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甫
〔清〕 1760 - 1816 年
章甫,林爽文事变时,曾募义军堵禦。
嘉庆四年(1799)岁贡,三次渡海赴试,皆不中,遂设教里中。
重修府学文庙时曾捐银赞助,其后担任董事。
甫性嗜古,天分甚高。
读书博采经子百家之菁华,究心诗学之源流正变。
其后绝意仕途,课儿孙自娱,时人目为高士。
诗文俱工。
  章甫著有《半崧集》六卷。
连横《台湾通史》著录作四卷、《台湾诗乘》作八卷。
集中或赠答酬酢,或山水记游。
作者屐痕所至,除台湾本土风光外,三次渡海赴试,于澎湖、福建所见,亦留载文字之中。
全书依体裁大致分为六卷,前五卷为诗歌,第六卷为散文。
王国璠台湾县学教梁上春,为其《半崧集》简编作序曰:「按半崧之诗,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五法俱备而不入俚……故非独五、七言律波澜壮阔、法度精严,如建大将旗鼓,虽八面受敌,无懈可击。
其古诗之苍朴浑成,直截恺恻,寄浓于简淡之中,真有古乐府遗意。
至如绝句、骈体、杂文,或以韵格胜,或以词气胜,要皆丽而有则,约而弥该,非出入于六朝诸家不辨。」章甫诗歌的风貌,大抵如此。
然以其诗「不入俚」,少有咏歌民俗之作。
今见《半崧集》为日治时期大正六年(1917)据嘉庆二十一年(1816)誊录的抄本,典藏于国家图书馆台湾分馆,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删存原书之半,刊印成《半崧集简编》,为今日常见的版本。
以下据国家图书馆台湾分馆的钞本为底本,参考连横《台湾诗乘》、陈汉光《台湾诗录》及台银本《半崧集简编》进行参校。
(江宝钗撰)
昨宵天上双星灿,今夕人间花烛烂。
人间花烛烂天红,河桥莫漫隔西东。
天河桥上接天台,前度仙郎今又来。
来时仙乐再吹弹,依旧声声奏合欢。
旧时弦断今时联,瀛海巧联奎海缘。
若问菱花郎已试,画眉深浅可曾记。
记来添画远山笔,认取破题还第一。
罗帷幅幅绣鸳鸯,六六仙娥七七郎。
七七衍虚四十九,其中妙用君知否。
六六春宫三十六,天根月窟往来复。
是谁作合故迟迟,大造瑞应此大奇。
沙漠茫茫北海隅,坚持汉节困匈奴。
旃亦可吞雪可啮,羝乳依然守故吾。
任教卫律工辞说,誓死唯知望帝都。
天怜苦辱还乡赐,十九星霜白发须。
一自属国归拜典,至今群仰汉牧夫。
虎头不没荩臣志,终古留画牧羊图。
古今不少奉使者,几人名节立羌胡。
读史放开观世眼,可能媲美此图无。
天际雪霏白,山头草断青。
惊闻山下石,痛矣陨文星。
舅氏少寒素,苦学夜聚萤。
学成名下士,才高德亦馨。
及锋而一试,便已发新硎。
献策醇且茂,董贾对汉廷。
胸罗廿一史,手次十三经。
世称真儒者,为后学典型。
大业应寿世,长保此真形。
胡年六十六,竟把程门扃。
愁云何渺渺,悲风何泠泠。
昨捧天书至,乃是绯衣灵。
遂从天使去,骑鹤上帝庭。
也知玉楼竣,召记不教停。
其如奇字奥,何处问元亭。
后生失仰止,哭对旧书棂。
曰先生归也,哀逝不堪听。
始信心丧者,倍怆思旧铭。
先君同砚席,约计五十龄。
相期扶大雅,岳峙与渊渟。
我亦弟子痛,兼泪渭阳零。
而且儿曹辈,小叩受寸筳。
呜呼恩义重,西州即东溟。
凄绝策马恸,莫教醉后醒。
钟山何奏歌,降下西王母。
圭海何泛舟,载来介寿酒。
酒果献奇珍,金桃盘上有。
酒后报加餐,饭熟胡麻久。
游行健在身,看花开笑口。
上寿子若孙,佩瑶又佩玖。
锦帨最高悬,无能出其右。
朱履醉三千,绅士半亲友。
今朝好帨辰,阳月岁一丑。
月将十分圆,何止光八九。
君须记,葭月前,菊月后,歌以诗,侑以斗。
此日共称觞,频年齐拜手。
添进廿五筹,便届百龄寿。
人无百岁身,形骸难长保。
人有千载名,读书为最宝。
天分汝颇优,笔阵偶横扫。
学业归精醇,奥义当探讨。
譬诸竭力耕,诗咏既坚好。
无若宋人然,助长苗则槁。
汝今砚上田,耕也未耘草。
不助而或忘,均之归潦倒。
勿谓富于年,及壮未闻道。
转瞬四五旬,后生谁再造。
况汝犹衿青,予几颁白老。
勉旃复勉旃,成名期汝早。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19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