤來、大槍、五幡於元氏,追至北平,連破之;又戰於順水北,乘勝輕進,反爲所敗。
王自投高岸,遇突騎王豐下馬授王,王僅而得免。
散兵歸保范陽。
軍中不見王,或雲已歿,諸將不知所爲,吳漢曰:“卿曹努力!王兄子在南陽,何憂無主!”衆恐懼,數日乃定。
賊雖戰勝,而憚王威名,夜,遂引去。
大軍復追至安次,連戰,破之。
賊退入漁陽,所過虜掠。
強弩將軍陳俊言於王曰:“賊無輜重,宜令輕騎出賊前,使百姓各自堅壁以絕其食,可不戰而殄也。
”王然之,遣俊將輕騎馳出賊前,視人保壁堅完者,敕令固守;放散在野者,因掠取之。
賊至,無所得,遂散敗。
王謂俊曰:“困此虜者,將軍策也。
”
馮異遺李軼書,爲陳禍福,勸令歸附蕭王;軼知長安已危,而以伯升之死,心不自安,乃報書曰:“軼本與蕭王首謀造漢,今軼守洛陽,將軍鎮孟津,俱據機軸,千載一會,思成斷金。
唯深達蕭王,願進愚策以佐國安民。
”軼自通書之後,不復與異爭鋒,故異得北攻天井關,拔上黨兩城,又南下河南成皋以東十三縣,降者十餘萬。
武勃將萬餘人攻諸畔者,異與戰於士鄉下,大破,斬勃;軼閉門不救。
異見其信效,具以白王。
王報異曰:“季文多詐,人不能得其要領。
今移其書告守、尉當警備者。
”衆皆怪王宣露軼書;硃鮪聞之,使人刺殺軼,由是城中乖離,多有降者。
硃鮪聞王北征而河內孤,乃遣其將蘇茂、賈強將兵三萬餘人渡鞏河,攻溫;鮪自將數萬人攻平陰以綴異。
檄書至河內,寇恂即勒軍馳出,並移告屬縣,發兵會溫下。
軍吏皆諫曰:“今洛陽兵渡河,前後不絕。
宜待衆軍畢集,乃可出也。
”恂曰:“溫,郡之籓蔽,失溫則郡不可守。
”遂馳赴之。
旦日,合戰,而馮異遣救及諸縣兵適至,恂令士卒乘城鼓譟大呼,言曰:“劉公兵到!”蘇茂軍聞之,陳動。
恂因奔擊,大破之。
馮異亦渡河擊硃鮪,鮪走;異與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