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王義康,年十二,宋臺除督豫、司、雍、並四州諸軍事、冠軍將軍、豫州刺史。
時高祖自壽陽被徵入輔,留義康代鎮壽陽。
又領司州刺史,進督徐州之鐘離、荊州之義陽諸軍事。
永初元年,封彭城王,食邑三千戶,進號右將軍。
二年,徙監南豫、豫、司、雍、並五州諸軍事、南豫州刺史,將軍如故。
三年,遷使持節、都督南徐、兗二州揚州之晉陵諸軍事、南徐州刺史,將軍如故。
太祖即位,增邑二千戶,進號驃騎將軍,加散騎常侍,給鼓吹一部。
尋加開府儀同三司。
元嘉三年,改授都督荊、湘、雍、樑、益、寧、南北秦八州諸軍事、荊州刺史,給班劍三十人,持節、常侍、將軍如故。
義康少而聰察,及居方任,職事修理。
六年,司徒王弘表義康宜還入輔,徵侍中、都督揚、南徐、兗三州諸軍事、司徒、錄尚書事,領平北將軍、南徐州刺史,持節如故。
二府並置佐領兵,與王弘共輔朝政。
弘既多疾,且每事推謙,自是內外衆務,一斷之義康。
太子詹事劉湛有經國才,義康昔在豫州,湛爲長史,既素經情款,至是意委特隆,人物雅俗,舉動事宜,莫不諮訪之。
故前後在藩,多有善政,爲遠近所稱。
九年,弘薨,又領揚州刺史。
其年,太妃薨,解侍中,辭班劍。
十二年,又領太子太傅,復加侍中、班劍。
義康性好吏職,銳意文案,糾剔是非,莫不精盡。
既專總朝權,事決自己,生殺大事,以錄命斷之。
凡所陳奏,入無不可,方伯以下,並委義康授用,由是朝野輻湊,勢傾天下。
義康亦自強不息,無有懈倦。
府門每旦常有數百乘車,雖復位卑人微,皆被引接。
又聰識過人,一聞必記,常所暫遇,終生不忘,稠人廣席,每標所憶以示聰明,人物益以此推服之。
愛惜官爵,未嘗以階級私人,凡朝士有才用者,皆引入己府,無施及忤旨,即度爲臺官。
自下樂爲竭力,不敢欺負。
太祖有虛勞疾,寢頓積年,每意有所想,便覺心中痛裂,屬纊者相系。
義康醫藥,盡心衛奉,湯藥飲食,非口所嘗不進。
或連夕不寐,彌日不解衣。
內外衆事,皆專決施行。
十六年,進位大將軍,領司徒,辟召掾屬。
義康素無術學,暗於大體,自謂兄弟至親,不復存君臣形跡,率心徑行,曾無猜防。
私置僮部六千餘人,不以言臺。
四方獻饋,皆以上品薦義康,而以次者供御。
上嘗冬月啖甘,嘆其形味並劣,義康在坐曰“今年甘殊有佳者”遣人還東府取甘,大供御者三寸。
尚書僕射殷景仁爲太祖所寵,與太子詹事劉湛素善,而意好晚衰。
湛常欲因宰輔之權以傾之,景仁爲太祖所保持,義康屢言不見用,湛愈僨。
南陽劉斌,湛之宗也,有涉俗才用,爲義康所知
時高祖自壽陽被徵入輔,留義康代鎮壽陽。
又領司州刺史,進督徐州之鐘離、荊州之義陽諸軍事。
永初元年,封彭城王,食邑三千戶,進號右將軍。
二年,徙監南豫、豫、司、雍、並五州諸軍事、南豫州刺史,將軍如故。
三年,遷使持節、都督南徐、兗二州揚州之晉陵諸軍事、南徐州刺史,將軍如故。
太祖即位,增邑二千戶,進號驃騎將軍,加散騎常侍,給鼓吹一部。
尋加開府儀同三司。
元嘉三年,改授都督荊、湘、雍、樑、益、寧、南北秦八州諸軍事、荊州刺史,給班劍三十人,持節、常侍、將軍如故。
義康少而聰察,及居方任,職事修理。
六年,司徒王弘表義康宜還入輔,徵侍中、都督揚、南徐、兗三州諸軍事、司徒、錄尚書事,領平北將軍、南徐州刺史,持節如故。
二府並置佐領兵,與王弘共輔朝政。
弘既多疾,且每事推謙,自是內外衆務,一斷之義康。
太子詹事劉湛有經國才,義康昔在豫州,湛爲長史,既素經情款,至是意委特隆,人物雅俗,舉動事宜,莫不諮訪之。
故前後在藩,多有善政,爲遠近所稱。
九年,弘薨,又領揚州刺史。
其年,太妃薨,解侍中,辭班劍。
十二年,又領太子太傅,復加侍中、班劍。
義康性好吏職,銳意文案,糾剔是非,莫不精盡。
既專總朝權,事決自己,生殺大事,以錄命斷之。
凡所陳奏,入無不可,方伯以下,並委義康授用,由是朝野輻湊,勢傾天下。
義康亦自強不息,無有懈倦。
府門每旦常有數百乘車,雖復位卑人微,皆被引接。
又聰識過人,一聞必記,常所暫遇,終生不忘,稠人廣席,每標所憶以示聰明,人物益以此推服之。
愛惜官爵,未嘗以階級私人,凡朝士有才用者,皆引入己府,無施及忤旨,即度爲臺官。
自下樂爲竭力,不敢欺負。
太祖有虛勞疾,寢頓積年,每意有所想,便覺心中痛裂,屬纊者相系。
義康醫藥,盡心衛奉,湯藥飲食,非口所嘗不進。
或連夕不寐,彌日不解衣。
內外衆事,皆專決施行。
十六年,進位大將軍,領司徒,辟召掾屬。
義康素無術學,暗於大體,自謂兄弟至親,不復存君臣形跡,率心徑行,曾無猜防。
私置僮部六千餘人,不以言臺。
四方獻饋,皆以上品薦義康,而以次者供御。
上嘗冬月啖甘,嘆其形味並劣,義康在坐曰“今年甘殊有佳者”遣人還東府取甘,大供御者三寸。
尚書僕射殷景仁爲太祖所寵,與太子詹事劉湛素善,而意好晚衰。
湛常欲因宰輔之權以傾之,景仁爲太祖所保持,義康屢言不見用,湛愈僨。
南陽劉斌,湛之宗也,有涉俗才用,爲義康所知
文帝十九男:元皇后生劭,潘淑妃生浚,路淑媛生孝武帝,吳淑儀生南平王鑠,高修儀生廬陵昭王紹,殷修華生竟陵王誕,曹婕妤生建平宣簡王宏,陳修容生東海王禕,謝容華生晉熙王昶,江修儀生武昌王渾,沈婕妤生明帝,楊修儀生建安王休仁,邢美人生晉平王休祐,蔡美人生海陵王休茂,董美人生鄱陽哀王休業,顏美人生臨慶衝王休倩,陳美人生新野懷王夷父,荀美人生桂陽王休範,羅美人生巴陵哀王休若。
劭、浚、誕、禕、渾、休茂、休範別有傳。
紹出繼廬陵孝獻王義真。
南平穆王鑠,字休玄,文帝第四子也。
元嘉十七年,都督湘州諸軍事、冠軍將軍、湘州刺史,不之鎮,領石頭戍事。
二十二年,遷使持節、都督南豫、豫、司、雍、秦、並六州諸軍事、南豫州刺史。
時太祖方事外略,乃罷南豫並壽陽,即以鑠爲豫州刺史,尋領安蠻校尉,給鼓吹一部。
二十六年,進號平西將軍,讓不拜。
索虜大帥託跋燾南侵陳、潁,遂圍汝南懸瓠城。
行汝南太守陳憲保城自固,賊晝夜攻圍之,憲且守且戰,矢石無時不交。
虜多作高樓,施弩以射城內,飛矢雨下,城中負戶以汲。
又毀佛浮圖,取金像以爲大鉤,施之衝車端,以牽樓堞。
城內有一沙門,頗有機思,輒設奇以應之。
賊多作蝦蟆車以填塹,肉薄攻城。
憲督厲將士,固女牆而戰。
賊之死者,屍與城等,遂登屍以陵城,短兵相接。
憲銳氣愈奮,戰士無不一當百,殺傷萬計,汝水爲之不流。
相拒四十餘日,鑠遣安蠻司馬劉康祖與寧朔將軍臧質救之,虜燒攻具走。
二十七年,大舉北伐,諸蕃並出師。
鑠遣中兵參軍胡盛之出汝南、上蔡,向長社,長社戍主魯爽委城奔走。
即克長社,遣幢主王陽兒、張略等進據小索。
僞豫州刺史僕蘭於大索率步騎二千攻陽兒,陽兒擊大破之。
到坦之等進向大索,勞楊氏鄭德玄、張和各起義以應坦之,僕蘭奔虎牢。
會王陽兒等至,即據大索,因向虎牢,鑠又遣安蠻司馬劉康祖繼坦之。
虜永昌王宜勤仁庫真救虎牢,坦之敗走。
虜乘勝徑進,於尉氏津逢康祖,康祖戰敗見殺。
賊進脅壽陽,因東過與燾會於江上。
二十八年夏,虜荊州刺史魯爽及弟秀等,率部曲詣鑠歸順。
其年七月,鑠所生吳淑儀薨,鑠歸京師,葬畢,還攝本任。
時江夏王義恭領南兗州刺史,鎮盱眙。
丁母憂,還京師。
上以兗土雕荒,罷南兗並南徐州,當別置淮南都督住盱眙,開創屯田,應接遠近,欲以授鑠。
既而改授散騎常侍、撫軍將軍,領兵戍石頭。
元兇弒立,以爲中軍將軍,護軍、常侍如故。
世祖入討,劭屯兵京邑,使鑠巡行撫勞。
劭還立南兗,以鑠爲使持節、都督南兗、徐、
劭、浚、誕、禕、渾、休茂、休範別有傳。
紹出繼廬陵孝獻王義真。
南平穆王鑠,字休玄,文帝第四子也。
元嘉十七年,都督湘州諸軍事、冠軍將軍、湘州刺史,不之鎮,領石頭戍事。
二十二年,遷使持節、都督南豫、豫、司、雍、秦、並六州諸軍事、南豫州刺史。
時太祖方事外略,乃罷南豫並壽陽,即以鑠爲豫州刺史,尋領安蠻校尉,給鼓吹一部。
二十六年,進號平西將軍,讓不拜。
索虜大帥託跋燾南侵陳、潁,遂圍汝南懸瓠城。
行汝南太守陳憲保城自固,賊晝夜攻圍之,憲且守且戰,矢石無時不交。
虜多作高樓,施弩以射城內,飛矢雨下,城中負戶以汲。
又毀佛浮圖,取金像以爲大鉤,施之衝車端,以牽樓堞。
城內有一沙門,頗有機思,輒設奇以應之。
賊多作蝦蟆車以填塹,肉薄攻城。
憲督厲將士,固女牆而戰。
賊之死者,屍與城等,遂登屍以陵城,短兵相接。
憲銳氣愈奮,戰士無不一當百,殺傷萬計,汝水爲之不流。
相拒四十餘日,鑠遣安蠻司馬劉康祖與寧朔將軍臧質救之,虜燒攻具走。
二十七年,大舉北伐,諸蕃並出師。
鑠遣中兵參軍胡盛之出汝南、上蔡,向長社,長社戍主魯爽委城奔走。
即克長社,遣幢主王陽兒、張略等進據小索。
僞豫州刺史僕蘭於大索率步騎二千攻陽兒,陽兒擊大破之。
到坦之等進向大索,勞楊氏鄭德玄、張和各起義以應坦之,僕蘭奔虎牢。
會王陽兒等至,即據大索,因向虎牢,鑠又遣安蠻司馬劉康祖繼坦之。
虜永昌王宜勤仁庫真救虎牢,坦之敗走。
虜乘勝徑進,於尉氏津逢康祖,康祖戰敗見殺。
賊進脅壽陽,因東過與燾會於江上。
二十八年夏,虜荊州刺史魯爽及弟秀等,率部曲詣鑠歸順。
其年七月,鑠所生吳淑儀薨,鑠歸京師,葬畢,還攝本任。
時江夏王義恭領南兗州刺史,鎮盱眙。
丁母憂,還京師。
上以兗土雕荒,罷南兗並南徐州,當別置淮南都督住盱眙,開創屯田,應接遠近,欲以授鑠。
既而改授散騎常侍、撫軍將軍,領兵戍石頭。
元兇弒立,以爲中軍將軍,護軍、常侍如故。
世祖入討,劭屯兵京邑,使鑠巡行撫勞。
劭還立南兗,以鑠爲使持節、都督南兗、徐、
鄭鮮之,字道子,滎陽開封人也。
高祖渾,魏將作大匠。
曾祖襲,大司農。
父遵,尚書郎。
襲初爲江乘令,因居縣境。
鮮之下帷讀書,絕交遊之務。
初爲桓偉輔國主簿。
先是,兗州刺史滕恬爲丁零、翟遼所沒,屍喪不反,恬子羨仕宦不廢,議者嫌之。
桓玄在荊州,使羣僚博議,鮮之議曰:
名教大極,忠孝而已,至乎變通抑引,每事輒殊,本而尋之,皆是求心而遺蹟。
跡之所乘,遭遇或異。
故聖人或就跡以助教,或因跡以成罪,屈申與奪,難可等齊,舉其阡陌,皆可略言矣。
天可逃乎。
而伊尹廢君。
君可脅乎。
而鬻權見善。
忠可愚乎。
而箕子同仁。
自此以還,殊實而齊聲,異譽而等美者,不可勝言。
而欲令百代之下,聖典所闕,正斯事於一朝,豈可易哉。
然立言明理,以古證今,當使理厭人情。
如滕羨情事者,或終身隱處,不關人事。
或升朝理務,無譏前哲。
通滕者則以無譏爲證,塞滕者則以隱處爲美。
折其兩中,則異同之情可見矣。
然無譏前哲者,厭情之謂也。
若王陵之母,見烹於楚,陵不退身窮居,終爲社稷之臣,非爲榮也。
鮑勳蹇諤魏朝,亡身爲效,觀其志非貪爵也。
凡此二賢,非滕之諭。
夫聖人立教,猶雲“有禮無時,君子不行”。
有禮無時,政以事有變通,不可守一故耳。
若滕以此二賢爲證,則恐人人自賢矣。
若不可人人自賢,何可獨許其證。
譏者兼在於人,不但獨證其事。
漢、魏以來,記闕其典,尋而得者無幾人。
至乎大晉中朝及中興之後,楊臻則七年不除喪,三十餘年不關人事,溫公則見逼於王命,庾左丞則終身不著袷,高世遠則爲王右軍、何驃騎所勸割,無有如滕之易者也。
若以縗麻非爲哀之主,無所復言矣。
文皇帝以東關之役,屍骸不反者,制其子弟,不廢婚宦。
明此,孝子已不自同於人倫,有識已審其可否矣。
若其不爾,居宗輔物者,但當即聖人之教,何所復明制於其間哉。
及至永嘉大亂之後,王敦復申東關之制於中興,原此是爲國之大計,非謂訓範人倫,盡於此也。
何以言之。
父仇明不同戴天日,而爲國不可許復仇,此自以法奪情,即是東關、永嘉之喻也。
何妨綜理王務者,布衣以處之。
明教者自謂世非橫流,凡士君子之徒,無不可仕之理,而雜以情譏,謂宜在貶裁爾。
若多引前事以爲通證,則孝子可顧法而不復仇矣。
文皇帝無所立制於東關,王敦無所明之於中興。
每至斯會,輒發之於宰物,是心可不喻乎。
且夫求理當先以遠大,若滄海橫流,家國同其淪溺,若不仕也,則人有餘力。
人有餘力,則國可至乎亡,家可至乎滅。
當斯時也,匹婦猶亡其身,況大丈夫哉。
既其不然,天下之才
高祖渾,魏將作大匠。
曾祖襲,大司農。
父遵,尚書郎。
襲初爲江乘令,因居縣境。
鮮之下帷讀書,絕交遊之務。
初爲桓偉輔國主簿。
先是,兗州刺史滕恬爲丁零、翟遼所沒,屍喪不反,恬子羨仕宦不廢,議者嫌之。
桓玄在荊州,使羣僚博議,鮮之議曰:
名教大極,忠孝而已,至乎變通抑引,每事輒殊,本而尋之,皆是求心而遺蹟。
跡之所乘,遭遇或異。
故聖人或就跡以助教,或因跡以成罪,屈申與奪,難可等齊,舉其阡陌,皆可略言矣。
天可逃乎。
而伊尹廢君。
君可脅乎。
而鬻權見善。
忠可愚乎。
而箕子同仁。
自此以還,殊實而齊聲,異譽而等美者,不可勝言。
而欲令百代之下,聖典所闕,正斯事於一朝,豈可易哉。
然立言明理,以古證今,當使理厭人情。
如滕羨情事者,或終身隱處,不關人事。
或升朝理務,無譏前哲。
通滕者則以無譏爲證,塞滕者則以隱處爲美。
折其兩中,則異同之情可見矣。
然無譏前哲者,厭情之謂也。
若王陵之母,見烹於楚,陵不退身窮居,終爲社稷之臣,非爲榮也。
鮑勳蹇諤魏朝,亡身爲效,觀其志非貪爵也。
凡此二賢,非滕之諭。
夫聖人立教,猶雲“有禮無時,君子不行”。
有禮無時,政以事有變通,不可守一故耳。
若滕以此二賢爲證,則恐人人自賢矣。
若不可人人自賢,何可獨許其證。
譏者兼在於人,不但獨證其事。
漢、魏以來,記闕其典,尋而得者無幾人。
至乎大晉中朝及中興之後,楊臻則七年不除喪,三十餘年不關人事,溫公則見逼於王命,庾左丞則終身不著袷,高世遠則爲王右軍、何驃騎所勸割,無有如滕之易者也。
若以縗麻非爲哀之主,無所復言矣。
文皇帝以東關之役,屍骸不反者,制其子弟,不廢婚宦。
明此,孝子已不自同於人倫,有識已審其可否矣。
若其不爾,居宗輔物者,但當即聖人之教,何所復明制於其間哉。
及至永嘉大亂之後,王敦復申東關之制於中興,原此是爲國之大計,非謂訓範人倫,盡於此也。
何以言之。
父仇明不同戴天日,而爲國不可許復仇,此自以法奪情,即是東關、永嘉之喻也。
何妨綜理王務者,布衣以處之。
明教者自謂世非橫流,凡士君子之徒,無不可仕之理,而雜以情譏,謂宜在貶裁爾。
若多引前事以爲通證,則孝子可顧法而不復仇矣。
文皇帝無所立制於東關,王敦無所明之於中興。
每至斯會,輒發之於宰物,是心可不喻乎。
且夫求理當先以遠大,若滄海橫流,家國同其淪溺,若不仕也,則人有餘力。
人有餘力,則國可至乎亡,家可至乎滅。
當斯時也,匹婦猶亡其身,況大丈夫哉。
既其不然,天下之才
臧質,字含文,東莞莒人。
父熹,字義和,武敬皇后弟也。
與兄燾並好經籍。
隆安初,兵革屢起,熹乃習騎射,志在立功。
嘗至溧陽,溧陽令阮崇與熹共獵,值虎突圍,獵徒並奔散,熹直前射之,應弦而倒。
高祖入京城,熹族子穆斬桓修。
進至京邑,桓玄奔走,高祖使熹入宮收圖書器物,封閉府庫。
有金飾樂器,高祖問熹“卿得無慾此乎”熹正色曰“皇上幽逼,播越非所。
將軍首建大義,劬勞王家。
雖復不肖,無情於樂”高祖笑曰“聊以戲卿爾”行參高祖鎮軍事,員外散騎侍郎,重參鎮軍軍事,領東海太守。
以建義功封始興縣五等侯。
又參高祖車騎、中軍軍事。
高祖將徵廣固,議者多不同。
熹從容言曰“公若凌威北境,拯其塗炭,寧一六合,未爲無期”高祖曰“卿言是也”及行,熹求從,不許,以爲建威將軍、臨海太守。
郡經兵寇,百不存一,熹綏緝綱紀,招聚流散,歸之者千餘家。
孫季高海道襲廣州,路由臨海,熹資給發遣,得以無乏。
徵拜散騎常侍,母憂去職。
頃之,討劉毅,起爲寧朔將軍,從徵。
事平,高祖遣朱齡石統大衆伐蜀,命熹奇兵出中水,以本號領建平、巴東二郡太守。
蜀主譙縱遣大將譙撫之萬餘人屯牛脾,又遣譙小苟重兵塞打鼻。
熹至牛脾,撫之戰敗退走,追斬之。
小苟聞撫之死,即便奔散。
成都既平,熹遇疾。
義熙九年,卒於蜀郡牛脾縣,時年三十九。
追贈光祿勳。
質少好鷹犬,善蒱博意錢之戲。
長六尺七寸,出面露口,禿頂拳發。
年未二十,高祖以爲世子中軍行參軍。
永初元年,爲員外散騎侍郎,從班例也。
母憂去職。
服闋,爲江夏王義恭撫軍,以輕薄無檢,爲太祖所知,徙爲給事中。
會稽宣長公主每爲之言,乃出爲建平太守,甚得蠻楚心。
南蠻校尉劉湛還朝,稱爲良守。
遷寧遠將軍、歷陽太守。
仍遷竟陵、江夏內史,復爲建武將軍、巴東、建平二郡太守,吏民便之。
質年始出三十,屢居名郡,涉獵史籍,尺牘便敏,既有氣幹,好言兵權。
太祖謂可大任,欲以爲益州事,未行,徵爲使持節、都督徐兗二州諸軍事、寧遠將軍、徐兗二州刺史。
在鎮奢費,爵命無章,爲有司所糾,遇赦。
與范曄、徐湛之等厚善,曄謀反,量質必與之同,會事發,復爲建威將軍、義興太守。
元嘉二十六年,太祖謁京陵,質朝丹徒,與何勖、檀和之並功臣子,時共上禮。
太祖設燕盡歡,賜布千匹。
二十七年春,遷南譙王義宣司馬、寧朔將軍、南平內史。
未之職,會索虜大帥拓跋燾圍汝南,汝南戍主陳憲固守告急。
太祖遣質輕往壽陽,即統彼軍,與安蠻司馬劉康祖等救憲。
虜退走,因使質伐汝南西境刀壁等山蠻,大破之,
父熹,字義和,武敬皇后弟也。
與兄燾並好經籍。
隆安初,兵革屢起,熹乃習騎射,志在立功。
嘗至溧陽,溧陽令阮崇與熹共獵,值虎突圍,獵徒並奔散,熹直前射之,應弦而倒。
高祖入京城,熹族子穆斬桓修。
進至京邑,桓玄奔走,高祖使熹入宮收圖書器物,封閉府庫。
有金飾樂器,高祖問熹“卿得無慾此乎”熹正色曰“皇上幽逼,播越非所。
將軍首建大義,劬勞王家。
雖復不肖,無情於樂”高祖笑曰“聊以戲卿爾”行參高祖鎮軍事,員外散騎侍郎,重參鎮軍軍事,領東海太守。
以建義功封始興縣五等侯。
又參高祖車騎、中軍軍事。
高祖將徵廣固,議者多不同。
熹從容言曰“公若凌威北境,拯其塗炭,寧一六合,未爲無期”高祖曰“卿言是也”及行,熹求從,不許,以爲建威將軍、臨海太守。
郡經兵寇,百不存一,熹綏緝綱紀,招聚流散,歸之者千餘家。
孫季高海道襲廣州,路由臨海,熹資給發遣,得以無乏。
徵拜散騎常侍,母憂去職。
頃之,討劉毅,起爲寧朔將軍,從徵。
事平,高祖遣朱齡石統大衆伐蜀,命熹奇兵出中水,以本號領建平、巴東二郡太守。
蜀主譙縱遣大將譙撫之萬餘人屯牛脾,又遣譙小苟重兵塞打鼻。
熹至牛脾,撫之戰敗退走,追斬之。
小苟聞撫之死,即便奔散。
成都既平,熹遇疾。
義熙九年,卒於蜀郡牛脾縣,時年三十九。
追贈光祿勳。
質少好鷹犬,善蒱博意錢之戲。
長六尺七寸,出面露口,禿頂拳發。
年未二十,高祖以爲世子中軍行參軍。
永初元年,爲員外散騎侍郎,從班例也。
母憂去職。
服闋,爲江夏王義恭撫軍,以輕薄無檢,爲太祖所知,徙爲給事中。
會稽宣長公主每爲之言,乃出爲建平太守,甚得蠻楚心。
南蠻校尉劉湛還朝,稱爲良守。
遷寧遠將軍、歷陽太守。
仍遷竟陵、江夏內史,復爲建武將軍、巴東、建平二郡太守,吏民便之。
質年始出三十,屢居名郡,涉獵史籍,尺牘便敏,既有氣幹,好言兵權。
太祖謂可大任,欲以爲益州事,未行,徵爲使持節、都督徐兗二州諸軍事、寧遠將軍、徐兗二州刺史。
在鎮奢費,爵命無章,爲有司所糾,遇赦。
與范曄、徐湛之等厚善,曄謀反,量質必與之同,會事發,復爲建威將軍、義興太守。
元嘉二十六年,太祖謁京陵,質朝丹徒,與何勖、檀和之並功臣子,時共上禮。
太祖設燕盡歡,賜布千匹。
二十七年春,遷南譙王義宣司馬、寧朔將軍、南平內史。
未之職,會索虜大帥拓跋燾圍汝南,汝南戍主陳憲固守告急。
太祖遣質輕往壽陽,即統彼軍,與安蠻司馬劉康祖等救憲。
虜退走,因使質伐汝南西境刀壁等山蠻,大破之,
竟陵王誕,字休文,文帝第六子也。
元嘉二十年,年十一,封廣陵王,食邑二千戶。
二十一年,監南兗州諸軍事、北中郎將、南兗州刺史,出鎮廣陵。
尋以本號徙南徐州刺史。
二十六年,出爲都督雍、樑、南北秦四州、荊州之竟陵、隨二郡諸軍事、後將軍、雍州刺史。
以廣陵雕弊,改封隨郡王。
上欲大舉北討,以襄陽外接關、河,欲廣其資力,乃罷江州軍府,文武悉配雍州,湘州入臺稅租雜物,悉給襄陽。
及大舉北伐,命諸蕃並出師,莫不奔敗。
唯誕中兵參軍柳元景先克弘農、關、陝三城,多獲首級,關、洛震動,事在《元景傳》。
會諸方並敗退,故元景引還。
徵誕還京師,遷都督廣交二州諸軍事、安南將軍、廣州刺史,當鎮始興,未行。
改授都督會稽、東陽、新安、臨海、永嘉五郡諸軍事、安東將軍、會稽太守,給鼓吹一部。
元兇弒立,以揚州浙江西屬司隸校尉,浙江東五郡立會州,以誕爲刺史。
世祖入討,遣沈慶之兄子僧榮間報誕,又遣寧朔將軍顧彬之自魯顯東入,受誕節度。
誕遣參軍劉季之與彬之並勢,自頓西陵,以爲後繼。
劭遣將華欽、庾導東討,與彬之弟相逢於曲阿之奔牛塘,路甚狹,左右皆悉入菰封,彬之軍人多齎籃屐,於菰葑中夾射之,欽等大敗。
事平,徵誕爲持節、都督荊、湘、雍、益、寧、樑、南北秦八州諸軍事、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刺史。
誕以位號正與浚同,惡之,請求回改。
乃進號驃騎將軍,加班劍二十人,餘如故。
南譙王義宣不肯就徵,以誕爲侍中、驃騎大將軍、揚州刺史,開府如故。
改封竟陵王,食邑五千戶。
顧彬之以奔牛之功,封陽新縣侯,食邑千戶,季之零陽縣侯,食邑五百戶。
明年,義宣舉兵反,有荊、江、兗、豫四州之力,勢震天下。
上即位日淺,朝野大懼。
上欲奉乘輿法物,以迎義宣,誕固執不可,然後處分。
加誕節,仗士五十人,出入六門。
上流平定,誕之力也。
初討元兇,與上同舉兵,有奔牛之捷,至是又有殊勳。
上性多猜,頗相疑憚。
而誕造立第舍,窮極工巧,園池之美,冠於一時。
多聚才力之士,實之第內,精甲利器,莫非上品,上意愈不平。
孝建二年,乃出爲使持節、都督南徐、兗二州諸軍事、太子太傅、南徐州刺史,侍中如故。
上以京口去都密邇,猶疑之。
大明元年秋,又出爲都督南兗、南徐、兗、青、冀、幽六州諸軍事、南兗州刺史,餘如故。
誕既見猜,亦潛爲之備,至廣陵,因索虜寇邊,修治城隍,聚糧治仗。
嫌隙既著,道路常雲誕反。
三年,建康民陳文紹上書曰“私門有幸,亡大姑元嘉中蒙入臺六宮,薄命早亡,先朝賜贈美人,又聽大姑二女
元嘉二十年,年十一,封廣陵王,食邑二千戶。
二十一年,監南兗州諸軍事、北中郎將、南兗州刺史,出鎮廣陵。
尋以本號徙南徐州刺史。
二十六年,出爲都督雍、樑、南北秦四州、荊州之竟陵、隨二郡諸軍事、後將軍、雍州刺史。
以廣陵雕弊,改封隨郡王。
上欲大舉北討,以襄陽外接關、河,欲廣其資力,乃罷江州軍府,文武悉配雍州,湘州入臺稅租雜物,悉給襄陽。
及大舉北伐,命諸蕃並出師,莫不奔敗。
唯誕中兵參軍柳元景先克弘農、關、陝三城,多獲首級,關、洛震動,事在《元景傳》。
會諸方並敗退,故元景引還。
徵誕還京師,遷都督廣交二州諸軍事、安南將軍、廣州刺史,當鎮始興,未行。
改授都督會稽、東陽、新安、臨海、永嘉五郡諸軍事、安東將軍、會稽太守,給鼓吹一部。
元兇弒立,以揚州浙江西屬司隸校尉,浙江東五郡立會州,以誕爲刺史。
世祖入討,遣沈慶之兄子僧榮間報誕,又遣寧朔將軍顧彬之自魯顯東入,受誕節度。
誕遣參軍劉季之與彬之並勢,自頓西陵,以爲後繼。
劭遣將華欽、庾導東討,與彬之弟相逢於曲阿之奔牛塘,路甚狹,左右皆悉入菰封,彬之軍人多齎籃屐,於菰葑中夾射之,欽等大敗。
事平,徵誕爲持節、都督荊、湘、雍、益、寧、樑、南北秦八州諸軍事、衛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刺史。
誕以位號正與浚同,惡之,請求回改。
乃進號驃騎將軍,加班劍二十人,餘如故。
南譙王義宣不肯就徵,以誕爲侍中、驃騎大將軍、揚州刺史,開府如故。
改封竟陵王,食邑五千戶。
顧彬之以奔牛之功,封陽新縣侯,食邑千戶,季之零陽縣侯,食邑五百戶。
明年,義宣舉兵反,有荊、江、兗、豫四州之力,勢震天下。
上即位日淺,朝野大懼。
上欲奉乘輿法物,以迎義宣,誕固執不可,然後處分。
加誕節,仗士五十人,出入六門。
上流平定,誕之力也。
初討元兇,與上同舉兵,有奔牛之捷,至是又有殊勳。
上性多猜,頗相疑憚。
而誕造立第舍,窮極工巧,園池之美,冠於一時。
多聚才力之士,實之第內,精甲利器,莫非上品,上意愈不平。
孝建二年,乃出爲使持節、都督南徐、兗二州諸軍事、太子太傅、南徐州刺史,侍中如故。
上以京口去都密邇,猶疑之。
大明元年秋,又出爲都督南兗、南徐、兗、青、冀、幽六州諸軍事、南兗州刺史,餘如故。
誕既見猜,亦潛爲之備,至廣陵,因索虜寇邊,修治城隍,聚糧治仗。
嫌隙既著,道路常雲誕反。
三年,建康民陳文紹上書曰“私門有幸,亡大姑元嘉中蒙入臺六宮,薄命早亡,先朝賜贈美人,又聽大姑二女
柳元景,字孝仁,河東解人也。
曾祖卓,自本郡遷於襄陽,官至汝南太守。
祖恬,西河太守。
幾憑,馮翊太守。
元景少便弓馬,數隨父伐蠻,以勇稱。
寡言有器質。
荊州刺史謝晦聞其名,要之,未及往而晦敗。
雍州刺史劉道產深愛其能,元景時居父憂,未得加命。
會荊州刺史江夏王義恭召之,道產謂曰“久規相屈。
今貴王有召,難輒相留,乖意以爲惘惘”服闋,補江夏王國中軍將軍,遷殿中將軍。
復爲義恭司空行參軍,隨府轉司徒太尉城局參軍,太祖見又嘉之。
先是,劉道產在雍州有惠化,遠蠻悉歸懷,皆出緣沔爲村落,戶口殷盛。
及道產死,羣蠻大爲寇暴。
世祖西鎮襄陽,義恭以元景爲將帥,即以爲廣威將軍、隨郡太守。
既至,而蠻斷驛道,欲來攻郡。
郡內少糧,器杖又乏,元景設方略,得六七百人,分五百人屯驛道。
或曰“蠻將逼城,不宜分衆”元景曰“蠻聞郡遣重戍,豈悟城內兵少。
且表裏合攻,於計爲長”會蠻垂至,乃使驛道爲備,潛出其後,戒曰“火舉馳進”前後俱發,蠻衆驚擾,投鄖水死者千餘人,斬獲數百,郡境肅然,無復寇抄。
朱修之討蠻,元景又與之俱,後又副沈慶之徵鄖山,進克太陽。
除世祖安北府中兵參軍。
隨王誕鎮襄陽,爲後軍中兵參軍。
及朝廷大舉北討,使諸鎮各出軍。
二十七年八月,誕遣振威將軍尹顯祖出貲谷,奮武將軍魯方平、建武將軍薛安都、略陽太守龐法起入盧氏,廣威將軍田義仁入魯陽,加元景建威將軍,總統羣帥。
後軍外兵參軍龐季明年已七十三,秦之冠族,羌人多附之,求入長安,招懷關、陝。
乃自貲谷入盧氏,盧氏人趙難納之,弘農強門先有內附意,故委季明投之。
十月,魯方平、薛安都、龐法起進次白亭,時元景猶未發。
法起率方平、安都諸軍前入,自修陽亭出熊耳山。
季明進達高門木城,值永昌王入弘農,乃回,還盧氏,據險自固。
頃之,招盧氏少年進入宜陽苟公谷,以扇動義心。
元景以其月率軍繼進。
閏月,法起、安都、方平諸軍入盧氏,斬縣令李封,以趙難爲盧氏令,加奮武將軍。
難驅率義徒,以爲衆軍鄉導。
法起等度鐵嶺山,次開方口,季明出自木城,與法起相會。
元景大軍次臼口,以前鋒深入,懸軍無繼,馳遣尹顯祖入盧氏,以爲軍援。
元景以軍食不足,難可曠日相持,乃束馬懸車,引軍上百丈崖,出溫谷,以入盧氏。
法起諸軍進次方伯堆,去弘農城五里。
賊遣兵二千餘人覘候,法起縱兵夾射之,賊騎退走。
諸軍造攻具,進兵城下,僞弘農太守李初古拔嬰城自固,法起、安都、方平諸軍鼓譟以陵城,季明、趙難並率義徒相繼而進,衝車四臨,數道俱攻,士
曾祖卓,自本郡遷於襄陽,官至汝南太守。
祖恬,西河太守。
幾憑,馮翊太守。
元景少便弓馬,數隨父伐蠻,以勇稱。
寡言有器質。
荊州刺史謝晦聞其名,要之,未及往而晦敗。
雍州刺史劉道產深愛其能,元景時居父憂,未得加命。
會荊州刺史江夏王義恭召之,道產謂曰“久規相屈。
今貴王有召,難輒相留,乖意以爲惘惘”服闋,補江夏王國中軍將軍,遷殿中將軍。
復爲義恭司空行參軍,隨府轉司徒太尉城局參軍,太祖見又嘉之。
先是,劉道產在雍州有惠化,遠蠻悉歸懷,皆出緣沔爲村落,戶口殷盛。
及道產死,羣蠻大爲寇暴。
世祖西鎮襄陽,義恭以元景爲將帥,即以爲廣威將軍、隨郡太守。
既至,而蠻斷驛道,欲來攻郡。
郡內少糧,器杖又乏,元景設方略,得六七百人,分五百人屯驛道。
或曰“蠻將逼城,不宜分衆”元景曰“蠻聞郡遣重戍,豈悟城內兵少。
且表裏合攻,於計爲長”會蠻垂至,乃使驛道爲備,潛出其後,戒曰“火舉馳進”前後俱發,蠻衆驚擾,投鄖水死者千餘人,斬獲數百,郡境肅然,無復寇抄。
朱修之討蠻,元景又與之俱,後又副沈慶之徵鄖山,進克太陽。
除世祖安北府中兵參軍。
隨王誕鎮襄陽,爲後軍中兵參軍。
及朝廷大舉北討,使諸鎮各出軍。
二十七年八月,誕遣振威將軍尹顯祖出貲谷,奮武將軍魯方平、建武將軍薛安都、略陽太守龐法起入盧氏,廣威將軍田義仁入魯陽,加元景建威將軍,總統羣帥。
後軍外兵參軍龐季明年已七十三,秦之冠族,羌人多附之,求入長安,招懷關、陝。
乃自貲谷入盧氏,盧氏人趙難納之,弘農強門先有內附意,故委季明投之。
十月,魯方平、薛安都、龐法起進次白亭,時元景猶未發。
法起率方平、安都諸軍前入,自修陽亭出熊耳山。
季明進達高門木城,值永昌王入弘農,乃回,還盧氏,據險自固。
頃之,招盧氏少年進入宜陽苟公谷,以扇動義心。
元景以其月率軍繼進。
閏月,法起、安都、方平諸軍入盧氏,斬縣令李封,以趙難爲盧氏令,加奮武將軍。
難驅率義徒,以爲衆軍鄉導。
法起等度鐵嶺山,次開方口,季明出自木城,與法起相會。
元景大軍次臼口,以前鋒深入,懸軍無繼,馳遣尹顯祖入盧氏,以爲軍援。
元景以軍食不足,難可曠日相持,乃束馬懸車,引軍上百丈崖,出溫谷,以入盧氏。
法起諸軍進次方伯堆,去弘農城五里。
賊遣兵二千餘人覘候,法起縱兵夾射之,賊騎退走。
諸軍造攻具,進兵城下,僞弘農太守李初古拔嬰城自固,法起、安都、方平諸軍鼓譟以陵城,季明、趙難並率義徒相繼而進,衝車四臨,數道俱攻,士
鄧琬,字元琬,豫章南昌人也。
高祖混,曾祖玄,併爲晉尚書吏部郎。
祖潛之,鎮南長史。
父胤之,世祖徵虜長史,吏部郎,彭城王義康大將軍長史、豫章太守,光祿勳。
琬初爲州西曹主簿,南譙王義宣徵北行參軍,轉參軍事,又隨府轉車騎參軍,仍轉府主簿,江州治中從事史。
世祖起義,版琬爲輔國將軍、南海太守,率軍伐蕭簡於廣州,攻圍逾年,乃克。
以臧質反,爲江州刺史宗愨所執,值赦原。
琬弟璩,與臧質同逆,質敗從誅。
琬弟環亦坐誅。
琬在遠,又有功,免死遠徙,仍停廣州。
久之,得還,除給事中,尚書庫部郎,都水使者,丹陽丞,本州大中正。
大明七年,車駕幸歷陽,追思在藩之舊,下詔曰“故光祿勳、前徵虜長史鄧胤之體局沈隱,累任著績。
朕昔當藩重,首先佐務,心力款盡,弗忘於懷。
往歲息璩兇悖,自取誅翦,沿恩及琬,特免釁戮。
今可擢爲給事黃門侍郎,以旌胤之宿誠”
明年,出爲晉安王子勳鎮軍長史、尋陽內史,行江州事。
前廢帝狂悖無道,以太祖、世祖並第數居三以登極位,子勳次第既同,深構嫌隙,因何邁之謀,乃遣使齎藥賜子勳死。
使至,子勳典籤謝道遇、齋帥潘欣之、侍書褚靈嗣等馳以告琬,泣涕請計。
琬曰“身南土寒士,蒙先殊恩,以愛子見託,豈得惜門戶百口,其當以死報效。
幼主昏暴,社稷危殆,雖曰天子,事猶獨夫。
今便指率文武,直造京邑,與羣公卿士,廢昏立明”景和元年十一月十九日,稱子勳教,即日戒嚴。
子勳戎服出聽事,集僚佐,使潘欣之口宣旨曰“少主昏狂悖戾,並是諸君所見聞。
顧命重臣,悉皆誅戮。
驅逼王公,幽辱太后。
不逞之徒,共成其釁。
京師諸王,並見囚逼,委厄虎口,思奮莫因。
身義兼家國,豈可坐視橫流。
今便欲舉九江之衆,馳檄近遠,以謀王室。
於諸君何如”四座未答,錄事參軍陶亮曰“少主昏狂,醜毒已積。
伊、霍行之於古,殿下當之於今。
鄙州士子,世習忠節,況屬千載之會,請效死前驅”衆並奉旨。
文武普進位一階。
轉亮爲諮議參軍事,領中兵,加寧朔將軍,總統軍事。
功曹張沈爲諮議參軍,統作舟艦。
參軍事顧昭之、沈伯玉、荀道林等參管書記。
南陽太守沈懷寶、岷山太守薛常寶之郡,始至尋陽,與新蔡太守韋希直併爲諮議參軍,領中兵,及彭澤令陳紹宗併爲將帥。
初,廢帝使荊州錄送前軍長史、荊州行事張悅下至盆口,琬稱子勳命,釋其桎梏,迎以所乘之車,以爲司馬,加徵虜將軍。
加琬冠軍將軍,二人共掌內外衆事。
遣將軍俞伯奇率五百人出斷大雷,禁絕商旅,及公私使命。
遣使上諸郡民丁,收斂器械。
十日之內,得甲士五千人,
高祖混,曾祖玄,併爲晉尚書吏部郎。
祖潛之,鎮南長史。
父胤之,世祖徵虜長史,吏部郎,彭城王義康大將軍長史、豫章太守,光祿勳。
琬初爲州西曹主簿,南譙王義宣徵北行參軍,轉參軍事,又隨府轉車騎參軍,仍轉府主簿,江州治中從事史。
世祖起義,版琬爲輔國將軍、南海太守,率軍伐蕭簡於廣州,攻圍逾年,乃克。
以臧質反,爲江州刺史宗愨所執,值赦原。
琬弟璩,與臧質同逆,質敗從誅。
琬弟環亦坐誅。
琬在遠,又有功,免死遠徙,仍停廣州。
久之,得還,除給事中,尚書庫部郎,都水使者,丹陽丞,本州大中正。
大明七年,車駕幸歷陽,追思在藩之舊,下詔曰“故光祿勳、前徵虜長史鄧胤之體局沈隱,累任著績。
朕昔當藩重,首先佐務,心力款盡,弗忘於懷。
往歲息璩兇悖,自取誅翦,沿恩及琬,特免釁戮。
今可擢爲給事黃門侍郎,以旌胤之宿誠”
明年,出爲晉安王子勳鎮軍長史、尋陽內史,行江州事。
前廢帝狂悖無道,以太祖、世祖並第數居三以登極位,子勳次第既同,深構嫌隙,因何邁之謀,乃遣使齎藥賜子勳死。
使至,子勳典籤謝道遇、齋帥潘欣之、侍書褚靈嗣等馳以告琬,泣涕請計。
琬曰“身南土寒士,蒙先殊恩,以愛子見託,豈得惜門戶百口,其當以死報效。
幼主昏暴,社稷危殆,雖曰天子,事猶獨夫。
今便指率文武,直造京邑,與羣公卿士,廢昏立明”景和元年十一月十九日,稱子勳教,即日戒嚴。
子勳戎服出聽事,集僚佐,使潘欣之口宣旨曰“少主昏狂悖戾,並是諸君所見聞。
顧命重臣,悉皆誅戮。
驅逼王公,幽辱太后。
不逞之徒,共成其釁。
京師諸王,並見囚逼,委厄虎口,思奮莫因。
身義兼家國,豈可坐視橫流。
今便欲舉九江之衆,馳檄近遠,以謀王室。
於諸君何如”四座未答,錄事參軍陶亮曰“少主昏狂,醜毒已積。
伊、霍行之於古,殿下當之於今。
鄙州士子,世習忠節,況屬千載之會,請效死前驅”衆並奉旨。
文武普進位一階。
轉亮爲諮議參軍事,領中兵,加寧朔將軍,總統軍事。
功曹張沈爲諮議參軍,統作舟艦。
參軍事顧昭之、沈伯玉、荀道林等參管書記。
南陽太守沈懷寶、岷山太守薛常寶之郡,始至尋陽,與新蔡太守韋希直併爲諮議參軍,領中兵,及彭澤令陳紹宗併爲將帥。
初,廢帝使荊州錄送前軍長史、荊州行事張悅下至盆口,琬稱子勳命,釋其桎梏,迎以所乘之車,以爲司馬,加徵虜將軍。
加琬冠軍將軍,二人共掌內外衆事。
遣將軍俞伯奇率五百人出斷大雷,禁絕商旅,及公私使命。
遣使上諸郡民丁,收斂器械。
十日之內,得甲士五千人,
《易》曰“天地閉,賢人隱”又曰“遁世無悶”又曰“高尚其事”又曰“幽人貞吉”《論語》“作者七人”,表以逸民之稱。
又曰“子路遇荷蓧丈人,孔子曰:隱者也”又曰“賢者避地,其次避言”又曰“虞仲,夷逸,隱居放言”品目參差,稱謂非一,請試言之:夫隱之爲言,跡不外見,道不可知之謂也。
若夫千載寂寥,聖人不出,則大賢自晦,降夷凡品。
止於全身遠害,非必穴處巖棲,雖藏往得二,鄰亞宗極,而舉世莫窺,萬物不睹。
若此人者,豈肯洗耳潁濱,皦皦然顯出俗之志乎。
遁世避言,即賢人也。
夫何適非世,而有避世之因,固知義惟晦道,非曰藏身。
至於巢父之名,即是見稱之號,號曰裘公,由有可傳之跡。
此蓋荷蓧之隱,而非賢人之隱也。
賢人之隱,義深於自晦,荷蓧之隱,事止於違人。
論跡既殊,原心亦異也。
身與運閉,無可知之情,雞黍宿賓,示高世之美。
運閉故隱,爲隱之跡不見。
違人故隱,用致隱者之目。
身隱故稱隱者,道隱故曰賢人。
或曰“隱者之異乎隱,既聞其說,賢者之同於賢,未知所異”應之曰“隱身之於晦道,名同而義殊,賢人之於賢者,事窮於亞聖,以此爲言,如或可辨。
若乃高尚之與作者,三避之與幽人,及逸民隱居,皆獨往之稱,雖復漢陰之氏不傳,河上之名不顯,莫不激貪厲俗,秉自異之姿,猶負揭日月,鳴建鼓而趨也”陳郡袁淑集古來無名高士,以爲《真隱傳》,格以斯談,去真遠矣。
賢人在世,事不可誣,今爲《隱逸篇》,虛置賢隱之位,其餘夷心俗表者,蓋逸而非隱雲。
戴顒,字仲若,譙郡銍人也。
父逵,兄勃,並隱遁有高名。
顒年十六,遭父憂,幾於毀滅,因此長抱羸患。
以父不仕,復修其業。
父善琴書,顒並傳之,凡諸音律,皆能揮手。
會稽剡縣多名山,故世居剡下。
顒及兄勃,並受琴於父。
父沒,所傳之聲,不忍復奏,各造新弄,勃五部,顒十五部。
顒又制長弄一部,並傳於世。
中書令王綏常攜賓客造之,勃等方進豆粥,綏曰“聞卿善琴,試欲一聽”不答,綏恨而去。
桐廬縣又多名山,兄弟復共遊之,因留居止。
勃疾患,醫藥不給。
顒謂勃曰“顒隨兄得閒,非有心於默語。
兄今疾篤,無可營療,顒當幹祿以自濟耳”乃告時求海虞令,事垂行而勃卒,乃止。
桐廬僻遠,難以養疾,乃出居吳下。
吳下士人共爲築室,聚石引水,植林開澗,少時繁密,有若自然。
乃述莊周大旨,著《逍遙論》,注《禮記•中庸》篇。
三吳將守及郡內衣冠要其同遊野澤,堪行便往,不爲矯介,衆論以此多之。
高祖命爲太尉行參軍,琅邪王司馬屬,並不就。
宋國初建,令曰“前太尉參軍
又曰“子路遇荷蓧丈人,孔子曰:隱者也”又曰“賢者避地,其次避言”又曰“虞仲,夷逸,隱居放言”品目參差,稱謂非一,請試言之:夫隱之爲言,跡不外見,道不可知之謂也。
若夫千載寂寥,聖人不出,則大賢自晦,降夷凡品。
止於全身遠害,非必穴處巖棲,雖藏往得二,鄰亞宗極,而舉世莫窺,萬物不睹。
若此人者,豈肯洗耳潁濱,皦皦然顯出俗之志乎。
遁世避言,即賢人也。
夫何適非世,而有避世之因,固知義惟晦道,非曰藏身。
至於巢父之名,即是見稱之號,號曰裘公,由有可傳之跡。
此蓋荷蓧之隱,而非賢人之隱也。
賢人之隱,義深於自晦,荷蓧之隱,事止於違人。
論跡既殊,原心亦異也。
身與運閉,無可知之情,雞黍宿賓,示高世之美。
運閉故隱,爲隱之跡不見。
違人故隱,用致隱者之目。
身隱故稱隱者,道隱故曰賢人。
或曰“隱者之異乎隱,既聞其說,賢者之同於賢,未知所異”應之曰“隱身之於晦道,名同而義殊,賢人之於賢者,事窮於亞聖,以此爲言,如或可辨。
若乃高尚之與作者,三避之與幽人,及逸民隱居,皆獨往之稱,雖復漢陰之氏不傳,河上之名不顯,莫不激貪厲俗,秉自異之姿,猶負揭日月,鳴建鼓而趨也”陳郡袁淑集古來無名高士,以爲《真隱傳》,格以斯談,去真遠矣。
賢人在世,事不可誣,今爲《隱逸篇》,虛置賢隱之位,其餘夷心俗表者,蓋逸而非隱雲。
戴顒,字仲若,譙郡銍人也。
父逵,兄勃,並隱遁有高名。
顒年十六,遭父憂,幾於毀滅,因此長抱羸患。
以父不仕,復修其業。
父善琴書,顒並傳之,凡諸音律,皆能揮手。
會稽剡縣多名山,故世居剡下。
顒及兄勃,並受琴於父。
父沒,所傳之聲,不忍復奏,各造新弄,勃五部,顒十五部。
顒又制長弄一部,並傳於世。
中書令王綏常攜賓客造之,勃等方進豆粥,綏曰“聞卿善琴,試欲一聽”不答,綏恨而去。
桐廬縣又多名山,兄弟復共遊之,因留居止。
勃疾患,醫藥不給。
顒謂勃曰“顒隨兄得閒,非有心於默語。
兄今疾篤,無可營療,顒當幹祿以自濟耳”乃告時求海虞令,事垂行而勃卒,乃止。
桐廬僻遠,難以養疾,乃出居吳下。
吳下士人共爲築室,聚石引水,植林開澗,少時繁密,有若自然。
乃述莊周大旨,著《逍遙論》,注《禮記•中庸》篇。
三吳將守及郡內衣冠要其同遊野澤,堪行便往,不爲矯介,衆論以此多之。
高祖命爲太尉行參軍,琅邪王司馬屬,並不就。
宋國初建,令曰“前太尉參軍
南夷、西南夷,大抵在交州之南及西南,居大海中洲上,相去或三五千裏,遠者二三萬裏,乘舶舉帆,道里不可詳知。
外國諸夷雖言裏數,非定實也。
南夷林邑國,高祖永初二年,林邑王范陽邁遣使貢獻,即加除授。
太祖元嘉初,侵暴日南、九德諸郡,交州刺史杜弘文建牙聚衆欲討之,聞有代,乃止。
七年,陽邁遣使自陳與交州不睦,求蒙恕宥。
八年,又遣樓船百餘寇九德,入四會浦口,交州刺史阮彌之遣隊主相道生三千人赴討,攻區粟城不克,引還。
林邑欲伐交州,借兵於扶南王,扶南不從。
十年,陽邁遣使上表獻方物,求領交州,詔答以道遠,不許。
十二、十五、十六、十八年,頻遣貢獻,而寇盜不已,所貢亦陋薄。
太祖忿其違傲,二十三年,使龍驤將軍、交州刺史檀和之伐之,遣太尉府振武將軍宗愨受和之節度。
和之遣府司馬蕭景憲爲前鋒,愨仍領景憲軍副。
陽邁聞將見討,遣使上表,求還所略日南民戶,奉獻國珍。
太祖詔和之“陽邁果有款誠,許其歸順”其年二月,軍至朱梧戍,遣府戶曹參軍日南太守姜仲基、前部賊曹參軍蟜弘民隨傳詔畢願、高精奴等宣揚恩旨,陽邁執仲基、精奴等二十八人,遣弘民反命,外言歸款,猜防愈嚴。
景憲等乃進軍向區粟城,陽邁遣大帥範扶龍大戍區粟,又遣水步軍徑至。
景憲破其外救,盡銳致城。
五月,克之,斬扶龍大首,獲金銀雜物不可勝計。
乘勝追討,即克林邑,陽邁父子並挺身奔逃,所獲珍異,皆是未名之寶。
上嘉將帥之功,詔曰“林邑介恃遐險,久稽王誅。
龍驤將軍、交州刺史檀和之忠果到列,思略經濟,稟命致討,萬里推鋒,法命肅齊,文武畢力,潔己奉公,以身率下,故能立勳海外,震服殊俗。
宜加褒飾,參管近侍,可黃門侍郎,領越騎校尉、行建武將軍。
龍驤司馬蕭景憲協贊軍首,勤捷顯著,總勒前驅,克殄巢穴,必能威服荒夷,撫懷民庶。
可持節、督交州、廣州之鬱林、寧浦二郡諸軍事、建威將軍、交州刺史。
龍驤司馬童林之、九真太守傅蔚祖戰死,並贈給事中”
世祖孝建二年,林邑又遣長史範龍跋奉使貢獻,除龍跋揚武將軍。
大明二年,林邑王範神成又遣長史範流奉表獻金銀器及香布諸物。
太宗泰豫元年,又遣使獻方物。
初,檀和之被徵至豫章,值豫章民胡誕世等反,因討平之,並論林邑功,封雲杜縣子,食邑四百戶。
和之,高平金鄉人,檀憑子也。
太祖元嘉二十七年,自太子左衛率爲世祖鎮軍司馬、輔國將軍、彭城太守。
元兇弒立,以爲西中郎將、雍州刺史。
世祖入討,加輔國將軍,統豫州戍事,因出南奔。
世祖即位,以爲右衛將軍。
孝建二年,除輔國
外國諸夷雖言裏數,非定實也。
南夷林邑國,高祖永初二年,林邑王范陽邁遣使貢獻,即加除授。
太祖元嘉初,侵暴日南、九德諸郡,交州刺史杜弘文建牙聚衆欲討之,聞有代,乃止。
七年,陽邁遣使自陳與交州不睦,求蒙恕宥。
八年,又遣樓船百餘寇九德,入四會浦口,交州刺史阮彌之遣隊主相道生三千人赴討,攻區粟城不克,引還。
林邑欲伐交州,借兵於扶南王,扶南不從。
十年,陽邁遣使上表獻方物,求領交州,詔答以道遠,不許。
十二、十五、十六、十八年,頻遣貢獻,而寇盜不已,所貢亦陋薄。
太祖忿其違傲,二十三年,使龍驤將軍、交州刺史檀和之伐之,遣太尉府振武將軍宗愨受和之節度。
和之遣府司馬蕭景憲爲前鋒,愨仍領景憲軍副。
陽邁聞將見討,遣使上表,求還所略日南民戶,奉獻國珍。
太祖詔和之“陽邁果有款誠,許其歸順”其年二月,軍至朱梧戍,遣府戶曹參軍日南太守姜仲基、前部賊曹參軍蟜弘民隨傳詔畢願、高精奴等宣揚恩旨,陽邁執仲基、精奴等二十八人,遣弘民反命,外言歸款,猜防愈嚴。
景憲等乃進軍向區粟城,陽邁遣大帥範扶龍大戍區粟,又遣水步軍徑至。
景憲破其外救,盡銳致城。
五月,克之,斬扶龍大首,獲金銀雜物不可勝計。
乘勝追討,即克林邑,陽邁父子並挺身奔逃,所獲珍異,皆是未名之寶。
上嘉將帥之功,詔曰“林邑介恃遐險,久稽王誅。
龍驤將軍、交州刺史檀和之忠果到列,思略經濟,稟命致討,萬里推鋒,法命肅齊,文武畢力,潔己奉公,以身率下,故能立勳海外,震服殊俗。
宜加褒飾,參管近侍,可黃門侍郎,領越騎校尉、行建武將軍。
龍驤司馬蕭景憲協贊軍首,勤捷顯著,總勒前驅,克殄巢穴,必能威服荒夷,撫懷民庶。
可持節、督交州、廣州之鬱林、寧浦二郡諸軍事、建威將軍、交州刺史。
龍驤司馬童林之、九真太守傅蔚祖戰死,並贈給事中”
世祖孝建二年,林邑又遣長史範龍跋奉使貢獻,除龍跋揚武將軍。
大明二年,林邑王範神成又遣長史範流奉表獻金銀器及香布諸物。
太宗泰豫元年,又遣使獻方物。
初,檀和之被徵至豫章,值豫章民胡誕世等反,因討平之,並論林邑功,封雲杜縣子,食邑四百戶。
和之,高平金鄉人,檀憑子也。
太祖元嘉二十七年,自太子左衛率爲世祖鎮軍司馬、輔國將軍、彭城太守。
元兇弒立,以爲西中郎將、雍州刺史。
世祖入討,加輔國將軍,統豫州戍事,因出南奔。
世祖即位,以爲右衛將軍。
孝建二年,除輔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