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
〔明〕 1592 - 1652 年
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河南孟津人。
明末清初书画家 。
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
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的李志敏评价:“王铎的草书纵逸,放而不流,纵横郁勃,骨气深厚”。
明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受考官袁可立提携,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礼部尚书。
崇祯十六年(1643年),王铎为东阁大学士。
崇祯十七年(清世祖顺治元年,1644年)满清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病逝故里。
享年六十一岁,葬于河南巩义洛河边,谥文安。
王铎的绘画作品有《雪景竹石图》等。
王铎的书法上追“二王”,尤以王献之为主,此外广泛涉猎魏晋唐宋诸名家,对《阁帖》的研究最为深入,师古临帖是独具特色。
其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传说王铎入阁拜相后,皇帝让他书写一幅匾额:天下太平。
楷书巨匾挂上后,在一片赞扬声中,一个太监忽然发现“太”字少了一点,成了天下“大”平。
众人抬头细审,果然是真。
正待发问之时,但见王铎不慌不忙地手握颓笔,将笔向匾上掷去,不高不低,不歪不斜,恰好点在“大”字左下方,遒劲洒脱的一个“太”字,展示在众目睽睽之下。
皇帝惊喜万状,称赞道:“王爱卿真乃神笔也。
”从此“神笔王铎”驰名天下)。
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
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
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
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
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
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称“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
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产量甚丰,仅五言诗就愈万首,明谈迁《棘林杂俎·仁集》存有4954首。
王铎的诗文集有《拟山园初集》17册,《拟山园选集》82卷,有文震孟、黄道周等序,另有《拟山园文选集》32卷,遭禁毁。
王铎是以文学书艺而优则仕,入清以后更以赋诗属文为乐。
晓风酸。
野云残。
一夜幽怀人倚栏。
意千般。
意千般。
壮志悲歌,空谈宝剑环。
半生鹿鹿头添雪。
牢骚空对檐前月。
想青山。
想青山。
知己难言,溪边流水闲。
山色何人扫,十分淡不流。
眼中无复景阳楼。
几叶孤帆东下、蓼花洲。
说法今何在,闲花满地秋。
游人还惹古今愁。
飞去白云依旧、古松留。
花间渔艇近;水外寺钟微。
万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几见月当头。
春风惠然来,照此素帷光。
欲寐不成寐,如有深徬徨。
虎豹虽已远,风波在故乡。
骨肉屡轗轲,生死能不伤。
欲归难为归,欲济河无梁。
红颜谁可保,遭遇亦何尝。
江皋花渐开,灵鸟鸣西墙。
远游竟何事,祇以搅我肠。
耿耿天为曙,缄泪拥衣裳。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14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