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瓘
〔唐〕 ? - ? 年
唐海陵人。
为率府兵曹、鄂州长史。
玄宗开元中官翰林院供奉。
工书,善正、行、小篆、八分。
尝录古今书体及书法家八人,各述其源流,定其品第。
论六体及用笔十法,新意颇多。
有《书断》、《评书药石论》等。
论曰:文字者总而为言,若分而为义,则文者祖父,字者子孙。
察其物形,得其文理,故谓之曰“文”。
母子相生,孳乳浸多,因名之为“字”。
题于竹帛,则目之曰“书”。
文也者,其道焕焉。
日、月、星、辰,天之文也;五岳、四渎,地之文也;城阙、朝仪,人之文也。
字之与书,理亦归一。
因文为用,相须而成。
名言诸无,宰制群有。
何幽不贯,何远不经,可谓事简而应博。
范围宇宙,分别川原高下之可居,土壤沃瘠之可殖,是以八荒籍矣。
纪纲人伦,显明政体。
君父尊严,而爱敬尽礼;长幼班列,而上下有序,是以大道行焉。
阐典、坟之大猷,成国家之盛业者,莫近乎书。
其后能者加之以玄妙,故有翰墨之道生焉。
世之贤达,莫不珍贵。
时有吏部苏侍郎晋、兵部王员外翰,俱朝端英秀,词场雄伯,谓仆曰:“文章虽久游心,翰墨近甚留意。
若此妙事,古来少有知者,今拟讨论之。
欲造《书赋》,兼与公作《书断》后序。
王僧虔虽有赋,王俭制其序,殊不足动人。
如陆平原《文赋》,实为名作,若不造其极境,无由伏后世人心。
若不知书之深意与文若为差别,虽未穷其精微,粗知其梗概。
公试为薄言之。
”仆答曰:“深识书者,惟观神彩,不见字形。
若精意玄鉴,则物无遗照,何有不通?”王曰:“幸为言之。
”仆曰:“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
可谓简易之道。
欲知其妙,初观莫测,久视弥珍。
虽书已缄藏,而心追目极,情犹眷眷者,是为妙矣。
然须考其发意所由,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
先其草创立体,后其因循著名。
虽功用多而有声,终性情少而无象。
同乎糟粕,其味可知。
不由灵台,必乏神气。
其形悴者,其心不长。
状貌显而易明,风神隐而难辨。
有若贤才君子,立行立言,言则可知,行不可见。
自非冥心玄照,闭目深视,则识不尽矣。
可以心契,非可言宣。
”别经旬月,后见乃有愧色。
云:“书道亦大玄妙,翰与苏侍郎初并轻忽之,以为赋不足言者,今始知其极难下语,不比于《文赋》。
书道尤广,虽沉思多日,言不尽意,竟不能成。
”仆谓之曰:“员外用心尚疏。
在万事皆有细微之理,而况乎书。
凡展臂曰寻,倍寻曰常,人间无不尽解。
若智者出乎寻常之外,入乎幽隐之间,追虚捕微,探奇掇妙,人纵思之,则尽不能解。
用心精粗之异,有过于是。
心若不有异照,口必不能异言,况有异能之事乎?请以此理推之。
”后见苏云:“近与王员外相见,知不足赋也。
说云引喻少语,不能尽会通之识,更共观张所商榷先贤书处,有见所品藻优劣,二人平章,遂能触类比兴,意且无限,言之无涯,古
臣闻率土作贡,任其所有,率身事主,罄其所能,心存口念,无所避就。
况今荡然不讳,忠臣义士,咸肆其辨,可谓开大达之道。
陛下亦以臣知于书也。
论于书道,是臣之职,知而不说,用臣何为?臣之所言,不敢不尽。
假如欲学文章,必先览经籍子史。
其上才者,深酌古人之意,不拾其言。
故陆士衡云:“或袭故而弥新。
”美其语新而意古。
其中才者,采连文两字,配言以成章,将为故实,有所典据。
其下才者,模拓旧文,回头易尾,或有相呈新制,见模拓之文,为之愧赧。
其无才而好上者,但写之而已。
书道亦然,臣虽不工书,颇知其道。
圣人不凝滞于物,万法无定,殊途同归,神智无方而妙有用,得其法而不着,至于无法,可谓得矣,何必钟、王、张、索而是规模?道本自然,谁其限约。
亦犹大海,知者随性分而挹之。
先哲有云,言相攻失以崇于德,故上下无所不通。
若面是腹非,护左忌右,则匿恶之名寻声而至。
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
书亦如之。
今之书人,或得肉多筋少之法,薰莸同器,十年不分,宁知不有藏其智能,混其体法,雷同赏遇,或使之然。
至如马之群行,骥子不出其外,列施衔策,方知逸足,含识之物,皆欲骨肉相称,神貌冷然。
若筋骨不任其脂肉,在马为驽胎,在人为肉疾,在书为墨猪。
推其病状,未即已也,非医缓不能为之。
惟题署及八分,则肥密可也,自此之外,皆宜萧散,恣其运动。
然能之至难,鉴之不易,精察之者,必若庖丁解牛,目无全角,析支分理。
其有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余裕,结字俊秀,类于生动,幽若深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
是日无病,勤而行之益佳。
其有方阔齐平,支体肥腯,布置逼仄,有所不容,棱角且形。
况复无体象,神貌昏懵,气候蔑然,以浓为华者,书之困也。
是日病甚,稍须毒药以攻之。
古文、篆、籀,书之祖也,都无角节,将古通今,理亦可明。
盖欲方而有规,圆不失矩,亦犹人之指腕,促则如指之拳,赊则如腕之屈,理须裹之以皮肉,若露筋骨,是乃病也,岂日壮哉侧书亦须用圆转,顺其天理,若辄成棱角,是乃病也,岂曰力哉!
夫良工理材,斤斧无迹;才子序事,潜及其间;书能入流,含于和气,宛与理会,曲若天成,刻角耀锋,无利余害;万事拙者易,能者难,童蒙书有棱角,岂谓能也,共入相知。
若始疏而终密者则大同,始密而终疏者则大异。
故小人甘以坏,君子淡以成,耀俗之书,甘而易入,乍观肥满,则悦心开目,亦犹郑声之在听也。
又若臣之事主,献小利叙小能,则非大材,治理无用。
谄谀者必
  • 1
  • 2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15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