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字子孟,票騎將軍去病弟也。
父中孺,河東平陽人也,以縣吏給事平陽侯家,與侍者衛少皃私通而生去病。
中孺吏畢歸家,娶婦生光,因絕不相聞。
久之,少皃女弟子夫得幸於武帝,立爲皇后,去病以皇后姊子貴幸。
既壯大,乃自知父爲霍中孺,未及求問。
會爲票騎將軍擊匈奴,道出河東,河東太守郊迎,負弩矢先驅,至平陽傳舍,遣吏迎霍中孺。
中孺趨入拜謁,將軍迎拜,因跪曰:“去病不早自知爲大人遺體也。
”中孺扶報叩頭,曰:“老臣得託命將軍,此天力也。
”去病大爲中孺買田宅、奴婢而去。
還,復過焉,乃將光西至長安,時年十餘歲,任光爲郎,稍遷諸曹、侍中。
去病死後,光爲奉車都尉、光祿大夫,出則奉車,入侍左右,出入禁闥二十餘年,小心謹慎,未嘗有過,甚見親信。
徵和二年,衛太子爲江充所敗,而燕王旦、廣陵王胥皆多過失。
是時,上年老,寵姬鉤弋趙婕妤有男,上心欲以爲嗣,命大臣輔之。
察羣臣唯光任大重,可屬社稷。
上乃使黃門畫者畫周公負成王朝諸侯以賜光。
後元二年春,上游五柞宮,病篤,光涕泣問曰:“如有不諱,誰當嗣者?”上曰:“君未諭前畫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
”光頓首讓曰:“臣不如金日磾。
”日磾亦曰:“臣外國人,不如光。
”上以光爲大司馬大將軍,日磾爲車騎將軍,及太僕上官桀爲左將軍,搜粟都尉桑弘羊爲御史大夫,皆拜臥內牀下,受遺詔輔少主。
明日,武帝崩,太子襲尊號,是爲孝昭皇帝。
帝年八歲,政事一決於光。
先是,後元元年,侍中僕射莽何羅與弟重合侯通謀爲逆,時,光與金日磾、上官桀等共誅之,功未錄。
武帝病,封璽書曰:“帝崩發書以從事。
”遺詔封金日磾爲秺侯,上官桀爲安陽侯,光爲博陸侯,皆以前捕反者功封。
時,衛尉王莽子男忽侍中,揚語曰:“帝崩,忽常在左右,安得遺詔封三子事!羣兒自相貴耳。
”光聞之,切讓王莽,莽鴆殺忽。
光爲人沉靜詳審,長財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鬚髯。
每出入下殿門,止進有常處,郎僕射竊識視之,不失尺寸,其資性端正如此。
初輔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聞其風采。
殿中嘗有怪,一夜羣臣相驚,光召尚符璽郎,郎不肯授光。
光欲奪之,郎按劍曰:“臣頭可得,璽不可得也!”光甚誼之。
明日,詔增此郎秩二等。
衆庶莫不多光。
光與左將軍桀結婚相親,光長女爲桀子安妻。
有女年與帝相配,桀因帝姊鄂邑蓋主內安女後宮爲婕妤,數月立爲皇后。
父安爲票騎將軍,封桑樂侯。
光時休沐出,桀輒入代光決事。
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長公主。
公主內行不修,近幸河間丁外人。
桀、
父中孺,河東平陽人也,以縣吏給事平陽侯家,與侍者衛少皃私通而生去病。
中孺吏畢歸家,娶婦生光,因絕不相聞。
久之,少皃女弟子夫得幸於武帝,立爲皇后,去病以皇后姊子貴幸。
既壯大,乃自知父爲霍中孺,未及求問。
會爲票騎將軍擊匈奴,道出河東,河東太守郊迎,負弩矢先驅,至平陽傳舍,遣吏迎霍中孺。
中孺趨入拜謁,將軍迎拜,因跪曰:“去病不早自知爲大人遺體也。
”中孺扶報叩頭,曰:“老臣得託命將軍,此天力也。
”去病大爲中孺買田宅、奴婢而去。
還,復過焉,乃將光西至長安,時年十餘歲,任光爲郎,稍遷諸曹、侍中。
去病死後,光爲奉車都尉、光祿大夫,出則奉車,入侍左右,出入禁闥二十餘年,小心謹慎,未嘗有過,甚見親信。
徵和二年,衛太子爲江充所敗,而燕王旦、廣陵王胥皆多過失。
是時,上年老,寵姬鉤弋趙婕妤有男,上心欲以爲嗣,命大臣輔之。
察羣臣唯光任大重,可屬社稷。
上乃使黃門畫者畫周公負成王朝諸侯以賜光。
後元二年春,上游五柞宮,病篤,光涕泣問曰:“如有不諱,誰當嗣者?”上曰:“君未諭前畫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
”光頓首讓曰:“臣不如金日磾。
”日磾亦曰:“臣外國人,不如光。
”上以光爲大司馬大將軍,日磾爲車騎將軍,及太僕上官桀爲左將軍,搜粟都尉桑弘羊爲御史大夫,皆拜臥內牀下,受遺詔輔少主。
明日,武帝崩,太子襲尊號,是爲孝昭皇帝。
帝年八歲,政事一決於光。
先是,後元元年,侍中僕射莽何羅與弟重合侯通謀爲逆,時,光與金日磾、上官桀等共誅之,功未錄。
武帝病,封璽書曰:“帝崩發書以從事。
”遺詔封金日磾爲秺侯,上官桀爲安陽侯,光爲博陸侯,皆以前捕反者功封。
時,衛尉王莽子男忽侍中,揚語曰:“帝崩,忽常在左右,安得遺詔封三子事!羣兒自相貴耳。
”光聞之,切讓王莽,莽鴆殺忽。
光爲人沉靜詳審,長財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鬚髯。
每出入下殿門,止進有常處,郎僕射竊識視之,不失尺寸,其資性端正如此。
初輔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聞其風采。
殿中嘗有怪,一夜羣臣相驚,光召尚符璽郎,郎不肯授光。
光欲奪之,郎按劍曰:“臣頭可得,璽不可得也!”光甚誼之。
明日,詔增此郎秩二等。
衆庶莫不多光。
光與左將軍桀結婚相親,光長女爲桀子安妻。
有女年與帝相配,桀因帝姊鄂邑蓋主內安女後宮爲婕妤,數月立爲皇后。
父安爲票騎將軍,封桑樂侯。
光時休沐出,桀輒入代光決事。
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長公主。
公主內行不修,近幸河間丁外人。
桀、
昔武王伐紂,遷九鼎於雒邑,伯夷、叔齊薄之,餓死於首陽,不食其祿,周猶稱盛德焉。
然孔子賢此二人,以爲“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也。
而《孟子》亦云:“聞伯夷之風者,貪夫廉,懦夫有立志”;“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莫不興起,非賢人而能若是乎!”
漢興有園公、綺裏季、夏黃公,角里先生,此四人者,當秦之世,避而入商雒深山,以待天下之定也。
自高祖聞而召之,不至。
其後呂后用留侯計,使皇太子卑辭束帛致禮,安車迎而致之。
四人既至,從太子見,高祖客而敬焉,太子得以爲重,遂用自安。
語在《留侯傳》。
其後谷口有鄭子真,蜀有嚴君平,皆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
成帝時,元舅大將軍王鳳以禮聘子真,子真遂不亻出而終。
君平卜筮於成都市,以爲:“卜筮者賤業,而可以惠衆人。
有邪惡非正之問,則依蓍龜爲言利害。
與人子言依於孝,與人弟言依於順,與人臣言依於忠,各因勢導之以善,從吾言者,已過半矣。
”裁日閱數人,得百錢足自養,財閉肆下簾而授《老子》。
博覽亡不通,依老子、嚴周之指著書十餘萬言。
楊雄少時從遊學,以而仕京師顯名,數爲朝廷在位賢者稱君平德。
杜陵李強素善雄,久之爲益州牧,喜謂雄曰:“吾真得嚴君平矣。
”雄曰:“君備禮以待之,彼人可見而不可得詘也。
”強心以爲不然。
及至蜀,致禮與相見,卒不敢言以爲從事,乃嘆曰:“楊子云誠知人!”君平年九十餘,遂以其業終,蜀人愛敬,至今稱焉。
及雄著書言當世士,稱此二人。
其論曰:“或問: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盍勢諸名卿可幾?曰:君子德名爲幾。
樑、齊、楚、趙之君非不富且貴也,惡虖成其名!谷口鄭子真不詘其志,耕於岩石之下,名震於京師,豈其卿?豈其卿?楚兩龔之潔,其清矣乎!蜀嚴湛冥,不作苟見,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雖隨、和何以加諸?舉茲以旃,不亦寶乎!”
自園公、綺裏季、夏黃公、角里先生、鄭子真、嚴君平皆未嘗仕,然其風聲足以激貪厲俗,近古之逸民也。
若王吉、貢禹,兩龔之屬,皆以禮讓進退雲。
王吉字子陽,琅邪皋虞人也。
少好學明經,以郡吏舉孝廉爲郎,補若盧右丞,遷雲陽令。
舉賢良爲昌邑中尉,而王好遊獵,驅馳國中,動作亡節,吉上疏諫,曰:
臣聞古者師日行三十里,吉行五十里,《詩》雲:“匪風發兮,匪車揭兮,顧瞻周道,中心怛兮。
”說曰:是非古之風也,發發者;是非古之車也,揭揭者。
蓋傷之也。
今者大王幸方與,曾不半日而馳二百里,百姓頗廢耕桑,治道牽馬,臣愚以爲民不可數變。
昔召公述職,當民事時,
然孔子賢此二人,以爲“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也。
而《孟子》亦云:“聞伯夷之風者,貪夫廉,懦夫有立志”;“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莫不興起,非賢人而能若是乎!”
漢興有園公、綺裏季、夏黃公,角里先生,此四人者,當秦之世,避而入商雒深山,以待天下之定也。
自高祖聞而召之,不至。
其後呂后用留侯計,使皇太子卑辭束帛致禮,安車迎而致之。
四人既至,從太子見,高祖客而敬焉,太子得以爲重,遂用自安。
語在《留侯傳》。
其後谷口有鄭子真,蜀有嚴君平,皆修身自保,非其服弗服,非其食弗食。
成帝時,元舅大將軍王鳳以禮聘子真,子真遂不亻出而終。
君平卜筮於成都市,以爲:“卜筮者賤業,而可以惠衆人。
有邪惡非正之問,則依蓍龜爲言利害。
與人子言依於孝,與人弟言依於順,與人臣言依於忠,各因勢導之以善,從吾言者,已過半矣。
”裁日閱數人,得百錢足自養,財閉肆下簾而授《老子》。
博覽亡不通,依老子、嚴周之指著書十餘萬言。
楊雄少時從遊學,以而仕京師顯名,數爲朝廷在位賢者稱君平德。
杜陵李強素善雄,久之爲益州牧,喜謂雄曰:“吾真得嚴君平矣。
”雄曰:“君備禮以待之,彼人可見而不可得詘也。
”強心以爲不然。
及至蜀,致禮與相見,卒不敢言以爲從事,乃嘆曰:“楊子云誠知人!”君平年九十餘,遂以其業終,蜀人愛敬,至今稱焉。
及雄著書言當世士,稱此二人。
其論曰:“或問: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盍勢諸名卿可幾?曰:君子德名爲幾。
樑、齊、楚、趙之君非不富且貴也,惡虖成其名!谷口鄭子真不詘其志,耕於岩石之下,名震於京師,豈其卿?豈其卿?楚兩龔之潔,其清矣乎!蜀嚴湛冥,不作苟見,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雖隨、和何以加諸?舉茲以旃,不亦寶乎!”
自園公、綺裏季、夏黃公、角里先生、鄭子真、嚴君平皆未嘗仕,然其風聲足以激貪厲俗,近古之逸民也。
若王吉、貢禹,兩龔之屬,皆以禮讓進退雲。
王吉字子陽,琅邪皋虞人也。
少好學明經,以郡吏舉孝廉爲郎,補若盧右丞,遷雲陽令。
舉賢良爲昌邑中尉,而王好遊獵,驅馳國中,動作亡節,吉上疏諫,曰:
臣聞古者師日行三十里,吉行五十里,《詩》雲:“匪風發兮,匪車揭兮,顧瞻周道,中心怛兮。
”說曰:是非古之風也,發發者;是非古之車也,揭揭者。
蓋傷之也。
今者大王幸方與,曾不半日而馳二百里,百姓頗廢耕桑,治道牽馬,臣愚以爲民不可數變。
昔召公述職,當民事時,
眭弘字孟,魯國蕃人也。
少時好俠,鬥雞走馬,長乃變節,從嬴公受《春秋》。
以明經爲議郎,至符節令。
孝昭元鳳三年正月,泰山、萊蕪山南匈匈有數千人聲,民視之,有大石自立,高丈五尺,大四十八圍,入地深八尺,三石爲足。
石立後有白烏數千下集其旁。
是時,昌邑有枯社木臥復生,又上林苑中大柳樹斷枯臥地,亦自立生,有蟲食樹葉成文字,曰“公孫病已立”,孟推《春秋》之意,以爲“石、柳,皆陰類,下民之象;泰山者,岱宗之嶽,王者易姓告代之外。
今大石自立,僵柳復起,非人力所爲,此當有從匹夫爲天子者。
枯社木復生,故廢之家公孫氏當復興者也。
”孟意亦不知其所在,即說曰:“先師董仲舒有言,雖有繼體守文之君,不害聖人之受命。
漢家堯後,有傳國之運。
漢帝宜誰差天下,求索賢人,禪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週二王后,以承順天命。
”孟使友人內官長賜上此書。
時,昭帝幼,大將軍霍光秉政,惡之,下其書廷尉。
奏賜、孟妄設襖言惑衆,大逆不道,皆伏誅。
後五年,孝宣帝興於民間,即位,徵孟子爲郎。
夏侯始昌,魯人也。
通《五經》,以《齊詩》、《尚書》教授。
自董仲舒、韓嬰死後,武帝得始昌,甚重之。
始昌明於陰陽,先言柏梁臺災曰,至期日果災。
時,昌邑王以少子愛,上爲選師,始昌爲太傅。
年老,以壽終。
族子勝亦以儒顯名。
夏侯勝字長公。
初,魯共王分魯西寧鄉以封子節侯,別屬大河,大河後更名東平,故勝爲東平人。
勝少孤,好學,從始昌受《尚書》及《洪範五行傳》,說災異。
後事蕳卿,又從歐陽氏問。
爲學精孰,所問非一師也。
善說禮服。
徵爲博士、光祿大夫。
會昭帝崩,昌邑王嗣立,數出。
勝當乘輿前諫曰:“天久陰而不雨,臣下有謀上者,陛下出欲何之?”王怒,謂勝爲襖言,縛以屬吏。
吏白大將軍霍光,光不舉法。
是時,光與車騎將軍張安世謀欲廢昌邑王。
光讓安世以爲泄語,安世實不言。
乃召問勝,勝對言:“在《洪範傳》曰‘皇之不極,厥罰常陰,時則下人有伐上者’,惡察察言,故云臣下有謀。
”光、安世大驚,以此益重經術士。
後十餘日,光卒與安世白太后,廢昌邑王,尊立宣帝。
光以爲羣臣奏事東宮,太后省政,宜知經術,白令勝用《尚書》授太后。
遷長信少府,賜爵關內侯,以與謀廢立,定策安宗廟,益千戶。
宣帝初即位,欲褒先帝,詔丞相御史曰:“朕以眇身,蒙遺德,承聖業,奉宗廟,夙夜惟念。
孝武皇帝躬仁誼,厲威武,北征匈奴,單于遠循,南平氐羌、昆明、甌駱兩越,東定薉、貉、朝鮮,廓地斥境,立郡縣,百蠻率服
少時好俠,鬥雞走馬,長乃變節,從嬴公受《春秋》。
以明經爲議郎,至符節令。
孝昭元鳳三年正月,泰山、萊蕪山南匈匈有數千人聲,民視之,有大石自立,高丈五尺,大四十八圍,入地深八尺,三石爲足。
石立後有白烏數千下集其旁。
是時,昌邑有枯社木臥復生,又上林苑中大柳樹斷枯臥地,亦自立生,有蟲食樹葉成文字,曰“公孫病已立”,孟推《春秋》之意,以爲“石、柳,皆陰類,下民之象;泰山者,岱宗之嶽,王者易姓告代之外。
今大石自立,僵柳復起,非人力所爲,此當有從匹夫爲天子者。
枯社木復生,故廢之家公孫氏當復興者也。
”孟意亦不知其所在,即說曰:“先師董仲舒有言,雖有繼體守文之君,不害聖人之受命。
漢家堯後,有傳國之運。
漢帝宜誰差天下,求索賢人,禪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週二王后,以承順天命。
”孟使友人內官長賜上此書。
時,昭帝幼,大將軍霍光秉政,惡之,下其書廷尉。
奏賜、孟妄設襖言惑衆,大逆不道,皆伏誅。
後五年,孝宣帝興於民間,即位,徵孟子爲郎。
夏侯始昌,魯人也。
通《五經》,以《齊詩》、《尚書》教授。
自董仲舒、韓嬰死後,武帝得始昌,甚重之。
始昌明於陰陽,先言柏梁臺災曰,至期日果災。
時,昌邑王以少子愛,上爲選師,始昌爲太傅。
年老,以壽終。
族子勝亦以儒顯名。
夏侯勝字長公。
初,魯共王分魯西寧鄉以封子節侯,別屬大河,大河後更名東平,故勝爲東平人。
勝少孤,好學,從始昌受《尚書》及《洪範五行傳》,說災異。
後事蕳卿,又從歐陽氏問。
爲學精孰,所問非一師也。
善說禮服。
徵爲博士、光祿大夫。
會昭帝崩,昌邑王嗣立,數出。
勝當乘輿前諫曰:“天久陰而不雨,臣下有謀上者,陛下出欲何之?”王怒,謂勝爲襖言,縛以屬吏。
吏白大將軍霍光,光不舉法。
是時,光與車騎將軍張安世謀欲廢昌邑王。
光讓安世以爲泄語,安世實不言。
乃召問勝,勝對言:“在《洪範傳》曰‘皇之不極,厥罰常陰,時則下人有伐上者’,惡察察言,故云臣下有謀。
”光、安世大驚,以此益重經術士。
後十餘日,光卒與安世白太后,廢昌邑王,尊立宣帝。
光以爲羣臣奏事東宮,太后省政,宜知經術,白令勝用《尚書》授太后。
遷長信少府,賜爵關內侯,以與謀廢立,定策安宗廟,益千戶。
宣帝初即位,欲褒先帝,詔丞相御史曰:“朕以眇身,蒙遺德,承聖業,奉宗廟,夙夜惟念。
孝武皇帝躬仁誼,厲威武,北征匈奴,單于遠循,南平氐羌、昆明、甌駱兩越,東定薉、貉、朝鮮,廓地斥境,立郡縣,百蠻率服
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
父曰太公,母曰劉媼。
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
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
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高祖爲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
及壯,試爲吏,爲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常從王媼、武負貰酒,醉臥,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
高祖每酤留飲,酒讎數倍。
及見怪,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
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單父人呂公善沛令,避仇從之客,因家沛焉。
沛中豪桀吏聞令有重客,皆往賀。
蕭何爲主吏,主進,令諸大夫曰:「進不滿千錢,坐之堂下。」高祖爲亭長,素易諸吏,乃紿爲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
謁入,呂公大驚,起,迎之門。
呂公者,好相人,見高祖狀貌,因重敬之,引入坐。
蕭何曰:「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諸客,遂坐上坐,無所詘。
酒闌,呂公因目固留高祖。
高祖竟酒,後。
呂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無如季相,願季自愛。
臣有息女,願爲季箕帚妾。」酒罷,呂媼怒呂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與貴人。
沛令善公,求之不與,何自妄許與劉季?」呂公曰:「此非兒女子所知也。」卒與劉季。
呂公女乃呂后也,生孝惠帝、魯元公主。
高祖爲亭長時,常告歸之田。
呂后與兩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過請飲,呂后因餔之。
老父相呂后曰:「夫人天下貴人。」令相兩子,見孝惠,曰:「夫人所以貴者,乃此男也。」相魯元,亦皆貴。
老父已去,高祖適從旁舍來,呂后具言客有過,相我子母皆大貴。
高祖問,曰:「未遠。」乃追及,問老父。
老父曰:「鄉者夫人嬰兒皆似君,君相貴不可言。」高祖乃謝曰:「誠如父言,不敢忘德。」及高祖貴,遂不知老父處。
高祖爲亭長,乃以竹皮爲冠,令求盜之薛治之,時時冠之,及貴常冠,所謂「劉氏冠」乃是也。
高祖以亭長爲縣送徒酈山,徒多道亡。
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
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徒中壯士願從者十餘人。
高祖被酒,夜徑澤中,令一人行前。
行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願還。」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擊斬蛇。
蛇遂分爲兩,徑開。
行數里,醉,因臥。
後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
人問何哭,嫗曰:「人殺吾子,故哭之。」人曰:「嫗子何爲見殺?」嫗曰:「吾,白帝子也,化爲蛇,當道,今爲赤帝子斬之,
父曰太公,母曰劉媼。
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
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
已而有身,遂產高祖。
高祖爲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
及壯,試爲吏,爲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常從王媼、武負貰酒,醉臥,武負、王媼見其上常有龍,怪之。
高祖每酤留飲,酒讎數倍。
及見怪,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
高祖常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
單父人呂公善沛令,避仇從之客,因家沛焉。
沛中豪桀吏聞令有重客,皆往賀。
蕭何爲主吏,主進,令諸大夫曰:「進不滿千錢,坐之堂下。」高祖爲亭長,素易諸吏,乃紿爲謁曰「賀錢萬」,實不持一錢。
謁入,呂公大驚,起,迎之門。
呂公者,好相人,見高祖狀貌,因重敬之,引入坐。
蕭何曰:「劉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諸客,遂坐上坐,無所詘。
酒闌,呂公因目固留高祖。
高祖竟酒,後。
呂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無如季相,願季自愛。
臣有息女,願爲季箕帚妾。」酒罷,呂媼怒呂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與貴人。
沛令善公,求之不與,何自妄許與劉季?」呂公曰:「此非兒女子所知也。」卒與劉季。
呂公女乃呂后也,生孝惠帝、魯元公主。
高祖爲亭長時,常告歸之田。
呂后與兩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過請飲,呂后因餔之。
老父相呂后曰:「夫人天下貴人。」令相兩子,見孝惠,曰:「夫人所以貴者,乃此男也。」相魯元,亦皆貴。
老父已去,高祖適從旁舍來,呂后具言客有過,相我子母皆大貴。
高祖問,曰:「未遠。」乃追及,問老父。
老父曰:「鄉者夫人嬰兒皆似君,君相貴不可言。」高祖乃謝曰:「誠如父言,不敢忘德。」及高祖貴,遂不知老父處。
高祖爲亭長,乃以竹皮爲冠,令求盜之薛治之,時時冠之,及貴常冠,所謂「劉氏冠」乃是也。
高祖以亭長爲縣送徒酈山,徒多道亡。
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
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徒中壯士願從者十餘人。
高祖被酒,夜徑澤中,令一人行前。
行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願還。」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擊斬蛇。
蛇遂分爲兩,徑開。
行數里,醉,因臥。
後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
人問何哭,嫗曰:「人殺吾子,故哭之。」人曰:「嫗子何爲見殺?」嫗曰:「吾,白帝子也,化爲蛇,當道,今爲赤帝子斬之,
趙廣漢字子都,涿郡蠡吾人也,故屬河間。
少爲郡吏、州從事,以廉潔通敏下士爲名。
舉茂材,平準令。
察廉爲陽翟令。
以治行尤異,遷京輔都尉,守京兆尹。
會昭帝崩,而新豐杜建爲京兆掾,護作平陵方上。
建素豪俠,賓客爲奸利,廣漢聞之,先風告。
建不改,於是收案致法。
中貴人豪長者爲請無不至,終無所聽。
宗族賓客謀欲篡取,廣漢盡知其計議主名起居,使吏告曰:“若計如此,且並滅家。
”令數吏將建棄市,莫敢近者。
京師稱之。
是時,昌邑王徵即位,行淫亂,大將軍霍光與羣臣共廢王,尊立宣帝。
廣漢以與議定策,賜爵關內侯。
遷潁川太守。
郡大姓原、褚宗族橫恣,賓客犯爲盜賊,前二千石莫能禽制。
廣漢既至數月,誅原、褚首惡,郡中震慄。
先是,潁川豪傑大姓相與爲婚姻,吏俗朋黨。
廣漢患之,厲使其中可用者受記,出有案問,既得罪名,行法罰之,廣漢故漏泄其語,令相怨咎。
又教吏爲缿筩,及得投書,削其主名,而託以爲豪桀大姓子弟所言。
其後強宗大族家家結爲仇讎,奸黨散落,風俗大改。
吏民相告訐,廣漢得以爲耳目,盜賊以故不發,發又輒得。
一切治理,威名流聞,及匈奴降者言匈奴中皆聞廣漢。
本始二年,漢發五將軍擊匈奴,徵遣廣漢以太守將兵,屬蒲類將軍趙充國。
從軍還,複用守京兆尹,滿歲爲真。
廣漢爲二千石,以和顏接士,其尉薦待遇吏,殷勤甚備。
事推功善,歸之於下,曰:“某掾卿所爲,非二千石所及。
”行之發於至誠。
吏見者皆輸寫心腹,無所隱匿,鹹願爲用。
僵仆無所避。
廣漢聰明,皆知其能之所宜,盡力與否。
其或負者,輒先聞知,風諭不改,乃收捕之,無所逃,按之罪立具,即時伏辜。
廣漢爲人強力,天性精於吏職。
見吏民,或夜不寢至旦。
尤善爲鉤距,以得事情。
鉤距者,設欲知馬賈,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後及馬,參伍其賈,以類相準,則知馬之貴賤不失實矣。
唯廣漢至精能行之,他人效者莫能及。
郡中盜賊,閭里輕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請求銖兩之奸,皆知之。
長安少年數人會窮里空舍謀共劫人,坐語未訖,廣漢使吏捕治具服。
富人蘇回爲郎,二人劫之。
有傾,廣漢將吏到家,自立庭下,使長安丞龔奢叩堂戶曉賊,曰:“京兆尹趙君謝兩卿,無得殺質,此宿衛臣也。
釋質,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時解脫。
”二人驚愕,又素聞廣漢名,即開戶出,下堂叩頭,廣漢跪謝曰:“幸全活郎,甚厚!”送獄,敕吏謹遇,給酒肉。
至冬當出死,豫爲調棺,給斂葬具,告語之,皆曰:“死無所恨!”
廣漢嘗記召湖都亭長,湖都亭長
少爲郡吏、州從事,以廉潔通敏下士爲名。
舉茂材,平準令。
察廉爲陽翟令。
以治行尤異,遷京輔都尉,守京兆尹。
會昭帝崩,而新豐杜建爲京兆掾,護作平陵方上。
建素豪俠,賓客爲奸利,廣漢聞之,先風告。
建不改,於是收案致法。
中貴人豪長者爲請無不至,終無所聽。
宗族賓客謀欲篡取,廣漢盡知其計議主名起居,使吏告曰:“若計如此,且並滅家。
”令數吏將建棄市,莫敢近者。
京師稱之。
是時,昌邑王徵即位,行淫亂,大將軍霍光與羣臣共廢王,尊立宣帝。
廣漢以與議定策,賜爵關內侯。
遷潁川太守。
郡大姓原、褚宗族橫恣,賓客犯爲盜賊,前二千石莫能禽制。
廣漢既至數月,誅原、褚首惡,郡中震慄。
先是,潁川豪傑大姓相與爲婚姻,吏俗朋黨。
廣漢患之,厲使其中可用者受記,出有案問,既得罪名,行法罰之,廣漢故漏泄其語,令相怨咎。
又教吏爲缿筩,及得投書,削其主名,而託以爲豪桀大姓子弟所言。
其後強宗大族家家結爲仇讎,奸黨散落,風俗大改。
吏民相告訐,廣漢得以爲耳目,盜賊以故不發,發又輒得。
一切治理,威名流聞,及匈奴降者言匈奴中皆聞廣漢。
本始二年,漢發五將軍擊匈奴,徵遣廣漢以太守將兵,屬蒲類將軍趙充國。
從軍還,複用守京兆尹,滿歲爲真。
廣漢爲二千石,以和顏接士,其尉薦待遇吏,殷勤甚備。
事推功善,歸之於下,曰:“某掾卿所爲,非二千石所及。
”行之發於至誠。
吏見者皆輸寫心腹,無所隱匿,鹹願爲用。
僵仆無所避。
廣漢聰明,皆知其能之所宜,盡力與否。
其或負者,輒先聞知,風諭不改,乃收捕之,無所逃,按之罪立具,即時伏辜。
廣漢爲人強力,天性精於吏職。
見吏民,或夜不寢至旦。
尤善爲鉤距,以得事情。
鉤距者,設欲知馬賈,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後及馬,參伍其賈,以類相準,則知馬之貴賤不失實矣。
唯廣漢至精能行之,他人效者莫能及。
郡中盜賊,閭里輕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請求銖兩之奸,皆知之。
長安少年數人會窮里空舍謀共劫人,坐語未訖,廣漢使吏捕治具服。
富人蘇回爲郎,二人劫之。
有傾,廣漢將吏到家,自立庭下,使長安丞龔奢叩堂戶曉賊,曰:“京兆尹趙君謝兩卿,無得殺質,此宿衛臣也。
釋質,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時解脫。
”二人驚愕,又素聞廣漢名,即開戶出,下堂叩頭,廣漢跪謝曰:“幸全活郎,甚厚!”送獄,敕吏謹遇,給酒肉。
至冬當出死,豫爲調棺,給斂葬具,告語之,皆曰:“死無所恨!”
廣漢嘗記召湖都亭長,湖都亭長
匡衡字稚圭,東海承人也。
父世農夫,至衡好學,家貧,庸作以供資用,尤精力過絕人。
諸儒爲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語《詩》,解人頤。
”
衡射策甲科,以不應令除爲太常掌故,調補平原文學。
學者多上書薦衡經明,當世少雙,令爲文學就官京師;後進皆欲從衡平原,衡不宜在遠方。
事下太子太傅蕭望之、少府樑丘賀問,衡對《詩》諸大義,其對深美。
望之奏衡經學精習,說有師道,可觀覽。
宣帝不甚用儒,遣衡歸官。
而皇太子見衡對,私善之。
會宣帝崩,元帝初即位,樂陵侯史高以外屬爲大司馬車騎將軍,領尚書事,前將軍蕭望之爲副。
望之名儒,有師傅舊恩,天子任之,多所貢薦。
高充位而已,與望之有隙。
長安令楊興說高曰:“將軍以親戚輔政,貴重於天下無二,然衆庶論議令問休譽不專在將軍者何也?彼誠有所聞也。
以將軍之莫府,海內莫不卬望。
而所舉不過私門賓客,乳母子弟,人情忽不自知,然一夫竊議,語流天下。
夫富貴在身而列士不譽,是有狐白之裘而反衣之也。
古人病其若此,故卑體勞心,以求賢爲務。
傳曰:以賢難得之故因曰事不待賢,以食難得之故而曰飽不待食,或之甚者也。
平原文學匡衡材智有餘,經學絕倫,但以無階朝廷,故隨牒在遠方。
將軍誠召置莫府,學士歙然歸仁,與參事議,觀其所有,貢之朝廷,必爲國器,以此顯示衆庶,名流於世。
”高然其言,闢衡爲議曹史,薦衡於上,上以爲郎中,遷博士,給事中。
是時,有日蝕、地震之變,上問以政治得失,衡上疏曰:
臣聞五帝不同禮,三王各異教,民俗殊務,所遇之時異也。
陛下躬聖德,開太平之路,閔愚吏民觸法抵禁,比年大赦,使百姓得改行自新,天下幸甚。
臣竊見大赦之後,奸邪不爲衰止,今日大赦,明日犯法,相隨入獄,此殆導之未得其務也。
蓋保民者,“陳之以德義”,“示之以好惡”,觀其失而制其宜,故動之而和,綏之而安。
今天下俗貪財賤義,好聲色,上侈靡,廉恥之節薄,淫闢之意縱,綱紀失序,疏者逾內,親戚之恩薄,婚姻之黨隆,苟合僥倖,以身設利。
不改其原,雖歲赦之,刑猶難使錯而不用也。
臣愚以爲宜一曠然大變其俗。
孔子曰:“能以禮讓爲國乎,何有?”朝廷者,天下之楨幹也。
公卿大夫相與循禮恭讓,則民不爭;好仁樂施,則下不暴;上義高節,則民興行;寬柔和惠,則衆相愛。
四者,明王之所以不嚴而成化也。
何者?朝有變色之言,則下有爭鬥之患;上有自專之士,則下有不讓之人;上有克勝之佐,則下有傷害之心;上有好利之臣,則下有盜竊之民:此其本也。
今俗吏之
父世農夫,至衡好學,家貧,庸作以供資用,尤精力過絕人。
諸儒爲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語《詩》,解人頤。
”
衡射策甲科,以不應令除爲太常掌故,調補平原文學。
學者多上書薦衡經明,當世少雙,令爲文學就官京師;後進皆欲從衡平原,衡不宜在遠方。
事下太子太傅蕭望之、少府樑丘賀問,衡對《詩》諸大義,其對深美。
望之奏衡經學精習,說有師道,可觀覽。
宣帝不甚用儒,遣衡歸官。
而皇太子見衡對,私善之。
會宣帝崩,元帝初即位,樂陵侯史高以外屬爲大司馬車騎將軍,領尚書事,前將軍蕭望之爲副。
望之名儒,有師傅舊恩,天子任之,多所貢薦。
高充位而已,與望之有隙。
長安令楊興說高曰:“將軍以親戚輔政,貴重於天下無二,然衆庶論議令問休譽不專在將軍者何也?彼誠有所聞也。
以將軍之莫府,海內莫不卬望。
而所舉不過私門賓客,乳母子弟,人情忽不自知,然一夫竊議,語流天下。
夫富貴在身而列士不譽,是有狐白之裘而反衣之也。
古人病其若此,故卑體勞心,以求賢爲務。
傳曰:以賢難得之故因曰事不待賢,以食難得之故而曰飽不待食,或之甚者也。
平原文學匡衡材智有餘,經學絕倫,但以無階朝廷,故隨牒在遠方。
將軍誠召置莫府,學士歙然歸仁,與參事議,觀其所有,貢之朝廷,必爲國器,以此顯示衆庶,名流於世。
”高然其言,闢衡爲議曹史,薦衡於上,上以爲郎中,遷博士,給事中。
是時,有日蝕、地震之變,上問以政治得失,衡上疏曰:
臣聞五帝不同禮,三王各異教,民俗殊務,所遇之時異也。
陛下躬聖德,開太平之路,閔愚吏民觸法抵禁,比年大赦,使百姓得改行自新,天下幸甚。
臣竊見大赦之後,奸邪不爲衰止,今日大赦,明日犯法,相隨入獄,此殆導之未得其務也。
蓋保民者,“陳之以德義”,“示之以好惡”,觀其失而制其宜,故動之而和,綏之而安。
今天下俗貪財賤義,好聲色,上侈靡,廉恥之節薄,淫闢之意縱,綱紀失序,疏者逾內,親戚之恩薄,婚姻之黨隆,苟合僥倖,以身設利。
不改其原,雖歲赦之,刑猶難使錯而不用也。
臣愚以爲宜一曠然大變其俗。
孔子曰:“能以禮讓爲國乎,何有?”朝廷者,天下之楨幹也。
公卿大夫相與循禮恭讓,則民不爭;好仁樂施,則下不暴;上義高節,則民興行;寬柔和惠,則衆相愛。
四者,明王之所以不嚴而成化也。
何者?朝有變色之言,則下有爭鬥之患;上有自專之士,則下有不讓之人;上有克勝之佐,則下有傷害之心;上有好利之臣,則下有盜竊之民:此其本也。
今俗吏之
呼韓邪單于歸庭數月,罷兵使各歸故地,乃收其兄呼屠吾斯在民間者立爲左谷蠡王,使人告右賢貴人,欲令殺右賢王。
其冬,都隆奇與右賢王共立日逐王薄胥堂爲屠耆單于,發兵數萬人東襲呼韓邪單于。
呼韓邪單于兵敗走,屠耆單于還,以其長子都塗吾西爲左谷蠡王,少子姑瞀樓頭爲右谷蠡王,留居單于庭。
明年秋,屠耆單于使日逐王先賢撣兄右奧鞬王爲烏藉都尉各二萬騎,屯東方以備呼韓邪單于。
是時,西方呼揭王來與唯犁當戶謀,共讒右賢王,言欲自立爲烏藉單于。
屠耆單于殺右賢王父子,後知其冤,復殺唯犁當戶。
於是呼揭王恐,遂畔去,自立爲呼揭單于。
右奧鞬王聞之,即自立爲車犁單于。
烏藉都尉亦自立爲烏藉單于。
凡五單于。
屠耆單于自將兵東擊車犁單于,使都隆奇擊烏藉。
烏藉、車犁皆敗,西北走,與呼揭單于兵合爲四萬人。
烏藉、呼揭皆去單于號,共併力尊輔車犁單于。
屠耆單于聞之,使左大將、都尉將四萬騎分屯東方,以備呼韓邪單于,自將四萬騎西擊車犁單于。
車犁單于敗,西北走,屠耆單于即引西南,留闟敦地。
其明年,呼韓邪單于遣其弟右谷蠡王等西襲屠耆單于屯兵,殺略萬餘人。
屠耆單于聞之,即自將六萬騎擊呼韓邪單于,行千里,未至嗕姑地,逢呼韓邪單于兵可四萬人,合戰。
屠耆單于兵敗,自殺。
都隆奇乃與屠耆少子右谷蠡王姑瞀樓頭亡歸漢,車犁單于東降呼韓邪單于。
呼韓邪單于左大將烏厲屈與父呼速累烏厲溫敦皆見匈奴亂,率其衆數萬人南降漢。
封烏厲屈爲新城侯,烏厲溫敦爲義陽侯。
是時,李陵子復立烏藉都尉爲單于,呼韓邪單于捕斬之,遂復都單于庭,然衆裁數萬人。
屠耆單于從弟休旬王將所主五六百騎,擊殺左大且渠,並其兵,至右地,自立爲閏振單于,在西邊。
其後,呼韓邪單于兄左賢王呼屠吾斯亦自立爲郅支骨都侯單于,在東邊。
其後二年,閏振單于率其衆東擊郅支單于。
郅支單于與戰,殺之,並其兵,遂進攻呼韓邪。
呼韓邪破,其兵走,郅支都單于庭。
呼韓邪之敗也,左伊秩訾王爲呼韓邪計,勸令稱臣入朝事漢,從漢求助,如此匈奴乃定。
呼韓邪議問諸大臣,皆曰:“不可。
匈奴之俗,本上氣力而下服役,以馬上戰鬥爲國,故有威名於百蠻。
戰死,壯士所有也。
今兄弟爭國,不在兄則在弟,雖死猶有威名,子孫常長諸國。
漢雖強,猶不能兼併匈奴,奈何亂先古之制,臣事於漢,卑辱先單于,爲諸國所笑!雖如是而安,何以復長百蠻!”左伊秩訾曰:“不然。
強弱有時,今漢方盛,烏孫城郭諸國皆爲臣妾。
自且鞮侯單于以來,匈奴日削,不能取復,雖屈強於此,未嘗
其冬,都隆奇與右賢王共立日逐王薄胥堂爲屠耆單于,發兵數萬人東襲呼韓邪單于。
呼韓邪單于兵敗走,屠耆單于還,以其長子都塗吾西爲左谷蠡王,少子姑瞀樓頭爲右谷蠡王,留居單于庭。
明年秋,屠耆單于使日逐王先賢撣兄右奧鞬王爲烏藉都尉各二萬騎,屯東方以備呼韓邪單于。
是時,西方呼揭王來與唯犁當戶謀,共讒右賢王,言欲自立爲烏藉單于。
屠耆單于殺右賢王父子,後知其冤,復殺唯犁當戶。
於是呼揭王恐,遂畔去,自立爲呼揭單于。
右奧鞬王聞之,即自立爲車犁單于。
烏藉都尉亦自立爲烏藉單于。
凡五單于。
屠耆單于自將兵東擊車犁單于,使都隆奇擊烏藉。
烏藉、車犁皆敗,西北走,與呼揭單于兵合爲四萬人。
烏藉、呼揭皆去單于號,共併力尊輔車犁單于。
屠耆單于聞之,使左大將、都尉將四萬騎分屯東方,以備呼韓邪單于,自將四萬騎西擊車犁單于。
車犁單于敗,西北走,屠耆單于即引西南,留闟敦地。
其明年,呼韓邪單于遣其弟右谷蠡王等西襲屠耆單于屯兵,殺略萬餘人。
屠耆單于聞之,即自將六萬騎擊呼韓邪單于,行千里,未至嗕姑地,逢呼韓邪單于兵可四萬人,合戰。
屠耆單于兵敗,自殺。
都隆奇乃與屠耆少子右谷蠡王姑瞀樓頭亡歸漢,車犁單于東降呼韓邪單于。
呼韓邪單于左大將烏厲屈與父呼速累烏厲溫敦皆見匈奴亂,率其衆數萬人南降漢。
封烏厲屈爲新城侯,烏厲溫敦爲義陽侯。
是時,李陵子復立烏藉都尉爲單于,呼韓邪單于捕斬之,遂復都單于庭,然衆裁數萬人。
屠耆單于從弟休旬王將所主五六百騎,擊殺左大且渠,並其兵,至右地,自立爲閏振單于,在西邊。
其後,呼韓邪單于兄左賢王呼屠吾斯亦自立爲郅支骨都侯單于,在東邊。
其後二年,閏振單于率其衆東擊郅支單于。
郅支單于與戰,殺之,並其兵,遂進攻呼韓邪。
呼韓邪破,其兵走,郅支都單于庭。
呼韓邪之敗也,左伊秩訾王爲呼韓邪計,勸令稱臣入朝事漢,從漢求助,如此匈奴乃定。
呼韓邪議問諸大臣,皆曰:“不可。
匈奴之俗,本上氣力而下服役,以馬上戰鬥爲國,故有威名於百蠻。
戰死,壯士所有也。
今兄弟爭國,不在兄則在弟,雖死猶有威名,子孫常長諸國。
漢雖強,猶不能兼併匈奴,奈何亂先古之制,臣事於漢,卑辱先單于,爲諸國所笑!雖如是而安,何以復長百蠻!”左伊秩訾曰:“不然。
強弱有時,今漢方盛,烏孫城郭諸國皆爲臣妾。
自且鞮侯單于以來,匈奴日削,不能取復,雖屈強於此,未嘗
古之儒者,博學乎《六藝》之文。
《六藝》者,王教之典籍,先聖所以明天道,正人倫,致至治之成法也。
周道既衰,壞於幽、厲,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陵夷二百餘年而孔子興,衷聖德遭季世,知言之不用而道不行,乃嘆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於是應聘諸侯,以答禮行誼。
西入周,南至楚,畏匡厄陳,奸七十餘君。
適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究觀古今篇籍,乃稱曰:“大哉,堯之爲君也!唯天爲大,唯堯則之。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又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於是敘《書》則斷《堯典》,稱樂則法《韶舞》,論《詩》則首《周南》。
綴周之禮,因魯《春秋》,舉十二公行事,繩之以文、武之道,成一王法,至獲麟而止。
蓋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爲之傳。
皆因近聖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仲尼既沒,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大者爲卿相師傅,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
故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於齊。
如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禽滑氂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爲王者師。
是時,獨魏文侯好學。
天下並爭於戰國,儒術既黜焉,然齊魯之間學者猶弗廢,至於威、宣之際,孟子、孫卿之列鹹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以學顯於當世。
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詩》、《書》,殺術士,六學從此缺矣。
陳涉之王也,魯諸儒持孔氏禮器往歸之,於是孔甲爲涉博士,卒與俱死。
陳涉起匹夫,驅適戍以立號,不滿歲而滅亡,其事至微淺,然而搢紳先生負禮器往委質爲臣者何也?以秦禁其業,積怨而發憤於陳王也。
及高皇帝誅項籍,引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絃歌之音不絕,豈非聖人遺化好學之國哉?於是諸儒始得修其經學,講習大射鄉飲之禮。
叔孫通作漢禮儀,因爲奉常,諸弟子共定者,鹹爲選首,然後喟然興於學。
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皇庠序之事也。
孝惠、高後時,公卿皆武力功臣。
孝文時頗登用,然孝文本好刑名之言。
及至孝景,不任儒,竇太后又好黃、老術,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
漢興,言《易》自淄川田生;言《書》自濟南伏生;言《詩》,於魯則申培公,於齊則轅固生,燕則韓太傅;言《禮》,則魯高堂生;言《春秋》,於齊則胡母生,於趙則董仲舒。
及竇太后崩,武安君田蚡爲丞相,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以百數,而公孫弘以治《春秋》爲丞相
《六藝》者,王教之典籍,先聖所以明天道,正人倫,致至治之成法也。
周道既衰,壞於幽、厲,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陵夷二百餘年而孔子興,衷聖德遭季世,知言之不用而道不行,乃嘆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於是應聘諸侯,以答禮行誼。
西入周,南至楚,畏匡厄陳,奸七十餘君。
適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究觀古今篇籍,乃稱曰:“大哉,堯之爲君也!唯天爲大,唯堯則之。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又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於是敘《書》則斷《堯典》,稱樂則法《韶舞》,論《詩》則首《周南》。
綴周之禮,因魯《春秋》,舉十二公行事,繩之以文、武之道,成一王法,至獲麟而止。
蓋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爲之傳。
皆因近聖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仲尼既沒,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大者爲卿相師傅,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
故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於齊。
如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禽滑氂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爲王者師。
是時,獨魏文侯好學。
天下並爭於戰國,儒術既黜焉,然齊魯之間學者猶弗廢,至於威、宣之際,孟子、孫卿之列鹹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以學顯於當世。
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詩》、《書》,殺術士,六學從此缺矣。
陳涉之王也,魯諸儒持孔氏禮器往歸之,於是孔甲爲涉博士,卒與俱死。
陳涉起匹夫,驅適戍以立號,不滿歲而滅亡,其事至微淺,然而搢紳先生負禮器往委質爲臣者何也?以秦禁其業,積怨而發憤於陳王也。
及高皇帝誅項籍,引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絃歌之音不絕,豈非聖人遺化好學之國哉?於是諸儒始得修其經學,講習大射鄉飲之禮。
叔孫通作漢禮儀,因爲奉常,諸弟子共定者,鹹爲選首,然後喟然興於學。
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皇庠序之事也。
孝惠、高後時,公卿皆武力功臣。
孝文時頗登用,然孝文本好刑名之言。
及至孝景,不任儒,竇太后又好黃、老術,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
漢興,言《易》自淄川田生;言《書》自濟南伏生;言《詩》,於魯則申培公,於齊則轅固生,燕則韓太傅;言《禮》,則魯高堂生;言《春秋》,於齊則胡母生,於趙則董仲舒。
及竇太后崩,武安君田蚡爲丞相,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以百數,而公孫弘以治《春秋》爲丞相
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曰淳維。
唐、虞以上有山戎、獫允、薰粥,居於北邊,隨草畜牧而轉移。
其畜之所多則馬、牛、羊,其奇畜則橐佗、驢、騾、駃騠、騊駼驒奚。
逐水草遷徙,無城郭常居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
無文書,以言語爲約束。
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菟,肉食。
士力能彎弓,盡爲甲騎。
其俗,寬則隨畜田獵禽獸爲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
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鋌。
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
苟利所在,不知禮義。
自君王以下鹹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
壯者食肥美,老者飲食其餘。
貴壯健,賤老弱。
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其俗有名不諱而無字。
夏道衰,而公劉失其稷官,變於西戎,邑於豳。
其後三百有餘歲,戎狄攻太王亶父,亶父亡走於岐下,豳人悉從亶父而邑焉,作周。
其後百有餘歲,周西伯昌伐畎夷。
後十有餘年,武王伐紂而營雒邑,復居於酆鎬,放逐戎夷涇、洛之北,以時入貢,名曰荒服。
其後二百有餘年,周道衰,而周穆王伐畎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
自是之後,荒服不至。
於是作《呂刑》之闢。
至穆王之孫懿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國。
中國被其苦,詩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獫允之故”;“豈不日戒,獫允孔棘”。
至懿王曾孫宣王,興師命將以征伐之,詩人美大其功,曰:“薄伐獫允,至於太原”;“出車彭彭”,“城彼朔方”。
是時四夷賓服,稱爲中興。
至於幽王,用寵姬褒姒之故,與申侯有隙。
申侯怒而與畎戎共攻殺幽王於麗山之下,遂取周之地,滷獲而居於涇、渭之間,侵暴中國。
秦襄公救周,於是周平王去酆鎬而東徙於雒邑。
當時秦襄公伐戎至支阝,始列爲諸侯。
後六十有五年,而山戎越燕而伐齊,齊釐公與戰於齊郊。
後四十四年,而山戎伐燕。
燕告急齊,齊桓公北伐山戎,山戎走。
後二十餘年,而戎翟至雒邑,伐周襄王,襄王出奔於鄭之汜邑。
初,襄王欲伐鄭,故取翟女爲後,與翟共伐鄭。
已而黜翟後,翟後怨,而襄王繼母曰惠後,有子帶,欲立之,於是惠後與翟後、子帶爲內應,開戎翟,戎翟以故得入,破逐襄王,而立子帶爲王。
於是戎翟或居於陸渾,東至於衛,侵盜尤甚。
周襄王既居外四年,乃使使告急於晉。
晉文公初立,欲修霸業,乃興師伐戎翟,誅子帶,迎內襄王子雒邑。
當是時,秦晉爲強國。
晉文公攘戎翟,居於西河圜、洛之間,號曰赤翟、白翟。
而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國服於秦。
故隴以西有綿諸、畎戎、狄獂之戎,在岐、樑、涇、漆之北有義渠、大荔、烏氏、朐衍之戎
唐、虞以上有山戎、獫允、薰粥,居於北邊,隨草畜牧而轉移。
其畜之所多則馬、牛、羊,其奇畜則橐佗、驢、騾、駃騠、騊駼驒奚。
逐水草遷徙,無城郭常居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
無文書,以言語爲約束。
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菟,肉食。
士力能彎弓,盡爲甲騎。
其俗,寬則隨畜田獵禽獸爲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
其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鋌。
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
苟利所在,不知禮義。
自君王以下鹹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
壯者食肥美,老者飲食其餘。
貴壯健,賤老弱。
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其俗有名不諱而無字。
夏道衰,而公劉失其稷官,變於西戎,邑於豳。
其後三百有餘歲,戎狄攻太王亶父,亶父亡走於岐下,豳人悉從亶父而邑焉,作周。
其後百有餘歲,周西伯昌伐畎夷。
後十有餘年,武王伐紂而營雒邑,復居於酆鎬,放逐戎夷涇、洛之北,以時入貢,名曰荒服。
其後二百有餘年,周道衰,而周穆王伐畎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
自是之後,荒服不至。
於是作《呂刑》之闢。
至穆王之孫懿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國。
中國被其苦,詩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獫允之故”;“豈不日戒,獫允孔棘”。
至懿王曾孫宣王,興師命將以征伐之,詩人美大其功,曰:“薄伐獫允,至於太原”;“出車彭彭”,“城彼朔方”。
是時四夷賓服,稱爲中興。
至於幽王,用寵姬褒姒之故,與申侯有隙。
申侯怒而與畎戎共攻殺幽王於麗山之下,遂取周之地,滷獲而居於涇、渭之間,侵暴中國。
秦襄公救周,於是周平王去酆鎬而東徙於雒邑。
當時秦襄公伐戎至支阝,始列爲諸侯。
後六十有五年,而山戎越燕而伐齊,齊釐公與戰於齊郊。
後四十四年,而山戎伐燕。
燕告急齊,齊桓公北伐山戎,山戎走。
後二十餘年,而戎翟至雒邑,伐周襄王,襄王出奔於鄭之汜邑。
初,襄王欲伐鄭,故取翟女爲後,與翟共伐鄭。
已而黜翟後,翟後怨,而襄王繼母曰惠後,有子帶,欲立之,於是惠後與翟後、子帶爲內應,開戎翟,戎翟以故得入,破逐襄王,而立子帶爲王。
於是戎翟或居於陸渾,東至於衛,侵盜尤甚。
周襄王既居外四年,乃使使告急於晉。
晉文公初立,欲修霸業,乃興師伐戎翟,誅子帶,迎內襄王子雒邑。
當是時,秦晉爲強國。
晉文公攘戎翟,居於西河圜、洛之間,號曰赤翟、白翟。
而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國服於秦。
故隴以西有綿諸、畎戎、狄獂之戎,在岐、樑、涇、漆之北有義渠、大荔、烏氏、朐衍之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