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琛
〔清〕 ? - ? 年
淸末民国初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人,原字长菴,改字伯潜,字伯潜,号弢菴、陶菴、橘隐,晚号听水、沧趣。
陈家累代簪缨,为榕城望族。
曾祖父陈若霖官至刑部尚书。
宝琛年十三岁,县学秀才,十八岁中举。
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戊辰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授编修。
陈宝琛兄弟六人,三人进士,三人举人,人称「兄弟六科甲」。
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擢翰林侍读,与学士张佩纶、通政使黄体芳、侍郎宝廷等好论时政,合称「淸流四谏」。
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沙俄侵佔伊犁九城,力主收复。
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充武英殿提调官。
翌年,授翰林院 侍讲学士,纂修《穆宗本纪》。
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任江西学政,重修 白鹿洞书院。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上疎《请募勇参用西法教练》,主张「变化以尽利,任人以责实,筹饷以持久」,中法战争失利,受牵连,被降五级,回乡闭门读书,修葺先祖「赐书楼」,构筑「沧趣楼」。
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任鳌峰书院山长。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任福建铁路总办,修漳厦铁路,并任福建高等学堂(即今福州第一中学)监督。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创立全闽师范学堂(今福建师大)。
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奉召入京,任礼学馆总纂大臣。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毓庆宫行走,任溥仪老师,赐紫禁城骑马。
继任汉军副都统、弼德院顾问大臣。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淸帝逊位,后仍追随溥仪。
命修《德宗实录》。
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张勋复辟时,推举为内阁议政大臣。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修成《德宗本纪》,授太傅。
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引荐郑孝胥入宫。
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随溥仪移居天津。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1932年),满洲国 成立,宝琛专程赴长春探望溥仪,拒受伪职。
民国二十四年乙亥二月初一日(公元1935年3月5日)卯时病逝于北平住处,春秋八十有八。
丧闻,溥仪震悼,赐奠醊,赐祭一坛,特谥文忠,晋赠太师,赏给陀罗经被,赏银九千元治丧葬。
有藏书十万册,「淸末陈氏私家藏书之多,冠于全闽」。
著有《陈文忠公奏议》、《沧趣楼文存》、《沧趣楼诗集》、《沧趣楼律赋》、《南游草》等。
云黯康陵,芜深南内,片铜剩臭犹剧。
踏鞠朋游,争棋不逊,若曹同此门籍。
尾随毡幄,更何羡、穿宫五百。
漫劳讥察,义子连翩,况兼豪贼。
一从夜度居庸,关钥难遮,印符亲敕。
家里忘归,覆舟渔后,歌哭都成陈迹。
一朝遗念,只天府、图藏警跸。
留名真个,威武馀风,就中呼出。
旧雨半传人,天语同褒,忽使睢阳无列传;
清时多直谏,邻舂忽断,何堪陆九更居庐。
回黄转绿。
谁透春消息。
入画纤眉舒未得。
幸语行人莫折。
留与千门作寒食。
御河侧。
青青怎如昔。
乍装点、可怜色。
忆当年、重为灵和惜。
肯信东风,玉关遮断,犹有羌儿怨笛。
一舸清渠,曙风障断尘阛暑。
过云行处,不带些儿雨。
本亦浮家,花欲留人住。
无多路。
便随香去,收取荷盘露。
西溪窈以曲,万绿中一庵。
低篷犯雨至,凭槛春波蓝。
伊人来往处,诗响沈烟潭。
至今味遗欬,水木幽香含。
青山了可揖,香火依瞿昙。
燹馀石陷壁,承平存胜谈。
何当芦雪际,月泛缘源探?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33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