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
〔晋〕 344 - 413 年
鸠摩罗什(Kumārajīva,344-413农历4月13), 一译“鸠摩罗什(耆)婆”,略称“罗什”或“什”,意译“童寿”。
祖籍天竺,混血,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家世显赫,其祖上为名门。
鸠摩罗什自幼天资超凡,半岁会说话,三岁能认字,五岁开始博览群书,七岁跟随母亲一同出家,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
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既通梵语,又娴汉文,佛学造诣极深。
博通大乘小乘。
精通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并能熟练运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师第一人,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
位列四大译经家之首,翻译学鼻祖,语言学大师。
东晋太元八年(384年),后凉太祖吕光取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到达甘肃凉州,鸠摩罗什在甘肃凉州待一十七年弘扬佛法,学习汉文,后秦弘始三年(401)入长安,至十一年(409)与弟子译成《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论,系统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
总计翻译经律论传94部、425卷,其中“三论”(《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为三论宗主要依据;《成实论》为成实学派主要依据;《法华经》为天台宗主要依据;《阿弥陀经》为净土宗所依“三经”之一等。
鸠摩罗什是世界著名思想家、佛学家、哲学家和翻译家,是中国佛教八宗之祖。
其译经和佛学成就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
著名弟子有道生、僧叡、道融、僧肇,合称“什门四圣”。
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辩才无碍,游戏神通;逮诸总持,获无所畏;降魔劳怨,入深法门;善于智度,通达方便;大愿成就,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
久于佛道,心已纯淑,决定大乘;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仪,心大如海;诸佛咨嗟,弟子、释梵、世主所敬。
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
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
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
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正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人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人诸酒肆,能立其志。
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著;若在刹利,刹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宫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
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
其以方便,现身有疾。
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
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
“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
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
“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焰,从渴爱生;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是身如响,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念不住;是身无主,为如地;是身无我,为如火;是身无寿,为如风;是身无人,为如水;是身不实,四大为家;是身为空,离我、我所;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是身无作,风力所转;是身不净,秽恶充满;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是身为灾,百一病恼;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是身无定,为要当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
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无色界色,如焦谷牙,如须陀洹身见,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罗汉三毒,如得忍菩萨贪恚毁禁,如佛烦恼习,如盲者见色,如入灭尽定出入息,如空中鸟迹,如石女儿,如化人起烦恼,如梦所见已寤,如灭度者受身,如无烟之火,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
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
行寂灭慈,无所生故;行不热慈,无烦恼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无诤慈,无所起故;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行不坏慈,毕竟尽故;行坚固慈,心无毁故;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行无边慈,如虚空故;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行菩萨慈,安众生故;行如来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觉众生故;行自然慈,无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无等慈,断诸爱故;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行法施慈,无遗惜故;行持戒慈,化毁禁故;行忍辱慈,护彼我故;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行禅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行深心慈,无杂行故;行无诳慈,不虚假故;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菩萨之慈,为若此也。」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
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
「何谓为喜?」
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
「何谓为舍?」
答曰:「所作福祐,无所悕望。」
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
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
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
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
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
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 
答曰:「当行正念。」
又问:「云何行于正念?」
答曰:「当行不生、不灭。」
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又问:「善、不善孰为本?」
答曰:「身为本。」
又问:「身孰为本?」
答曰:「欲贪为本。」
又问:「欲贪孰为本?」
于是佛告弥勒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弥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说不退转地之行,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弥勒,世尊授仁者记,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用何生得受记乎?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
如佛所说:比丘,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灭。
若以无生得受记者,无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云何弥勒受一生记乎?为从如生得受记耶?为从如灭得受记耶?若以如生得受记者,如无有生;若以如灭得受记者,如无有灭。
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
若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
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异。
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
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
所以者何?诸佛知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
是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天子,实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亦无退者。
“‘弥勒,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
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断是菩提,舍诸见故;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诸愿故;不人是菩提,无贪著故;顺是菩提,顺于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实际故;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等是菩提,等虚空故;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无生法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光严童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光严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出毗耶离大城,时维摩诘方入城,我即为作礼而问言:“居士,从何所来?答我言:吾从道场来。
’我问:‘道场者何所是?’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碍故;精进是道场
尔时,释提桓因于大众中白佛言:「世尊!我虽从佛及文殊师利闻百千经,未曾闻此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经典。
如我解佛所说义趣:若有众生,闻是经法,信解、受持、读诵之者,必得是法不疑,何况如说修行。
斯人即为闭众恶趣,开诸善门,常为诸佛之所护念;降伏外学,摧灭魔怨,修治菩提,安处道场,履践如来所行之迹。
「世尊!若有受持、读诵、如说修行者,我当与诸眷属供养给事。
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旷野,有是经处,我亦与诸眷属,听受法故,共到其所。
其未信者,当令生信;其已信者,当为作护。」
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说,吾助尔喜。
此经广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不可思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是经者,即为供养去、来、今佛。
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来满中,譬如甘蔗、竹苇、稻麻、丛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一劫,或减一劫,恭敬尊重,赞叹供养,奉诸所安;至诸佛灭后,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宝塔,纵广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刹庄严,以一切华香璎珞,幢幡伎乐,微妙第一,若一劫,若减一劫,而供养之!于天帝意云何?其人植福宁为多不?」
释提桓因言:「多矣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亿劫说不能尽。」
佛告天帝:「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不可思议解脱经典,信解、受持、读诵、修行,福多于彼。
所以者何?诸佛菩提皆从是生。
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缘,福不可量。」
佛告天帝:「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药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大庄严,劫曰庄严,佛寿二十小劫。
其声闻僧三十六亿那由他,菩萨僧有十二亿。
「天帝!是时有转轮圣王,名曰宝盖,七宝具足,主四天下。
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敌。
尔时,宝盖与其眷属供养药王如来,施诸所安至满五劫。
过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当如我,以深心供养于佛。
』于是千子受父王命,供养药王如来,复满五劫,一切施安。
其王一子,名曰月盖,独坐思惟,宁有供养殊过此者?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养胜诸供养。

「即问:『何谓法之供养?』
「天曰:『汝可往问药王如来,当广为汝说法之供养。

「即时,月盖王子行诣药王如来,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诸供养中,法供养胜,云何为法供养?』
「佛言:『善男子!法供养者,诸佛所说深经,一切世间难信难受,微妙难见;清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
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无色界色,如焦谷牙,如须陀洹身见,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罗汉三毒,如得忍菩萨贪恚毁禁,如佛烦恼习,如盲者见色,如入灭尽定出入息,如空中鸟迹,如石女儿,如化人起烦恼,如梦所见已寤,如灭度者受身,如无烟之火,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
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
行寂灭慈,无所生故;行不热慈,无烦恼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无诤慈,无所起故;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行不坏慈,毕竟尽故;行坚固慈,心无毁故;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行无边慈,如虚空故;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行菩萨慈,安众生故;行如来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觉众生故;行自然慈,无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无等慈,断诸爱故;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行法施慈,无遗惜故;行持戒慈,化毁禁故;行忍辱慈,护彼我故;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行禅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行深心慈,无杂行故;行无诳慈,不虚假故;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菩萨之慈,为若此也。」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
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
「何谓为喜?」
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
「何谓为舍?」
答曰:「所作福祐,无所悕望。」
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
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
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
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
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
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 
答曰:「当行正念。」
又问:「云何行于正念?」
答曰:「当行不生、不灭。」
又问:「何法不生?何法不灭?」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又问:「善、不善孰为本?」
答曰:「身为本。」
又问:「身孰为本?」
答曰:「欲贪为本。」
又问:「欲贪孰为本?」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36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