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蘧蘧夢蝴蝶,尹生昔昔睡呻呼。
吾遊直在諸方外,不但無憂樂亦無。
山谷冥冥風怒號,故吹霜雪上綈袍。
風波末路嗟奚拙,露電浮生笑自勞。
大禪痛與藤條四,林際輕彈蒿指三。
皮肉枉遭人戮辱,面顏猶使我羞慚。
珠珠露綴青雲葉,幕幕煙藏碧玉枝。
頻有好風驚獨寐,故留明月照相思。
塵塵法法總無窮,宛轉回環路路通。
億萬恆河沙世界,會知都在一輪中。
【其一】
堯夫非是愛吟詩,爲見聖賢興有時。
日月星辰堯則了,江河淮濟禹平之。
皇王帝伯經褒貶,雪月風花未品題。
豈謂古人無闕典,堯夫非是愛吟詩。
【其二】
堯夫非是愛吟詩,安樂窩中坐看時。
一氣旋回無少息,兩儀覆燾未嘗私。
四時更革互爲主,百物新陳爭效奇。
享了許多家樂事,堯夫非是愛吟詩。
【其三】
堯夫非是愛吟詩,安樂窩中得意時。
志快不須求事顯,書成當自有人知。
林泉且作酬心物,風月聊充藉手資。
多少寬平好田地,堯夫非是愛吟詩。
【其四】
堯夫非是愛吟詩,安樂窩中半醉時。
因月因花因興詠,代書代簡代行移。
池中既有雙魚躍,天際寧無一鴈飛。
無限交親在南北,堯夫非是愛吟詩。
【其五】
堯夫非是愛吟詩,詩是堯夫可愛時。
寶鑑造形難著髮,鸞刀迎刃豈容絲。
風埃若不來侵路,塵土何由得上衣。
欲論誠明是難事,堯夫非是愛吟詩。
【其六】
堯夫非是愛吟詩,爲見興衰各有時。
天地全功須發露,朝廷盛美在施爲。
便都默默奈何見,若不云云那得知。
事在目前人不慮,堯夫非是愛吟詩。
【其七】
堯夫非是愛吟詩,詩是堯夫不寐時。
咀茹蘭薰宜有主,恢張風雅更爲誰。
三千來首收清月,二十餘年撚白髭。
了卻許多閑職分,堯夫非是愛吟詩。
【其八】
堯夫非是愛吟詩,詩到忘言是盡時。
雖則借言通要妙,又須從物見幾微。
羹因不和方知淡,樂爲無聲始識希。
多少風花待除改,堯夫非是愛吟詩。
【其九】
堯夫非是愛吟詩,雖老精神未耗時。
水竹清閑先據了,鶯花富貴又兼之。
梧桐月向懷中照,楊柳風來面上吹。
被有許多閑捧擁,堯夫非是愛吟詩。
【其十】
堯夫非是愛吟詩,詩是天津竚立時。
有意水聲千古在,無情山色四邊圍。
孤鴻遠入晴煙去,雙鷺斜穿禁柳飛。
景物不妨閑自適,堯夫非是愛吟詩。
【其十一】
堯夫非是愛吟詩,詩是天津再住時。
積翠鶯花供秀潤,上陽風月助新奇。
鳳凰樓觀雲中看,道德園林枕上窺。
不負太平吟笑事,堯夫非是愛吟詩。
【其十二】
堯夫非是愛吟詩,詩是堯夫漸老時。
每用風騷觀物體,卻因言語漏天機。
林間車馬自稀到,塵外盃觴不浪飛。
六十一年無事客,堯夫非是愛吟詩。
【其十三】
堯夫非是愛吟詩,詩是堯夫忠恕時。
無限物情閑處見,諸般藥性病來知。
暗於成事事必敗,失在知人人必欺。
《五行傳》曰“治宮室,飾臺榭,內淫亂,犯親戚,侮父兄,則稼穡不成”謂土失其性而爲災也。
又曰“思心不睿,是謂不聖。
厥咎瞀,厥罰恆風,厥極兇短折。
時則有脂夜之妖,時則有華孽,時則有牛禍,時則有心腹之痾,時則有黃眚、黃祥,時則有金木水火沴土”班固曰“不言惟而獨曰時則有者,非一衝氣所沴,明其異大也”華孽,劉歆傳以爲蠃蟲之孽,謂螟屬也。
稼穡不成:
吳孫皓時,嘗歲無水旱,苗稼豐美,而實不成,百姓以饑,皞境皆然,連歲不已。
吳人以爲傷露,非也。
按劉向《春秋說》曰“水旱當書,不書水旱而曰大無麥禾者,土氣不養,稼穡不成”此其義也。
皓初遷都武昌,尋遷建業,又起新館,綴飾珠玉,壯麗過甚,破壞諸宮,增修苑囿,犯暑妨農,官民疲怠。
《月令》,“季夏不可以興土功”。
皓皆冒之。
此治宮室飾臺榭之罰,與《春秋》魯莊公三築臺同應也。
班固曰“無水旱之災,而草木百穀不熟,皆爲稼穡不成”
晉穆帝永和十年,三麥不登,至關西亦然。
自去秋至是夏,無水旱,無麥者,如劉向說也。
又俗雲,“多苗而不實爲傷”,又其義也。
恆風:
魏齊王正始九年十一月,大風數十日,髮屋折樹。
十二月戊子晦,尤甚,動太極東閣。
魏齊王嘉平元年正月壬辰朔,西北大風,髮屋折木,昏塵蔽天。
按管輅說此爲時刑,大風,執政之憂也。
是時曹爽區瞀目專,驕僭過度,天戒數見,終不改革。
此思心不睿,恆風之罰也。
後逾旬而爽等滅。
京房《易傳》曰“衆逆同志,至德乃潛,厥異風。
其風也,行不解,物不長,雨小而傷。
政悖德隱,茲謂亂。
厥風先風不雨,大風暴起,髮屋折木。
守義不進,茲謂眊。
厥風與雲俱起,折五穀莖。
臣易上政,茲謂不順。
厥風大飈髮屋。
賦斂不理,茲謂禍。
厥風絕經紀,止即溫,溫即蟲。
侯專封,茲謂不統。
厥風疾而樹不搖,谷不成。
闢不思道利,茲謂無澤。
厥風不搖木,旱無雲,傷禾。
公常於利,茲謂亂。
厥風微而溫,生蟲蝗,害五穀。
棄正作淫,茲謂惑。
厥風溫,螟蟲起,害有益人之物。
侯不朝,茲謂叛。
厥風無恆,地變赤,雨殺人”
吳孫權太元元年八月朔,大風,江海涌溢,平地水深八尺,拔高陵樹二株,石碑蹉動,吳城兩門飛落。
按華覈對,役繁賦重,區瞀不睿之罰也。
明年,權薨。
吳孫亮建興元年十二月丙申,大風震電。
是歲,魏遣大衆三道來攻,諸葛恪破其東興軍,二軍亦退。
明年,恪又攻新城,喪衆大半,還伏誅。
吳孫休永安元年十一月甲午,風四轉五復,濛霧連日。
是時孫綝一門五侯,權傾吳主,風霧之災,與漢五侯、丁、傅
唐堯之世,置十有二牧,及禹平水土,更制九州,冀州堯都,土界廣遠,濟、河爲兗州,海、岱爲青州,海、岱及淮爲徐州,淮、海爲揚州,荊及衡陽爲荊州,荊、河爲豫州,華陽、黑水爲梁州,黑水、西河爲雍州。
自虞至殷,無所改變。
周氏既有天下,以徐並青,以樑並雍,分冀州之地以爲幽、並。
漢初又立徐、樑二州。
武帝攘卻胡、越,開地斥境,南置交趾,北置朔方,改雍曰涼,改樑曰益,凡爲十三州,而司隸部三輔、三河諸郡。
東京無復朔方,改交趾曰交州,凡十二州。
司隸所部如故。
及三國鼎歭,吳得揚、荊、交三州,蜀得益州,魏氏猶得九焉。
吳又分交爲廣。
魏末平蜀,又分益爲樑。
晉武帝太康元年,天下一統,凡十有六州。
後又分涼、雍爲秦,分荊、揚爲江,分益爲寧,分幽爲平,而爲二十矣。
自夷狄亂華,司、冀、雍、涼、青、並、兗、豫、幽、平諸州一時淪沒,遺民南渡,並僑置牧司,非舊土也。
江左又分荊爲湘,或離或合,凡有揚、荊、湘、江、樑、益、交、廣,其徐州則有過半,豫州唯得譙城而已。
及至宋世,分揚州爲南徐,徐州爲南兗,揚州之江西悉屬豫州。
分荊爲雍,分荊、湘爲郢,分荊爲司,分廣爲越,分青爲冀,分樑爲南北秦。
太宗初,索虜南侵,青、冀、徐、兗及豫州淮西,並皆不守。
自淮以北,化成虜庭。
於是於鍾離置徐州,淮陰爲北兗,而青、冀二州治贛榆之縣。
今志大較以大明八年爲正,其後分派,隨事記列。
內史、侯、相,則以升明末爲定焉。
地理參差,其詳難舉,實由名號驟易,境土屢分,或一郡一縣,割成四五。
四五之中,亟有離合,千回百改,巧曆不算,尋校推求,未易精悉。
今以班固馬彪二志、太康元康定戶、王隱《地道》、晉世《起居》、《永初郡國》、何徐《州郡》及地理雜書,互相考覆。
且三國無志,事出帝紀,雖立郡時見,而置縣不書。
今唯以《續漢郡國》校《太康地誌》,參伍異同,用相徵驗。
自漢至宋,郡縣無移改者,則注云“漢舊”,其有回徙,隨源甄別。
若唯雲“某無”者,則此前皆有也。
若不注置立,史闕也。
揚州刺史,前漢刺史未有所治〔它州同〕,後漢治歷陽,魏、晉治壽春,晉平吳治建業。
成帝鹹康四年,僑立魏郡〔別見〕,肥鄉〔別見〕、元城〔漢舊縣,晉屬陽平〕二縣,後省元城。
又僑立廣川郡〔別見〕,領廣川一縣,宋初省爲縣,隸魏郡。
江左又立高陽〔別見〕、堂邑二郡〔別見〕,高陽領北新城〔別見〕、博陸〔博陸縣,霍光所封,而二漢無,晉屬高陽。
〕二縣。
堂邑,領堂邑一縣,後省堂邑並高陽,又省高陽並魏郡,並隸揚
太宰,一人。
周武王時,周公旦始居之,掌邦治,爲六卿之首。
秦、漢、魏不常置。
晉初依《周禮》,備置三公。
三公之職,太師居首,景帝名師,故置太宰以代之。
太宰,蓋古之太師也。
殷紂之時,箕子爲太師。
周武王時,太公爲太師。
周成王時,周公爲太師。
周公薨,畢公代之。
漢西京初不置,平帝始復置太師官,而孔光居焉。
漢東京又廢。
獻帝初,董卓爲太師,卓誅又廢。
魏世不置。
晉既因太師而置太宰,以安平王孚居焉。
太傅,一人。
周成王時,畢公爲太傅。
漢高後元年,初用王陵。
太保,一人。
殷太甲時,伊尹爲太保。
周武王時,召公爲太保。
漢平帝元始元年,始用王舜。
後漢至魏不置,晉初復置焉。
自太師至太保,是爲三公。
論道經邦,燮理陰陽,無其人則闕,所以訓護人主,導以德義者。
相國,一人。
漢高帝十一年始置,以蕭何居之,罷丞相。
何薨,曹參代之。
參薨,罷。
魏齊王以晉景帝爲相國。
晉惠帝時趙王倫,愍帝時南陽王保,安帝時宋高祖,順帝時齊王,併爲相國。
自魏、晉以來,非復人臣之位矣。
丞相,一人。
殷湯以伊尹爲右相,仲虺爲左相。
秦悼武王二年,始置丞相官。
丞,奉。
相,助也。
悼武王子昭襄王始以樗裏疾爲丞相,後又置左右丞相。
漢高帝初,置一丞相。
十一年,更名相國。
孝惠、高後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復置一丞相。
哀帝元壽二年,更名大司徒。
漢東京不復置。
至獻帝建安十三年,復置丞相。
魏世及晉初又廢。
惠帝世,趙王倫篡位,以樑王肜爲丞相。
永興元年,以成都王穎爲丞相。
愍帝建興元年,以琅邪王睿爲左丞相,南陽王保爲右丞相。
三年,以保爲相國,睿爲丞相。
元帝永昌元年,以王敦爲丞相,轉司徒荀組爲太尉,以司徒官屬並丞相爲留府,敦不受。
成帝世,以王導爲丞相,罷司徒府以爲丞相府,導薨,罷丞相,復爲司徒府。
宋世祖初,以南郡王義宣爲丞相,而司徒府如故。
太尉,一人。
自上安下曰尉。
掌兵事,郊祀掌亞獻,大喪則告諡南郊。
堯時舜爲太尉官,漢因之。
武帝建元二年省。
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罷大司馬,置太尉以代之。
靈帝末,以劉虞爲大司馬,而太尉如故。
司徒,一人。
掌民事,郊祀掌省牲視濯,大喪安梓宮。
少昊氏以鳥名官,而祝鳩氏爲司徒。
堯時舜爲司徒。
舜攝帝位,命契爲司徒。
契玄孫之孫曰微,亦爲夏司徒。
周時司徒爲地官,掌邦教。
漢西京初不置。
哀帝元壽二年,罷丞相,置大司徒。
光武建武二十七年,去“大”。
司空,一人。
掌水土事,郊祀掌掃除陳樂器,大喪掌將校復土。
舜攝帝位,以禹爲司空。
契之子曰冥,亦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1.64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